經過他的解密,羞於表達的無數種孤獨,得以在星空下找到同伴

經過他的解密,羞於表達的無數種孤獨,得以在星空下找到同伴

解密那個“不叫瑪麗”的女人

文 | 融曉錚

盛產大偵探的地方

英倫三島盛產大偵探。在英國作家筆端,無論男女老幼,大腦中似乎隨時都燃燒著推理的靈感。從福爾摩斯到他的“貝克街小分隊”,從馬普爾小姐到赫爾克里·波洛,他們抽絲剝繭的智力激盪充斥在全球無數讀者的無數個不眠之夜中。

經過他的解密,羞於表達的無數種孤獨,得以在星空下找到同伴

英國傳記作家亞歷山大·馬斯特斯

2001年,海島生態學家理查德·格羅夫在劍橋郡一處建築工地閒逛時,於巨大的廢料箱裡發現了148本被丟棄的無名氏日記,歷史學家蒂朵·戴維斯將這些日記轉交給傳記作家

亞歷山大·馬斯特斯

,這三位對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與熱忱的“大偵探”,共同成就了這本特殊的人物傳記——《被搞丟的人生:廢料箱裡的148本日記》。

經過他的解密,羞於表達的無數種孤獨,得以在星空下找到同伴

從發現日記,到15年後本書付梓,理查德遭遇車禍,蒂朵罹患癌症,亞歷山大獨立擔負起解密日記主人——一個以“猶如強敵環伺”般迫切寫下洋洋數千萬字的神秘女子——的任務。期間他曾數度搬家,但生活中卻始終鑲嵌著這位不具名作者的生活碎片。

經過他的解密,羞於表達的無數種孤獨,得以在星空下找到同伴

《被搞丟的人生》英文版書封

很長一段時間裡,亞歷山大只知道日記的主人“不叫瑪麗”。他試圖從日記主人對自己描述的隻言片語中勾畫她的肖像;他曾探尋已成廢墟的舊時莊園,在雜草叢生中想象“她”彼時或憂鬱或欣喜的片刻心情;他嘗試研究筆相學,拿著放大鏡仔細觀察某個字母特殊的筆法,藉以分析執筆人的性格特點;他試圖透過字型的傾斜度估算作者的臂長和身高(7。6米——估算失敗!);他走訪鋼琴家,想從音樂的角度解讀“她”對日記中高頻出現的神秘人物E的痴戀;他去採訪私家偵探,初衷卻是應該怎樣避免鎖定日記作者的真實身份。

經過他的解密,羞於表達的無數種孤獨,得以在星空下找到同伴

《被搞丟的人生》內文插圖:計算日記作者身高

經過他的解密,羞於表達的無數種孤獨,得以在星空下找到同伴

《被搞丟的人生》內文插圖:不叫瑪麗的女人的字母“d”與眾不同,很像希臘字母 δ。資深筆相學家協會主席芭芭拉·韋弗稱這表明此人“很倔強”

這差不多是我想象中一位真正的偵探可以掌握並使用的絕大多數偵查手段了。而這個女人的一生,是否值得“傳記作家大偵探”亞歷山大如此大費周折呢?

什麼樣的人生值得書寫?

早在發現日記作者的真實姓名前,亞歷山大就知曉了她的性別和出生年月:女性,生於1939年。

即使整個社會的主流審美都對老年女性避之不及,亞歷山大卻從未對這位皤然老嫗感到過輕視或厭倦。

亞歷山大是一位神奇的傳記作家:他幽默隨和,從不站在任何高地去審判他人,對生命的尊敬和仁慈似乎是他的一種本能。在這種本能的驅使下,他的第一部作品《倒帶人生》聚焦了一個身兼小偷、人質挾持者、精神病人與遊民等多重身份的“邊緣人類”——斯圖爾特·肖特。

經過他的解密,羞於表達的無數種孤獨,得以在星空下找到同伴

影片《倒帶人生》

在解密《被搞丟的人生》主人公的漫長過程中,他以一位仁慈作家的心和筆,表達著一個溫暖的觀點:人類的悲歡是相通的,普通人的人生也值得書寫,而且還能寫得更加動人。“她的戲劇效果就是,她不是虛構文學。”

“不叫瑪麗”的女人的一生有過狂熱且偏執的迷戀(神秘的“E”在1958年第二本日記到1980年代早期的幾本日記中,每本出現頻次不少於350次;26年來,對E始終保持著“近乎催眠了的忠誠”);有過飽含魔幻意味的恐懼(“所有交叉路口都停著車,等待萬箭齊發將我撞倒”);有過慾望的片刻戰慄(美術老師指導寫生時,從背後靠近的感覺);有過詩意(將“希望”比喻為“農田上零星分佈的燕麥”的動人描述);有過痛苦(在僱主家客廳的鋼琴上彈奏貝多芬,“為自己荒廢的人生哭泣”);有過青春的歡愉(23歲,“從一場春夢中醒來——最好的生日禮物。在夢中,我希求的優越感和社會價值得以實現”);更多的是對歲月的妥協和順從(61歲,“今天是我的生日。一天都籠罩在憂鬱中。在我這個年齡,其他人卻在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安娜·福特今年夏天準備結婚。我去了一趟希斯頓路,回來時,發現我買的那罐蘋果酒漏了。”)

