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行一次孝”

詳解“行一次孝”

“黃石頭·學習 | 方太文化”系列之二十一

《詳解“行一次孝”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

孝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內容。

儒家經典《孝經》裡說: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詳解“行一次孝”

(一)

百善孝為先

清代《圍爐夜話》中說: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

儒家經典《論語》中: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譯文:

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

孔子說:晚輩對長輩永遠保持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

詳解“行一次孝”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

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

綜合《論語》中關於孝道的觀點,孔夫子告訴我們:

父母在世時,

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

保有和悅的神色;

行為要合義合禮;

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儘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

詳解“行一次孝”

父母過世之後,

喪祭亦應合義合禮;

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

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合乎的言行和合乎父母在世時的心意做事。

(孝悌中的“悌”,就是對兄弟姐妹好,就是合乎父母的心意對他們好。)

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盡孝吧。

詳解“行一次孝”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

“以敬孝易,以愛孝難;

以愛孝易,以忘親難;

忘親易,使親忘我難;

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詳解“行一次孝”

(二)

孝為德之本

人的德行有很多,其中“孝”是最重要的德。

《孝經》中說: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一個人的德行、教養最根本的就體現在“孝”字之中,做到了孝才能去談其他的德行,沒有孝,就是沒有德,沒有做人最基本的教養。

無論對任何人而言,父母都是世上最親,對自己恩德最大的人。我們的生命是父母賜予的,我們從父母的懷抱中一點點長大,是父母餵養我們,照顧我們,將我們培養成人。

詳解“行一次孝”

子女在襁褓之中時,父母就夙興夜寐地照顧自己,“撫我育我,養我餵我”,不辭勞苦,劬勞之至;

子女或有疾病之時,父母食不甘味,寢不安席,輾轉反側,無不甘願以身相待;

子女稍稍長大時,父母就操勞奔波,為了給子女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為了給他們更好的未來而勞苦奮鬥;

子女長大以後,遊於四方,父母仍然時時牽掛,日夜盼望,為他們擔憂,為他們操心。

父母之於子女恩德高於蒼天,情義深如大海,子女無論如何報答父母都毫不為過,盡孝道,關心他們、養護他們,回報他們的恩德,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線。

詳解“行一次孝”

(三)

孝是天地間的因果大道

《說文》講“孝”為:

善事父母者。

老在上,子在下。

下面是“子”,上面是“老”。

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

也可以視為子承老,兒子背老父母,這是象形,更是直觀的孝行。

沒有孝,就沒有德,就沒有了根本,就沒有人類傳承。

詳解“行一次孝”

為人子女當孝,為人父母當慈。

父母養子女叫做“養”,子女養父母也叫做“養”。

前者撫養成人,後者贍養終老。

這叫天經地義。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人栽果樹,此樹領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開花結果。

沒有受人滋養而不報答的天地道理,這就是天經地義,天地的因果之道。

詳解“行一次孝”

《論語》:

三十而立。

為何是三十才稱為“立”?

“立”,是以人倫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間。

以德行道理立,斷然不是以“財利”立。

人生到三十歲的年紀,非但自己為人子女,並且已作人父母,應上知人子之道,下知為父母之道。

詳解“行一次孝”

(四)

孝德可察人品

我們做企業的,可以從“百善之先、孝為德之本”得到什麼智慧嗎?

孝是人性中的“根本”處,以一個人是否孝來考察一個人的人性、人品放之四海而皆準。

因為孝是人性中最根本的道理、最根本的人倫、最根本的共識。

《孟子·離婁上》: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

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譯文:孟子說,

“兒子與父母親的關係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

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能做為兒子。”

孝,是做人的最基本底線,是其他一切德行的基礎。我們常說的修身育德,就是先從孝順自己的父母開始。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一個人最基礎的素養。

詳解“行一次孝”

一個不孝的人,代表著他不懂感恩,不懂感恩的人,只知道索取,不知回報。不懂感恩的人,一定是沒有同理心。他們的所做所想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少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或者做出很為人不齒事情。

一個連生自己、養自己,給予自己無盡的愛的父母都不盡孝道,那這樣的人怎麼合作?怎麼信任這樣的合作者?

詳解“行一次孝”

試想,連父母都不愛的人怎麼會愛護他人,連父母都不能順從的人怎麼能對他人忠信,連父母都不在乎的人,又有誰不能背叛、拋棄呢?

就算你對他再好,能好過父母對兒女的恩情?!

