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一闡提?——《瑜伽師地論》筆記(二十二)

“云何斷善根?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得隨順彼惡友故;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無貪嗔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斷善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

何為一闡提?——《瑜伽師地論》筆記(二十二)

前面說的“離欲退”,比“離欲退”更嚴重的就是“斷善根”。“離欲退”,是“性軟根”,是鈍根人;“斷善根”的是利根人,根性特別的好,很聰明,悟性也強。但是這樣的人走偏了,特別歡喜做種種的惡事,並且內心也不以為意。和“惡意樂”的的惡朋友、惡知識共同的做惡事。內心纏繞著邪知、邪見,不相信有善惡果報、不相信有流轉生死的事情。而且邪知見到了極嚴重的程度,不感覺到做惡事是不對的,沒有恐懼心,沒有哀愍心,做完了心裡還很快樂,還要繼續的做。這種人就能夠把這個善根斷滅了,沒有善根了,但並不是永久的消滅了善根。如果是一般的不是利根的人,他也可能做惡事,但是心裡會猶豫不決,會疑惑,會有恐懼心,有哀愍心,會擔心有果報,所以鈍根人不會達到“斷善根”的程度。

何為一闡提?——《瑜伽師地論》筆記(二十二)

接著解釋究竟什麼叫做“善根”?什麼叫做“斷善根”?“種子”就是前一生做過好事,做過利益他人的事情,那麼就有了“種子”,潛藏在阿賴耶識之中。因為你若是前生做了小小的善法,有了這樣的善根以後,你今生就有可能再做善事。這個“根”有兩個意思,一是以能生為因,前生做一點善事,今生就可能做更大一點的善事;第二個是增上的意思,就是能幫助你去做好事。“無貪瞋等”,就是沒貪心、沒瞋心、也沒有愚痴心,這也叫做“善根”。“善根”,是發動一切善法的最清淨的動力,因為自己本身沒有貪心,才能夠去幫助別人做善事;沒有瞋心,才能發出慈悲心去做一些善事;沒有愚痴,才能有智慧去幫助別人,去教導別人,幫助別人做種種善事。這無貪、無瞋、無痴,還有無慢、無見、無疑,沒有這六種根本煩惱,這是“善根”,一切善法的根本。以前做的善法的“種子”,也是由這個“無貪瞋等”發動出來的善法的種子。“斷善根”,斷的是善根的現行,而不是斷種子。

何為一闡提?——《瑜伽師地論》筆記(二十二)

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個佛經上的故事。《大般涅盤經》上說,有個善行比丘,他是佛的侍者。按侍者的規矩,佛若沒有去休息,他就不能去休息,因為他要侍奉佛。但是這個比丘想要去休息,於是就在佛經行時,他在旁邊扮鬼叫,來恐嚇佛,想讓佛害怕了去睡覺,然後他就能去休息了。這時候釋提桓因了來了,知道這件事,於是就問佛:說佛門裡面有這樣的人啊?佛說:“佛門廣大,什麼人都有。”這個善行比丘,就名之為一闡提。他對於佛,可見是沒有恭敬心的。

何為一闡提?——《瑜伽師地論》筆記(二十二)

過去也曾發生對於一闡提能否成佛的討論,其中有個“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生公就是道生法師。道生法師是認為一闡提可以成佛的,原因其實就是上面說的“非由永拔彼種子故”。

何為一闡提?——《瑜伽師地論》筆記(二十二)

“云何續善根?謂由。性。利根。故,見親朋友修福業故,詣善丈夫聞正法故,因生猶豫。證決定故。,還續善根。”

“斷善根”是意識的作用,“續善根”也是意識的作用。利根人能有這種果斷的力量,能重新的改善自己,重新創造自己。他看到親朋好友做這一些利益人的事情,或者從善知識那裡聽聞“正法”,聽聞佛法的道理。明白了善惡果報是真實不虛的,就會動搖了他原來不相信因果的想法。“因生猶豫,證決定故”,再透過他自己深入的觀察思考,就決定繼續栽培善根了。當然這並不容易,越是有學問的人,越是悟性高的人,想改變自己的固有觀念越難。

TAG: 善根善事利根善法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