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一支毛筆傳承千年工匠精神

憑一支毛筆傳承千年工匠精神

劉好奎向學生傳授制筆技藝

憑一支毛筆傳承千年工匠精神

日本遊客在北京御筆坊參觀交流

憑一支毛筆傳承千年工匠精神

御筆坊毛筆培訓班走進內蒙古太僕寺旗

周口日報·周道客戶端記者 苑美麗 實習生 張子瑜

毛筆,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在中國文化、政治和經濟社會發展史上所擔任的角色,是其他器物難以比擬的。數千年來,各類生活器具在發展中不斷更新、淘汰,唯有毛筆,無論艱難歲月或國運昌盛,它一直以一種高貴樸實、充滿文化使命的姿態,引導著人類走向進步與文明。

讓周口人自豪的是,周口項城孫店鎮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即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汝陽劉毛筆的發源地——汝陽劉村,這裡家家戶戶生產毛筆,毛筆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遺”目錄。據《項城縣誌》記載,汝陽劉毛筆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名諱的制筆工藝傳承人至今已有67代,因此汝陽劉村素有“毛筆之鄉”“妙筆之鄉”的美譽。

年近60歲的汝陽劉毛筆傳承人劉好奎一生只有一個夢想——在資訊化發達的今天,扛起傳承毛筆文化、漢字文化的旗幟。

執著於毛筆文化的豫東農民

劉好奎是汝陽劉毛筆第66代傳人之一,他兩鬢微白,面板黝黑,一口河南方言,說起坎坷經歷,他簡單帶過,談起毛筆文化的推廣他眼神堅定執著。

劉好奎出生在項城市孫店鎮汝陽劉村,從小跟著父親學習製作毛筆。“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做這個的,老父親一輩子除了種地就是製作毛筆,從小他就教育我們做筆如做人,要耐得住性子、注意每一個流程。”聽著劉好奎的介紹,我們來到了周口市御筆坊毛筆博物館。

在周口市御筆坊毛筆博物館的牆上,一幅幅介紹毛筆文化的圖文資料像是一段段封存的記憶,也像是一瓶珍藏的老酒,厚重、久遠。

相傳,汝陽劉毛筆源於東漢皇室劉彥之手。由於戰亂,劉彥曾在汝陽劉村避難養病,回宮後,漢光武帝劉秀賜封其為“御筆王”,管理宮廷制筆事宜,他制筆的地方被稱為“御筆坊”。劉彥不適應宮廷生活,經劉秀同意,返回汝陽劉村,以生制筆、種田,帶子孫研習毛筆製作技法並教育子孫以技養身、不與世爭。他的故事在汝陽劉村代代相傳。

“汝陽劉村製作毛筆的人很多,為嚴格把關,我註冊了‘御筆坊’品牌。”交談中,劉好奎說,“制筆是一項技藝,書法是一門藝術,我不想自己只是一個銷售毛筆的商人,我一生想做的事是將毛筆文化發揚光大。”劉好奎說,經常有書法愛好者找他修理毛筆,一般他都不收錢,有些筆需要更換配件,他才會適當收取一些。

從2011年開始,劉好奎開始與一些單位合作,推行“書法教育進課堂”公益活動。“一年一屆,現在已經做到第九屆了,我們每年都會走進中小學校,收集學生的優秀作品進行評獎、展覽,給優秀者頒獎,讓孩子們從小接觸書法藝術,讓我們的書法藝術有人傳承。”劉好奎說。

宣傳毛筆文化的坎坷之路

在劉好奎看來,汝陽劉、御筆坊毛筆文化不僅要在周口本土宣傳,這張周口名片還要走出周口、走出河南!

2015年年底,他不顧家人擔心來到北京進行考察,想要在北京成立毛筆文化園,宣傳毛筆文化。

初到北京的劉好奎對北京人生地不熟,無奈之下來到了項城老鄉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的住所。在老鄉幫助下,劉好奎開始籌備北京御筆坊毛筆文化園建設。位於北京昌平區的御筆坊毛筆文化館在2016年開館。開館之初,劉好奎表示一定要在北京將御筆坊毛筆文化發揚光大。沒想到,接下來遇到的困難令他備受打擊。

由於各種原因,剛剛裝修好不到一年的北京御筆坊毛筆文化園面臨搬遷,這可愁壞了劉好奎。本來就是藉著朋友、親人之力想要慢慢走上發展的道路,如今,他該怎麼辦?

