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嶧山刻石》

《嶧山刻石》是秦始皇統一天下、頒佈“書同文”法令後的標準小篆字型,它的作用就像現在的新華字典一樣,對文字的字形、寫法起到規範的作用。

賞析|《嶧山刻石》

嶧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書

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戰亂,原石被野火焚燬。此石是宋太宗趙光義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鄭文寶根據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陰有鄭文寶題記。《嶧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為最佳,現藏在西安碑林裡。

賞析|《嶧山刻石》

西安碑林《嶧山刻石》摹刻原石

在秦的統一事業之中,一個重大的功績就是統一了文字。

中國的漢字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從最早出現在陶器上的符號,刻劃在獸骨龜甲上的甲骨文,和鑄造在鍾、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後,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統一了中國文字。

李斯曾經說過:上古創造大篆字型,廣為流傳,但由於時間久遠,人們多不能認識。所以現在刪掉繁雜筆劃,省略異體字形,改進成為小篆。

賞析|《嶧山刻石》

小篆其實是在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書體,相對於大篆,他的筆畫更加規範和標準,有了基本固定的書寫符號,和最初的象形文字有了很大的區別,這種文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從大篆到《石鼓文》再到《商鞅方升》,發展到小篆可以說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從此以後,中國的古代文字體系已經發展到極致。

賞析|《嶧山刻石》

《嶧山刻石》的總體書法風格是細勁靈動的,其中的筆畫基本上等同於幾何線條,筆畫首尾粗細幾乎一致,沒有粗細變化,這是中鋒行筆產生的效果,也是小篆的筆畫特點。

賞析|《嶧山刻石》

雖然筆畫很細,但是它的筆畫還有很強的力度,就像彎曲的鐵絲一樣的感覺。加上《嶧山刻石》的筆畫在轉折處多使用圓轉,一些筆畫還比較彎曲,所以《嶧山刻石》又具有婉轉的特點;其結構左右對稱,筆畫分佈均勻,橫平豎直,還顯得很端莊。

對於初學書法的愛好者來說,練習《嶧山刻石》可以很好地鍛鍊我們對毛筆的控制能力。

賞析|《嶧山刻石》

要想寫出首尾粗細一致、且有力度的小篆筆畫,一定少不了藏鋒起筆、中鋒行筆的基本動作,並且這也是學習書法的基本功,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學習其他的字型。

(圖文來源於網路。)

賞析|《嶧山刻石》

TAG: 筆畫刻石小篆大篆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