詳解“行一次孝”

歷史上那些受人尊重的賢人君子,無不恪守孝道,以孝作為立身基礎;那些有為的明君良臣,無不敬愛父母,以孝作為治民根本。

在君子看來,孝就是這麼重要,它是為人、立世的根本,沒有孝也不可能有其他的德行,即便是有,也是虛假的。

詳解“行一次孝”

古人說的“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是因為孝順與否,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真實道德水平。

“烏鴉尚反哺,羔羊猶跪足。”

人不孝親,不如禽獸,不如禽獸,又何談其他道德,又何來名譽聲望。

詳解“行一次孝”

《後漢書》的編者范曄是南北朝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他的才華出眾,一直被世人看成是名士君子。

後來他犯了罪,當抄家的時候,人們看到他家中的金銀財寶無數,妻妾都錦衣玉食的,可他的母親“居止單陋,唯有一廚盛樵薪”,他的“弟子冬無被,叔父單布衣”。

世人知道這位大學者竟是如此的不孝順後,無不以其為恥。人之不孝,不可以為人。可惜自古不孝的現象就充斥在社會之中,不聽父親教誨的石厚,弒父自立的楚穆王……

直到今天,依然有無數這樣的例子:父母含辛茹苦地將他撫養長大,當父母老了,他連贍養之責都逃避,將父母趕出門外;父母辛辛苦苦供他念完大學,他卻嫌棄父母地位卑賤,不願與父母見面;子女為了自己生活安逸,想法欺騙父母,甚至盜取父母的養老積蓄……

做人如此,真是不如禽獸,令人心寒。

詳解“行一次孝”

(五)

盡孝須盡心

中國有一個關於孝道的著名對聯式名言: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終古少完人。

這句對聯告訴我們,人性中,

所有善事裡,孝敬父母第一,但這個主要看心,不是看表面行為,不是說錦衣玉食給父母就是孝順,如果這樣的話,那麼貧寒的人家就沒有孝子了。

所有的惡事裡,以好色為第一,但這個主要看行為,不是看心,如果按心念論,世人都免不了面對美色動心,這樣的話,世上就沒有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了。

詳解“行一次孝”

(六)

盡孝趁親在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盡孝,要儘早,要當下,要及時,要趁親在。

《韓詩外傳》卷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詳解“行一次孝”

詳解“行一次孝”

(黃競石。2019。12。5)

後記:

由於時間關係,方太大學執行校長高旭升講解·方太文化”系列之七——“行一次孝”時,較為簡短,所以,上文內容主要是筆者根據高校長講話的引子,個人做了較大延展而得。

另外,文末下面的連結附件:

《孝對國民性的影響

——為何歷代封建王朝都極力宣揚孝道?帶有對孝道較強的個人理解觀點,也並不適合以高校長的名義。

所以,本文是以筆者“黃石頭”個人名義發表。如果有觀點錯誤,是筆者的理解有誤,不代表方太文化和高校長的觀點。

詳解“行一次孝”

為了封建“家天下”的統治需要,清朝皇室在普羅大眾教育領域,同樣極力推崇“愚忠愚孝”之治國方略,但是剃髮之滿族習慣和中國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毀”的孝道天然牴觸,成為最大的笑話之一。

附:

孝對國民性的影響

——為何歷代封建王朝都極力宣揚孝道?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過程中,由於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

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若不聽從即為不孝;

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範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併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

擴大化的“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中國曆來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政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選擇了“孝”來作為其主流價值觀,從而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所以而歷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

春秋戰國儒家便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漢代的“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後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範疇的重要內涵一直髮展傳承著。

直到21世紀的今天大陸依然稱官員“父母官”,君如父,官如母。這也是孝文化穩定社會的政治意義。

儒家文化認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

所以與西方文化不同,東方歷史中執政者無不把“孝”,作為立國之本去美化,作為馴化子民的第一課,來大肆宣揚,它培養了一代一代對“父母官”順與忠的奴才,甚至作為選拔領導幹部的標準(孝廉)。

其實對父母乖順和搞行政管理的當官沒有必然聯絡,學會了順從與孝敬也成為中國孝子們的安身保命之本。

因為不孝是可以定罪的“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相反,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暴力卻掩蓋在“孝”的外衣下稱之為“家法”,不會受官方刑律處分!

有了家庭裡的“孝”才有社會上的“忠”,但歷代中國封建王朝的主子,沒有一個不是讓你忠於他自己,忠於他所安排的社會資源分配製度。

所以“孝”導致中國歷史上只有“忠君”沒有“愛國”的概念。

“其能奴顏婢膝乞憐於權貴者,

必能懸‘順民’之旗簞食壺漿以迎他國之師。

——梁啟超

詳解“行一次孝”

※特別說明:

由黃競石記錄的“黃石頭·學習 | 方太文化’”系列之二十一落筆於此,之二十二將隨後奉上。

以上文字僅僅作為學生黃競石個人聽課後覆盤、學·習、延展所做。

詳解“行一次孝”

中國人應該有

足夠的文化自信

詳解“行一次孝”

英國哲學家羅素也曾說:“

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若能夠被全世界採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

詳解“行一次孝”

英國哲學家、預言家湯恩比曾說,

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

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

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英國湯恩比預言原文:

看完了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易經,湯恩比曾說:“如果有來生,我願生在中國。”

進而他進行了詳細闡述:

“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到了21世紀,人類會因為過度的自私和貪婪而迷失自己,科技手段將會毀掉一切。加上道德淪喪,信仰疲乏,心靈空虛,世界必將出現空前的危機。要拯救三大生存危機,唯有中國儒家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黃競石

詳解“行一次孝”

黃競石(學者)

黃競石,筆名黃石頭,

小微企業市場化方向研究學者。

石崗國學院高階研究員。

TAG: 父母孝道子女不孝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