新一輪的選址考察開始。

手裡資金少、地域不熟悉,使他處處碰壁。“別人不理解,認為我一個外地人是騙子,想撈一筆就跑路。”被人接受是一個過程。他沒有氣餒,依靠家人和朋友幫助,2017年6月在昌平區紅櫨山莊再一次將御筆坊毛筆文化園牌匾掛了起來。這一次他重拾信心,開始考慮怎樣向當地群眾宣傳御筆坊毛筆文化。不久,御筆坊毛筆文化園所在場地被大型集團收購,他面臨第二次搬遷……

不過幾個月的時間,身在北京的劉好奎第三次面臨考察、選址、裝修……

此時,他覺得生活如此艱難,人在他鄉的孤獨感再次襲來,愁得難以入睡。之後,他在位於北京昌平區小湯山鎮的國家農業科技園找到一處合適的地方,將御筆坊毛筆文化園從紅櫨山莊搬到了國家農業科技園。

進京5年,3次搬遷,投入幾百萬元,血本無歸。“放棄吧!”“打道回府吧!”朋友的話在劉好奎耳邊迴響。就在山重水複之際,當地地區、鄉兩級政府向劉好奎發出了挽留聲,併為北京御筆坊尋定了一處新址,這也是劉好奎心心念唸的一處“寶地”。

久善必昌,北京御筆坊進京6年,甘當6年文化使者,得到當地政府認可,御筆坊毛筆文化園在昌平區小湯山鎮大柳樹村“安家”,目前各項業務均已步入正軌。

一路上顛沛流離,他的毛筆、字畫像無處可歸的孩子,遭受著暴風雨的突然襲擊。“兩次搬遷都是這種情況,新場所沒有找好,毛筆、字畫、制筆工具等只能暫時鋪層雨布放在地上,再蓋層雨布。地面到處是雜草和廢棄的建築材料,北京的夏天又常常下雨,看著自己落魄的樣子,很是心酸。”劉好奎眼裡閃爍著淚花。

“這麼困難為啥你還去做呢?”

“因為值得去做。”劉好奎的回答很乾脆。他說,在昌平區回龍觀鎮的時候,毛筆文化園剛剛裝修好,試開館期間就有很多遊客參觀,期間有兩位老人看著毛筆的簡介流淚。

“我咋能不去推廣毛筆文化呢,那兩位老人與我素不相識,他們目不轉睛盯著毛筆流淚啊!他們就是我繼續下去的動力。現在,我每年都會在毛筆文化園所在的大柳樹村舉辦書法比賽,出資為獲獎的選手頒發獎品,不為別的,就像激勵村民學習書法,我想將村子打造成一個書法文化村,讓大家都愛上書法藝術。”劉好奎很有信心。

夢想是成立文房四寶產業園

故土難離!北京的毛筆文化園剛有一絲安寧,劉好奎就風塵僕僕返回周口,他有心事。“我想要在家鄉成立文房四寶產業園,文化類的東西在家鄉得有人傳承,在家鄉推廣毛筆技藝、書法技藝,是我一生的使命。”俗語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偏偏這個栽樹人還這麼執著。

“汝陽劉、御筆坊,這些品牌是大家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屬於我們每個中國人。我只是汝陽劉毛筆的一個匠人,我願意為宣傳家鄉毛筆文化、宣傳漢字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劉好奎認為,宣傳汝陽劉毛筆文化,向大眾推廣書法藝術是最重要的事情。

是啊,一個城市裡,老人、孩子,人人都懂書法藝術,每年春節自己動手寫春聯,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情,群眾之間形成書法藝術的氛圍,整個城市就成了一個文化的城市,人人都會寫毛筆字,這將是周口一道靚麗風景線。

“我所做的一切,毛筆生產、毛筆銷售、書法培訓、製作技藝培訓,展覽培訓等等,除了宣傳毛筆、漢字文化,還能帶動整個毛筆相關的產業鏈發展。如果有一天能夠將周口打造成全國的中小學生用筆生產基地、全國中小學生書法教育進課堂的實踐基地,這將解決多大一部分人就業啊!更重要的是毛筆製作對工人體力、場地沒有過高要求,殘疾人可以參與進來,透過學習,殘疾人既學到了一門手藝,又能增加收入,而且毛筆代加工還能在家中完成,很適合他們就業,既提高了殘疾人的勞動技能,也增強了他們創業就業能力”。劉好奎說,在北京市,御筆坊經常開展實用技術扶貧活動,為昌平區對口扶貧地區河北尚義縣、內蒙古大僕寺旗、阿魯科爾沁旗舉辦毛筆技術培訓班,為360名殘疾人做了培訓,一些殘疾人完成一支毛筆製作時,激動地落淚,因為他們能靠自己雙手掙錢,個人價值得以體現。

確實,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殘疾人的內生動力,給他們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生活理念,讓他們透過學習技能和指尖上的技術實現就業、創業,用勤勞、靈巧的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這對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村民返貧有重要意義。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四十年的堅持,劉好奎讓汝陽劉毛筆從鄉村走到京城;二十年的追求,汝陽劉毛筆又進軍到書法教育領域,更是助力了精準扶貧的世紀工程。古老的毛筆,在新時期煥發了巨大的青春活力。

目前,劉好奎又在著手構建汝陽劉(御筆坊)文房四寶文化園,我們真誠祝福他,夢想成真,行穩致遠。

(圖片皆為資料圖)

TAG: 毛筆劉好奎御筆汝陽文化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