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教案:學說、思想、觀點和理論的區別

很久沒有寫東西了,主要是個人健康原因,除了上課之外,不太有精力繼續寫公號,但是總不能讓這個公號變成木乃伊,所以索性發一節教案湊數吧。我的教案都是隨想隨寫,拉拉雜雜,寫完也不修改,錯漏百出,講課時才會自動修正,歡迎各種拍磚,幫我改進教學。謝謝!

我們一般把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作為系統經濟理論的開端。在斯密之前,已經有了很多經濟學思想、觀點和主張,但是我們不能稱其為系統的經濟學理論。為什麼呢?因為,經濟學理論是具有某種邏輯結構的系統的知識,具有假設、方法、歸納、演繹、結論等一系列構成部分,而只有斯密的《國富論》具備了這種特徵。

大家講經濟思想史的話,肯定要從古希臘開始的經濟思想開始,那時候的思想可能就是一個觀點或對現實的描述而已,所以大家講希臘經濟學說,是從荷馬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開始的,從這些史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有關當時經濟現狀的描述,比如,貴族尊貴和善良,奴隸卑下和醜惡,看到當時人們的耕種技術,看到貴族也參與耕種。另一些詩篇中,能看到譴責富人同情窮人等思想。此外,當時的一些著作也記錄了當時一些重要的舉措,比如公元594年梭倫的改革,他承認私有財產和容許土地轉讓等很多改革措施,多數對只消費不生產的貴族不利,對中小奴隸主有利,儘管我們今天譴責奴隸制度,但在當時,對中小奴隸主有利的政策促進了經濟發展,我們用歷史重構的視角來說,那是具有積極價值的。總之,這些史詩和歷史著作中記錄的,只是支離的觀點和具體操作,至於為何這樣操作,其中的邏輯是什麼,如何演繹出結果,這些都是沒有的,無法稱為經濟理論。

說這個我們是想說,大家學的經濟學說史並不是從什麼經濟學著作開始,那時候還沒有經濟學這種東西,經濟學作為一個職業大概是19世紀之後的事情了,即使是在斯密的年代,斯密是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那時候他是倫理道德哲學教授,不是經濟學教授,因為經濟學只不過是從倫理道德哲學分支出來的一個部分,所以思想史中也會告訴你,斯密的老師是倫理道德教授哈奇森,斯密第一部著作是《道德情操論》,《國富論》是他的第二部著作,當然,斯密還有天文史著作,那時候的人博學多才,並非只專注於一個方面,比如你們思想史講過的威廉·配第,我比較喜歡以他做例子,他就是醫學博士,解剖醫生,還做過音樂教師,同時研究經濟問題。所以,你千萬不要一說到思想史上的經濟學家,就很武斷地說,他的研究領域是經濟學,那樣就低估了這些人物的力量。

另外,我們還要給大家補充一個概念,就是經濟學最初是宗教、倫理道德的分支,那是為什麼呢?原來在歐洲中世紀時期,公元五世紀到十五世紀這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世俗世界裡佔據統治地位是皇權和封建地主貴族,而在宗教世界中佔據統治地位是天主教,天主教的修道院是僧侶們安靜鑽研知識的地方,因此,那時候的知識權威都在教會中,主要研究的是神學和哲學,因此稱為經院哲學。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天主教會幾乎完全壟斷了學術,辦了很多大學,大學要不是咱們現在說的大學,這個大學是徹底和世俗權威體系分離的,大學這個詞最初的含義是法人組織,就是一群宗教人士或世俗領主辦一個組織就叫大學,因為這個組織壟斷了學術,所以成為人們來學習的地方,逐漸演變成我們今天的大學。那時候的大學只講授神學知識,那些牧師就成為教授,所以,那時候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於神學,最終從神學中慢慢延伸出來。經濟學也是如此,所以,你只能說從其中看到片段的經濟學思想,但是絕沒有經濟學理論,更沒有經濟學這個學科。

當然,經濟學思想很重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最初一點一滴的觀點和想法,到慢慢演變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的每一位貢獻者都功不可沒。試想一下,今天的你是否有能力提出一種前人尚沒有做過的主張,創新性的主張,如果你辦不到的話,你就得承認,那些經濟學說史中曾經出現的每一個名字,不論他們提出的主張在今天看來是多麼的渺小、甚至荒唐可笑,但是如果用歷史重構的角度去看,他們都是睿智的,甚至是超越時代的。當然,從歷史重構的角度來說,超越時代的東西在當時不一定就是好東西,也許未來的我們理性重構後會看到,哦,那個思想很好啊,可是那時候人們為什麼不接受呢,甚至為什麼會迫害提出來的人呢?就像斯密提出來自由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就流芳千古了,為什麼他之前的孟德維爾提出來卻遺臭萬年呢?到底是為什麼呢?那我們還是要歷史重構,去看看當時的歷史經濟社會環境是什麼,看到人們的觀念變化的過程,所有新的思想都需要一個社會接受過程,也就是我們說的水到渠成,沒有社會接受的土壤的話,新思想提出來之後也是很難被接受的。

