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居然有這麼超前的思想,讀了這篇文章我也是服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古人居然有這麼超前的思想,讀了這篇文章我也是服了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文是一篇論述道德標準和政治節操的說理散文。作者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言語,闡述生死與“義”的關係,指出“義”的價值高於生命。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應當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在必要時要“捨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不辯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足取的。

古人居然有這麼超前的思想,讀了這篇文章我也是服了

一 那麼本文的論點是什麼呢?

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二 那麼論點是怎麼提出來的呢?

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

三 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呢?

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古人居然有這麼超前的思想,讀了這篇文章我也是服了

四 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在第1段裡,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捨生取義”的觀點,並透過分析推理進行闡明。緊接著“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提出了新的命題: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賢者”能夠保有它。

第2段就是對這個命題的論說和闡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

第3段用“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並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

五“非獨賢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麼?

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所欲者有甚於生者,所惡者有甚於死者)

古人居然有這麼超前的思想,讀了這篇文章我也是服了

六 為什麼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喪失善心(天性、天良)。

作者: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與,戰國時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

他提出民貴君輕,反對掠奪性戰爭等主張。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裡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講的是每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

TAG: 所欲賢者甚於本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