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 夏代都城的變遷

文明起源 夏代都城的變遷

鎏金透雕玄武紋銅牌飾

戰國~漢代

長8。8釐米,寬4。9釐米

1983年寧夏中寧墓地出土

長方形。主體紋飾為“四神”之一的玄武:龜蛇纏繞,龜蛇同體。一個玄武仰首回望,另一個玄武俯首窺視,雕刻形象生動。玄武圖案成對出現,充滿神異色彩,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研究價值。

中國的四神崇拜初見於原始社會。古時人們把甲介類動物鰲、黿、龜屬乃至蛙等都視為水中之神。在古代神話中,玄武本名玄冥,是位水神。《呂氏春秋·孟冬紀》有“水神玄冥”的記載,而民間更是信仰龜蛇為雌雄二物,不可分離。東漢張衡寫的《思玄賦》就明確提出:“玄武宿於殼中兮,騰蛇蜿而自糾。”這件牌飾的出現,對於研究典型的玄武神造型——龜蛇同體的演變過程及成熟時間,有極高的價值。

《中原龍山文化城址與華夏文明的形成》

馬世之,《夏文化研究論集》第103~107頁中華書局1996年

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城址有以下的特徵:(1)在山麓、河濱選址,前者如王城崗與孟莊古城,後者如後岡與平糧臺古城。(2)具有最早的雙重防禦體系——城牆與護城河。(3)古城的平面基本呈方形。(4)規模小且人口少,大部分城址面積在4萬平方米左右。(5)城內不見商業區。(6)無石牆及水門設施。但它們規劃嚴謹,佈局合理,可以視作“雛形城市”。

作者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城的出現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是文明諸要素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透過對中原龍山文化遺存的探討,可以看到當時一系列集中的趨勢:人口的集中、生產技術向一部分人集中、交易活動的集中、財富的集中、知識文化的集中。這些集中的趨勢要求人們擺脫鄉村、聚落那種孤立和分散的居住狀態,而去創造一種新的可以滿足人們集中從事各種活動的居住共同體,於是城便出現了。中原龍山文化城址作為中國早期權力的中心、社會財富的聚斂中心、維護社會秩序禮制與宗教的中心,應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標誌。除此之外,文字、金屬器、禮儀性建築也都是華夏文明的要素。在中原發現的一批古城址始建於龍山文化中晚期,屬於夏王朝前夕,有些城址的使用甚至可以延續到夏紀年內。有的城址內還發現有文字、青銅器和禮儀建築,充分表明中原地區是我國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我們在相關研究中應注意到起源與形成這兩個不同階段。中國文明是多源的,但最早形成於中原地區。

文明起源 夏代都城的變遷

《夏代都城的變遷》

張之恆,《夏文化研究論集》第109~112頁中華書局1996年

根據考古資料、文獻記錄和有關遺址的年代測定,夏代都城的變遷可分為先後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以山西陶寺遺址為中心地區;第二個時期以河南登封王城崗為中心;第三個時期的都城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陶寺遺址地處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地區,人口眾多而密集,階級分化、等級差別十分明顯。已產生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銅器和文字。其年代也在夏代早期範圍內。這些情況表明,陶寺遺址已具備作為夏代早期都城的基本條件,系夏代早期的都邑。王城崗城址分東、西二城,西城內發現有十三座經過夯打的祭祀坑,出有一件青銅器殘片,陶器上有刻劃文字,碳十四年代相當於夏代早期晚段或中期早段。結合文獻記載的陽城地望,王城崗應是一座具有宗廟性質的夏代前半期都邑。偃師二里頭遺址位於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發現有多座宮殿基址和鑄銅作坊,出土了大批青銅器、玉器和陶器。它的2號宮殿顯然具有宗廟的性質。因此,二里頭遺址是個都邑,是夏代後半期的都城,使用年代在二里頭文化一至三期。

文明起源 夏代都城的變遷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圖片及說明來源自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公眾號

TAG: 玄武夏代城址文明龜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