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和張兆和:在愛的錯覺中度過一生

沈從文和張兆和:在愛的錯覺中度過一生

提起中國現代文學史就必然繞不過沈從文,是少數幾個擁有世界性聲譽的中國現代作家之一,美學大師朱光潛曾對沈從文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全世界得到公認的中國新文學家,也只有沈從文與老舍。”

沈從文是傑出的現代作家,他的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沈從文曾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此外,沈從文還是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他晚年的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填補了中國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頁空白。

沈從文,這個現代文學史上極富有才情的傑出作家,和妻子張兆和的婚姻卻是一生的悲劇:當初是他執著熱烈而又不屈不撓地追求她,經歷了4年的苦苦追求終於感動了她,她放下高傲與矜持嫁給了他;但婚後的甜蜜幸福並沒有維持多久,二人感情就出現裂痕,期間甚至沈從文還公然移情別戀,後來雖然重歸於好,但二人感情的裂痕更深了,這個裂痕一直延續到沈從文去世。

沈從文和妻子張兆和在各自領域裡都非常出色,二人的品性也並無多大瑕疵,都可以算得上是個好人,可這兩個好人作為夫妻卻沒能經營好自己一生的婚姻,雖然共同生活了55年,但真正感覺婚姻幸福的日子卻是屈指可數。那麼,他們的婚姻悲劇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關於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故事已經有不少文章進行過詳細的描寫,本文則重點從沈從文和張兆和兩人“愛的錯覺”這個角度,詳細分析造成沈從文和張兆和悲劇婚姻的兩個根源。

二人迥異的成長背景導致諸多方面格格不入,沈從文與張兆和都對這種格格不入產生了錯覺

沈從文和張兆和完全迥異的成長背景,決定了兩人在諸多方面格格不入。

沈從文是來自湘西鳳凰的“鄉下人”,小學畢業後參軍數年,後在北京大學旁聽了一段時間。因而,準確來說,沈從文只受過小學教育。

湘西鳳凰這樣的小城一方面孕育了他過人的文學天賦和對情感的敏銳觸覺,使他的文字尤其空靈清新,讓他青年時代就在文壇嶄露頭角;另一方面,也讓他在對待感情方面有些敏感而小家子氣,缺乏張兆和這樣的乾脆利落和大氣。

同時,沈從文缺乏系統、正規的教育,由此帶來一些先天性的不足。比如,從小的方面說,沈從文甚至連標點符號都不太會用;從大的方面來說,對人情世故的認知方面也難免會有點不夠成熟的地方。

而張兆和則出身蘇州名門,她的曾祖父是清末威名遠播的江蘇巡撫、兩廣總督張樹聲。她的父親張武齡是民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開明,樂於結識社會名流,尤其重視子女的教育,張家四個女兒個個蘭心蕙質、才華橫溢。18歲的張兆和在中國公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不但長相秀美、清麗脫俗,而且才華橫溢,自幼熟讀四書五經,英文流利,通音律,好丹青。

沈從文和張兆和迥異的成長背景,決定了兩人興趣愛好和三觀方面存在著諸多的格格不入,比如張兆和偏好崑曲,沈從文愛聽湘西的儺戲;張兆和消費理性、省吃儉用,而沈從文卻喜歡收藏古董,這可是燒錢的愛好;沈從文愛結交朋友,甚至有時會仗義疏財,張兆和對此則非常反感。

沈從文苦苦追求張兆和4年有餘,終於抱得美人歸,幸福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們都以為,有這麼漫長的求愛經歷,有這麼濃郁的愛,哪怕由於迥異的成長背景導致諸多方面格格不入,也會慢慢在愛中消弭,兩人會逐步走向合拍和默契。但遺憾的是,這只是一種錯覺,兩人在興趣、愛好和三觀方面的格格不入始終未能消弭,始終未能走向合拍和默契。

先來簡單回顧一下沈從文追求張兆和這段艱難、曲折的過程。

1928年,26歲的沈從文在徐志摩的推薦下,來到上海的中國公學做教師。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從文看見張兆和在學校操場上一邊走一邊吹口琴,走到操場盡頭,瀟灑地將頭髮一甩,轉身又回走,仍是邊走邊吹著口琴,動作乾脆灑脫。18歲的張兆和身上傾瀉而出的青春氣息,讓沈從文瞬間愛上了她,並開始了執著而又瘋狂的追求。