再比如說,斯密思考和寫作《國富論》用了十年時間,那時候也是重商主義盛行的時候,重商主義也不是系統經濟理論。大家都已經知道,斯密寫作《國富論》的重要目的,是反對當時盛行的重商主義。說到重商主義,大家也可以回憶一下學說史課程中講的重商主義的思想觀點,發源於什麼情況,有什麼政策主張,其中有沒有嚴密的邏輯結構。做了這樣的回憶後,大家就可以看到,重商主義也稱不上系統的理論。重商主義出現在地理大發現,國內貿易、國際貿易、殖民地貿易大發展的時期,那時候主要的思想就是認為,國民財富就是看得見的真金白銀,累積真金白銀就是累積財富,所以要讓別的國家的真金白銀流入本國,才能實現財富積累。因此,那時候關注的是流通領域,主要是實施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出超政策,同時政府制定法規,大力扶持本土產業,保護本國利益。而要做到這點,必須要國家強力干預才辦得到。比如,英國規定,所有法國進口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之後繼續加徵差不多到75%,導致法國商品價格極其昂貴,那怎麼辦呢?走私變得很猖獗。

說到這裡,其實以前很多大陸人去國外的時候,給家人和朋友帶回來很多國外的化妝品、電子產品、奢侈品等,這其實就是一種走私,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實就是高關稅導致我國進口那些產品後價格高昂,當然,這種行為已經被禁止了,如果你再那麼做的話,要交關稅的。這和重商主義時期是一個意思,包括現在美國貿易戰提高關稅,其實就是重商主義,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鼓勵出口,這都是重商主義的影子,所以我們可以說,思想史中學過的很多思想可能埋沒在歷史中被丟棄了,而重商主義卻從來沒有消失過,一個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重商主義必然冒頭。你要學思想史的話,不是說背背概念,考個好分數就完事了,下學期接著上流派的時候,我就把思想史忘記了,不是這樣的,如果你看看今天的世界的話,很多過去的思想仍然操控這人們的想法,重商主義就是個非常好的例子。

當然,重商主義是斯密批判的思想。重商主義時代,政府制定很多幹預經濟自由執行的法規,那斯密就批評這種做法,並且證明自由經濟和自由貿易更能促進國內財富的增長,所以他有個看不見的手的比喻,也有絕對優勢的自由貿易理論,把自由市場看做是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國富論》洋洋灑灑翻譯過來75萬字,系統分析了交換是人的天性,這種天性帶來分工、提高了生產效率,創造更多財富,而國家之間也要分工,透過絕對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每個國家獲得的財富都會比重商主義的方法多,在這個邏輯中,他分析了財富來源於哪裡,界定了價值,以及需求和供給如何影響市場價格,分析了各種生產要素的特點,分析了各個國家財富增長的途徑,最後還分析了殖民地政策。斯密在寫書時,正是北美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試圖獨立的過程,北美殖民地的富蘭克林也是一位貴族,因為試圖獨立而在倫敦接受審判,那時候富蘭克林帶著兒子在英國,有段時間還住在蘇格蘭的愛丁堡,住休謨家裡幾個星期,休謨是斯密最好的朋友,也是英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你們在思想史中也學習過了。那時候英格蘭對北美殖民地就是重商主義政策,試圖將財富從殖民地掠奪到英格蘭,當然,英國對所有殖民地都是這樣的政策,但這計劃了殖民地和英格蘭的矛盾,最終在1776年透過獨立戰爭而獨立,《國富論》也是在1776年出版,也即是寫書的時候斯密還以自由主義思想建議應該給予殖民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自由,而書出版的時候,北美殖民地已經成了美利堅合眾國了。《國富論》中,斯密在第一編中就把市場機制分析清楚了,後面都是在舉一反三地利用歸納和演繹法來說明,自由的重要性。

因此,我們說斯密是經濟學之父,原因就是他建立了系統的經濟學理論,當然,今天我們看到的經濟學理論,是後人添磚加瓦的結果,斯密那時候提出來的並進入今天教材的,基本就是理性經濟人假設和市場供求的作用,但是他的這個完整分析框架成為我們的供需均衡分析的基礎,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延續斯密的思想。

我們說了這麼多,是想區分一下思想、觀點和理論,擴充套件大家對於經濟理論發展脈絡的瞭解。因為在思想史中都已經學習過,所以希望你們還能記得一些,這樣才能大體聽懂我在說什麼。

流派教案:學說、思想、觀點和理論的區別

TAG: 重商主義斯密經濟學國富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