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內外,達觀人生

文丨劉巖 · 主播丨塗山

靜觀內外,達觀人生

人類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至少有兩項活動至關重要:

觀察和思考

觀察,是人類依靠感官從外部世界獲取資訊和反饋,屬於經驗範疇;思考,是人類對經驗資訊進行加工整理,從而形成知識或信念等成果,屬於理性範疇。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觀則怠。也就是說,如果觀察不伴隨思考,就只是感官對外部世界的機械反應;而思考不聯絡觀察,就是頭腦中的閉門造車,僅是思想的自嗨。

因此,如何將觀察和思考有機的結合就很關鍵。而當兩者臻於天然並生,狀態自在時,我們就可以稱之為“靜觀”。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們對世界能夠了解它的奧秘,能夠追求關於它的知識,能夠對它做一種靜觀,這是一種最幸福的,甚至於平庸的人不配享有隻有神才配享有的一種生活。

“靜觀”不僅是一種認知方式,也是一種生活表達。它並不僅限神才配獨享,芸芸眾生透過“靜觀”也可以獲得身心的豐足,表達自我的存在。

靜觀內外,達觀人生

01

在西方的哲學世界裡,“靜觀”具有更多“向外”的含義。

從最早人類作為認知主體從自然界中分離,外部世界繼而作為被觀察的客體,人類在認知過程中融入越來越多主體的思維活動;再到人類的觀察物件從物理世界擴充套件到社會生活,我們觀察的維度和深度也隨之愈加複雜、立體和動態。

畢達哥拉斯曾說過這樣一段有趣的話:運動會舉行的時候有三種人,一種人是運動員,還有一種是小販,還有一種是觀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是第三種人——觀眾的生活。

第一種人——運動員,他的目標很清楚,在名譽的驅動下追求桂冠;

第二種人——小販,目標是在運動會期間販賣東西盈利。

觀眾幹什麼?靜觀,既不為利,也不為名,觀眾只是觀看。

畢達哥拉斯認為只有擺脫了名和利的偶然性,在靜觀中才能獲得靈魂的最高愉悅。

我們可以看到,此處的“靜觀”甚至昭示了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

然而,這種“靜觀”仍然偏重於“我”如何認識和加工外部現象。按照畢達哥拉斯的觀點,是摒棄名和利的觀察“濾鏡”,以無私平和的狀態,接受最原汁原味的生活本貌。

這種偏重向外的“靜觀”思想對於西方的科學發展是功不可沒。在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及化學等等各種學科的發展之中,都有“靜觀”的智慧所得。比如牛頓觀察蘋果落地得出的萬有引力定律,再到達爾文在環球航行中透過動植物和地質觀察採集形成了進化論等等,這些成果均來自於觀察與思考的比翼齊飛。

總體上而言,西方的“靜觀”更偏重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人作為主體,以外部世界為“靜觀”的物件,認知加工的成果也最終會回饋並反哺人類生活本身。

靜觀內外,達觀人生

02

相對而言,東方的“靜觀”思想更偏重“向內”。

在道家哲學中,靜觀是指冷靜地分析觀察。這種觀察不僅面向外物,也要復歸自身。比如《道德經。第十六章》中寫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無明。不知常,妄作兇。

《老子》認為:認識的根本目標是“道”,但“道”是無形的、無名的,感官不能感知,一般的理性思維也不能認識,只有用一種“靜觀”的方法才能把握“道”。

再比如諸葛亮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也提倡在入世前須恬淡寡欲,只有寂寞清淨才能達到深遠境界。

同樣,儒家中的“靜觀”思想也異曲同工。比如程顥的“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意即平心靜氣,觀察萬物,才更能從周圍世界中汲取認知、學習的營養。

綜合看來,東方的“靜觀”思想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從“內”出發。比如《老子》所提倡的認識方法,是使內心清靜、虛寂至於極點;然後再去把握這個儘管事物紛繁複雜但迴圈往復總要回到老根的“道”;

追求內外合一。從“內”出發,先“靜”後“觀”,追求的是自我精神的獨立性,能通達萬物,但又不被外物所擾,實現天人合一。

某種程度上,中西方的“靜觀”都有某種迴歸的意味。與西方相比,東方的“靜觀”思想從“內”的清淨出發,在認識萬物自然本性的同時,最終又迴歸到“內”的豐沛和轉進,實現身心上的閉環。

與東方相比,西方的“靜觀”思想更加側重對外物的關注,以工具和方法的發現為目標,再反用之於外物,是一個出發於塵世又迴歸塵世的圓。

東方的“靜觀”不僅是一種“清淨無為”,更是一種對自身有限存在的超越。透過“靜觀”,與萬事萬物打通,收心忍性,事事從容,以達到人生的化境。

靜觀內外,達觀人生

03

現代社會與以往時期截然不同,在鋼鐵森林裡,在物慾橫流中,“靜”似乎越來越難。也正是因為“難”,“鬧中取靜”才愈加可貴。

靜觀自己的內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說法——“隧道視野”,是指人容易陷入某些思維侷限中無法轉身。要麼眼中看到全是悲觀消極無法從容,要麼所想所思都是慾望所指不得安寧。此時,“靜觀”就是一盞探照燈,幫助我們將注意的焦點從現有的狹隘隧道中轉移出來,照射到更廣闊的天地。

工作的壓力,生活的負擔,身體的疲累,心靈的煩擾,要知道,這些存在之外還有更多值得我們體驗、欣賞和珍惜的世界。這些都可以透過“靜觀”來一一關照,讓身心得到舒緩和熨貼。

靜觀世事的流變。世人常說: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要順應變化,首先就是在變化中找到一個安定的座標,才能”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此時,“靜觀”就是那個在四方天地中指示我們在何處安身立命的羅盤。

有這樣一段著名的禱告文:上帝,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一切;並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靜觀”就是認清能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部分,並平靜的接受相應結果。

“靜觀”之後,就是“達觀”。用“靜觀”的智慧認識世界,用“靜觀”的心態經營自我,用“靜觀”的方式運籌生活,就是豁達而又優雅的人生。

·end·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絡“正心正舉”

正心正舉

健康與發展公益講堂開講啦

TAG: 靜觀觀察認知一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