沈從文的追求方式就是瘋狂地給張兆和寫打動人心的情書。張兆和出身蘇州名門,才華橫溢,又長相秀美、清麗脫俗,自然不乏追求者,給她寫情書的人絡繹不絕,沈從文是其中一個,只不過,沈從文是最特別的那一個。

沈從文特別的地方在於他是張兆和的老師,有卓絕的文字表達功夫,還有常人罕有的熱烈、瘋狂和執著。沈從文的情書一如他的小說一般,空靈、清新,又飽含著濃郁得化不開的熱烈和執著。

一個女子在詩人的詩中

永遠不會老去

但詩人他自己卻老去了

一切過去的種種

它的結局皆在

把我推到你的身邊和心邊

你的一切過去

你的眼睛還沒掉轉來望我

只起了一個勢

我早驚亂得同一只聽到

彈弓弦子響中的小雀了

我是這樣怕與你靈魂接觸

因為你太美麗了的緣故

張兆和並沒有回覆老師沈從文寫給她的情書,這並沒有讓沈從文知難而退,而是更加執著而熱烈的在情書中向她傾訴自己的相思之情。甚至傳出沈從文為了她要自殺的訊息,張兆和便帶著沈從文的情書去找校長鬍適,誰知道胡適卻想撮合她和沈從文,張兆和斷然拒絕了校長的撮合。

直到1932年沈從文去了一趟張兆和蘇州老家,事情才出現了轉機,張兆和才慢慢開始接納沈從文,直到得到了張兆和開明的父親的應允,沈從文才結束了長達四年的追求過程,開始與張兆和戀愛。1933年9月9日,沈從文這個“鄉下人”終於如願以償娶到了苦苦追求四年的“女神”張兆和。

但很奇怪的是,婚後的甜蜜和美好隨著那股新鮮感過去之後,便沉澱下來,迴歸到了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現實生活中的相處,竟然很快把之前情書中綿綿無盡的柔情蜜意驅趕得無影無蹤。隨著中國進入動盪的戰亂時期,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感情也進入動盪時期,期間沈從文甚至公然移情別戀,幾經周折,雖然最終兩人重歸於好,但橫亙在兩人心中的那道裂痕,卻始終沒有消弭,甚至一直延續到沈從文去世。

如果細細分析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成長背景以及戀愛過程,就可以發現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與其說是現實世界裡的,不如說這種愛是活在了沈從文的精神世界裡的。這是他這種富有才情、心思細膩的小說家所特有的,所以,當這份愛變成了婚姻裡的日常瑣碎,這份愛就缺乏了根基:其實,沈從文和張兆和真正相處、磨合的時間並不多,那漫長4年的求愛過程,都只是停留在沈從文單方面臆想式的情書中,兩人對對方並沒有多少了解。這就是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的錯覺。

同樣的錯覺也發生在了張兆和身上。張兆和對沈從文的愛也產生了錯覺,她把沈從文精神世界裡的瘋狂追求,當作了現實世界裡的愛。當那些在紙上充溢著柔情蜜意的所謂愛戀,隨著進入婚姻而沉澱到了現實生活中時,張兆和才發現自己和沈從文依舊有太多的格格不入。久而久之,這種格格不入就衍生出彼此的厭煩和爭吵,進而演變成了兩人之間難以彌合的感情裂痕。說到底,張兆和對沈從文也缺乏深入的瞭解和耐心的磨合。

兩個才華橫溢的人結合不見得就有幸福的婚姻,兩個好人結合也不見得就有幸福的婚姻。婚姻的基礎是現實裡冒著煙火氣的愛,而不是天馬行空的美好臆想;婚姻的前提是雙方對彼此有深入細緻的瞭解,而不是憑著水中望月般產生的好感;婚姻的保障是雙方都能為對方作出改變和讓步,需要的是彼此的融合和默契,而不是個性鮮明的排斥和對抗。而這些,或許恰恰是沈從文和張兆和的婚姻中所缺少的東西。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更願天下有情人白頭偕老!

TAG: 沈從文張兆婚姻情書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