經過他的解密,羞於表達的無數種孤獨,得以在星空下找到同伴

《被搞丟的人生》內文插圖:E為日記作者演奏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日記作者從此淪陷

解密的線索日漸積累,傳記作家與日記作者之間形成了一種精神層面的理解與共識。日記是孤獨的,但“不叫瑪麗”的女人的孤獨借亞歷山大的書,向宇宙發出了某種經過解密的訊息,於是羞於在他人面前表達的無數種孤獨,得以在星空下找到同伴。

高手間青梅煮酒論英雄,平凡人與平凡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卻家常而熨帖。她的日記不再是隱私,而彷彿是替全人類寫的一部自傳。在她的文字中,每個人都被激活了一部分屬於自己的記憶,看到了一部分自己與之類似的品質:原來總有人與我殊途同歸。

終於有一天,亞歷山大解出了她的名字。

她叫勞拉。

勞拉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值得被書寫。

冰山之下

在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中,文學創作被比喻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對於小說家而言,隱藏在洋麵之下的八分之七考驗寫作者的創作技巧,透過精心構建取捨,把洶湧的情感與思想隱匿在波濤之下。而日記作者則相反,這種高度個人化、私人化的創作由於沒有其他讀者,大多被處理得真實天然、恣意汪洋。

小說作者搭建作品,而日記作者搭建人生。在與生活博弈的過程中,當愛與恨、喜與憂、懷疑與自滿從四面八方湧來,一位日記作者又如何能夠不用鏗鏘作響的敘述來記錄這些風雲際會的人生片刻?亞歷山大面對的就是如此一幅全世界最大的拼圖——勞拉是有史以來日記字數最多的作者(《吉尼斯世界紀錄》上一位紀錄保持者的字數是2200萬)。

這些日記被發現時,“邊緣已經腐爛,變成了青苔色,猶如走在悄悄迴歸樹林的路上”。但它們對勞拉而言,一定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她從1952年寫到2012年,從13歲寫到了73歲。如果將生命消耗於茲的所在稱之為“終極寄託”,這些日記就是她活過、存在過的唯一證明。

勞拉是誰?她在哪裡長大?曾在哪裡求學?為何千里迢迢去求職,又總是光速丟掉工作?……當所有細碎的客觀事實與身份資訊淹沒在四千萬字關於情緒和心理描述的洪流中,“潛水員”亞歷山大看到的是隱藏於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座冰山,他始終在想象,“水面上”的勞拉究竟是什麼樣子。

日記中的勞拉是經歲月不斷打磨淬鍊後,一顆熱烈跳動的自我剖白的內心:富有藝術氣質、愛幻想、有著強烈的愛與恨、有隱約浮現的毀滅傾向,有比生存之慾強烈得多的表達之慾。而現實中的勞拉卻好像我們熟悉的某個邋遢鄰居:生活習慣紊亂、笨拙、不切實際、廚藝不精、喜歡在慈善商店囤積便宜商品,當青春的夢想逐漸遠離,莫名其妙陷入生活之沼澤,困在自己不擅長甚至痛恨的工作中,長時間陪伴著自己不喜歡甚至痛恨的人。

《被搞丟的人生》內文插圖:勞拉年輕時曾是約翰·吉爾古德的迷妹,在日記裡獨創9條基本線畫此人側影的方法

經過他的解密,羞於表達的無數種孤獨,得以在星空下找到同伴

20世紀最偉大的莎劇演員約翰·吉爾古德

日記與現實充滿張力的反差正是這部傳記的魅力所在。當解密進行到最後一個環節時,忐忑的亞歷山大終於站在了勞拉居住的平房前,他驚異地發現,作為長久“窺探”她生活的陌生人和不速之客,自己竟然受到了日記主人平靜而坦然的接待。

“我喜歡筆落在紙上的聲音”。

勞拉·彭羅斯·弗朗西斯,12歲時收到了綠色墨水和筆記本作為聖誕禮物,在此後的60年裡,用她不曾停歇的筆,終於達成了與時間的和解、與世界的和解,以及最重要的:與自己的和解。

她曾被摯愛之人E形容為:“什麼也沒有做,哪裡也沒有去,沒有人珍愛過”,但她透過日記獲得了生命的偉大。亞歷山大懂她,我們懂她,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她。

TAG: 日記亞歷山大人生勞拉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