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莊子講了道家思想的三個境界,你真的讀懂了嗎?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在道家思想開創者老子的《老子》一書中,對事物的對立統一辯證思維進行了詳細深入的闡釋,它主要包括三層意思。理解這三點這對於理解老子和莊子的道家思想非常關鍵。今天我們透過《莊子·齊物論》來聊聊這三點。

《莊子·齊物論》莊子講了道家思想的三個境界,你真的讀懂了嗎?

01

第一:萬物都有矛盾、是否、因果的對立兩個方面,而整體都是統一的。

體現這一思想最為著名的就是,道家思想關於“有”和“無”的概念了,“無”的概念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在《老子》的第一篇就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在第二篇中說“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沒有“無”的概念就沒有“有”的概念,有和無都是相互的,就像美醜、高矮相對一樣。

另外,關於“無”的用處,在《老子》一書中也有精彩論述,他說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意思是說: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東西,這樣才有了器皿的作用。開窗戶造房子,當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東西和住人,這樣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有之以為利”這裡的“有”可以被解釋為有利條件,“無之以為用”這裡的“無”可以被解釋為使得有利條件發揮作用。“有無相生”“利,用”也是一樣是不可分離的,這個也就是“道”。

《莊子·齊物論》莊子講了道家思想的三個境界,你真的讀懂了嗎?

在《莊子·齊物論》中也繼承和發揚了這種觀點,莊子說“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莊子列舉細小的草莖和高大的庭柱,醜陋的癩頭和美麗的西施,寬大、奇變、詭詐、怪異等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態來說明這一點,從“道”的觀點看它們都是相通而統一的。

莊子在《齊物論》中還用了“朝三暮四”的寓言來說明了萬物相通,只是不同的分解,最終是統一的道理。這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養猴人拿栗子來喂候,他說“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聽了很生氣,但養猴人反過來說“早上四升,晚上三升”,這樣猴子就很開心了,其實東西都是一樣多的,只是做了不同的分解和組合,但卻影響了猴子的情緒和反應。猴子如此,人很多時候也一樣,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只是早晚不一樣而已,沒有必要去爭論和嫉妒。

《莊子·齊物論》莊子講了道家思想的三個境界,你真的讀懂了嗎?

02

第二:這兩個方面是互為因果的,並沒有對錯、好壞、高下之分。

在《老子》的第五十八章中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及“弱者道之用”,也都講了這個道理,好壞、強弱、對錯都是相對的概念,好中蘊含著壞,壞中也蘊含著好,強弱也只是主觀的概念。

莊子在《齊物論》中也繼承和發揚了這個觀點,並且說的更加生動形象,莊子說:

“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

《莊子·齊物論》莊子講了道家思想的三個境界,你真的讀懂了嗎?

意思是說,毛嬙和麗姬,是人們稱道的美人了,可是魚兒見了她們就深深潛入水底,唯恐避之不及,鳥兒見了她們高高飛向天空,麋鹿見了她們撤開四蹄飛快地逃離。人、魚、鳥和麋鹿四者究竟誰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以我來看,仁與義的端緒,是與非的途徑,都紛雜錯亂,我們怎麼能知道它們之間的分別!

關於“對錯”的相對概念,莊子也闡釋的非常細緻,莊子說“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闇。…。 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

意思是說,如果我和你展開辯論,你勝了我,我沒有勝你,那麼,你是對的,我就真的錯了嗎?我勝了你,你沒有勝我,我就真的對了,你就真的錯了嗎?難道我們兩人有誰是正確的,有誰是不正確的嗎?難道我們兩人都是正確的,或都是不正確的嗎?我和你都無從知道,而世人原本也都承受著矇昧與晦暗,我們又能讓誰作出正確的裁定?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達無窮無盡的境界,因此聖人總把自己寄託於無窮無盡的境域之中。

《莊子·齊物論》莊子講了道家思想的三個境界,你真的讀懂了嗎?

而體現“物我同化”思想的,莊子用了一個著名的寓言故事“莊周夢蝶”來闡釋。他說,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飛舞著的一隻蝴蝶,感到非常愉快和愜意,他不知道自己原本是莊周。突然間醒起來,驚惶不定之間他才知道原來是我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但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和彼此是否真實的,這種境界就叫做物我同化。

03

第三:萬物的兩面是會相互轉換的,事物總是處於運動變化中。

這個思想非常重要,《老子》說“反者道之動”,意思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有向相反方向運動變化的力量,到了一個極端之後就會反其道而行,沿著另外一個方向前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

《莊子·齊物論》莊子講了道家思想的三個境界,你真的讀懂了嗎?

物極必反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家思想不僅是一種辯證的思想,看到了事物的兩面性,並且兩個方面是對立和統一的,更重要的是它看到了事物的兩個方面是會相互轉換,時刻都在運動變化的,而這種運動變化的規律就是“勢”。所以要順勢而為非常重要。

這種“物極必反”,瞭解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很多成語典故中都有體現,也是古人對於後人的警示,比如“樂極生悲、居安思危、觸底反彈、置之死地而後生”等等,都是這一思想的體現。這種思想不僅讓我們可以在榮華富貴的時候,也懂得未雨綢繆,同時,也讓我們在極度困難挫折的環境中,也懂得堅持不放棄。

《莊子·齊物論》莊子講了道家思想的三個境界,你真的讀懂了嗎?

莊子在《齊物論》中對這種思想也進行了生動細緻的闡釋。他說: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這一段是對道家思想深刻的解釋,莊子說:古時候的人,他們的智慧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到達了什麼樣的境界呢?那時有人認為,根本不曾有萬物的存在,這是到了最高的境界,但到達了最高的境界,就無以復加了。其次,有人認為萬物存在,可是萬物從不曾有過區分和界線。再其次,有人認為萬事萬物雖有這樣那樣的區別,但是卻從不曾有過是與非的不同,也沒有高下的區別。

昭文善於彈琴,師曠精於樂律,惠施樂於靠著梧桐樹高談闊論,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說是登峰造極了!他們都享有盛譽,所以他們的事蹟得到記載並流傳下來。而昭文的兒子也繼承其父親的事業,終生沒有什麼作為。像這樣就可以稱作成功嗎?那即使是我雖無成就也可說是成功了。像這樣便不可以稱作成功嗎?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沒有成功。因此,各種迷亂人心的巧說辯言的炫耀,都是聖哲之人所鄙夷、摒棄的。所以說,各種無用均寄託於有用之中,不追求於平庸的道理,用清明的心去理解和觀察萬物。

04

好了,我們來小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齊物論”是莊子最為著名的一篇,也是最深刻體現道家思想的一篇,其中包括了17小節的內容,內容非常豐富,思想也非常廣博,今天我們講到了莊子對世界萬物的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其實是層層遞進的。

首先是,萬物都有相互對立的兩面,有是否、區直、善惡、美醜。其次,萬物的兩面是相輔相成的,有無相生,美醜、高下都是相對的,不能從主觀的觀點去說,一面是對的一面是錯的,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比如“福倚禍所依,禍倚福所伏”就是這個道理。最後,萬物的這種相對性是會相互轉化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反者道之動”就是這個道理,要以發展變化的眼光去看世界,成功和失敗,美醜,善惡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而且會相互轉化,強弱也是,所以老子是“弱者道之用”。

莊子和老子的道家思想的這三層境界,你讀懂了嗎?歡迎分享。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TAG: 莊子思想萬物道家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