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民俗經典,中華第一禪寺月岩禪寺在文安,鐵證如山!

廊坊民俗經典,中華第一禪寺月岩禪寺在文安,鐵證如山!

中華第一寺

據《河北省志·宗教志》、民國版《文安縣誌》記載:東漢時期,在文安縣城東門外路北莊頭村(今大莊子)東南今縣第一中學東,建有月岩禪寺,也叫月岩禪師塔院,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省宗教志還有這樣的文字:早在兩漢時期,佛教就已傳入河北境內,但具體年代無從考證。筆者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透過翻閱《畿輔通志》、《南宮縣誌》,並親赴南宮、邢臺等地實地考察,獲得了大量的實證資料。位於南宮市區西北約一點五公里處的普彤塔、普彤寺,由印度佛教文化的使者攝摩騰、竺法蘭主持,肇建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 67 年)。這不是空穴來風,南宮現存館藏佛事文物四十三件,其中一件是 1966 年邢臺大地震時,從普彤塔震落下來的明早期銅鑄觀音菩薩像,其背部銘文儘管有些字漫漶難識,但該塔寺建成於永平十五年卻清晰可辨。是河北省最早的寺廟之一。同時這一時期建築的佛教寺廟還有趙縣觀音寺、內丘慈仁寺、泊頭水月寺、文安月岩寺等。這尊正規的銘文銅佛現儲存在邢臺博物館,言之鑿鑿,鐵證如山,不容懷疑。各種歷史資料充分證明,號稱“神州第一剎”的河南洛陽白馬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 68 年),而南宮普彤塔寺比白馬寺還早一年,可見該塔寺確屬中華第一塔寺。南宮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佛教聖地和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重要地位在佛教界形成共識,並引起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士的關注。那麼,與其同時修建的文安月岩寺,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稱為“中華第一寺”呢?

文安歷史悠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西漢初年置縣,迄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境內的月岩寺,是印度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的見證,是佛法東來的重要里程碑。無古不成今,繼往開來,弘揚歷史文化,傳承文明,挖掘、整理和繼承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產,以掘史實之湮,或補史乘之缺,兼糾史學之訛,還月岩寺一個歷史真面目,我們後人責無旁貸。佛教何時傳入中國,依據史料,則有幾說,最確切的說法是所謂“永平求法”。即東漢永平七年(公元 64年)春天的一個深夜,孝明皇帝劉莊正在後宮熟睡。忽然,一個身披金色外衣,頭頂日光的神人自天而降,悠悠地飄落到皇帝就寢的大殿之前。那個全身燦燦發光,面容祥和,舉止泰然的神人來到大殿的窗下,向裡望了一望,想說些什麼,但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待明帝穿衣出來迎請時,那神人化作一道耀眼的白光飄逸而去。明帝大叫一聲,不覺醒來,才知剛才是南柯一夢。夢中金人來訪,不知是福是禍。於是,第二天一早明帝便召來幾個臣僚,懷著好奇的心情,向他們請教夢中緣由。老臣傅毅博學多聞,才識過人,始以佛對曰: “西方有聖人得道後,號為佛陀。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能飛行虛空,身有日光,具六神通。陛下所夢金人乃西方佛陀也!昨夜一夢,乃佛陀顯示於陛下,召示大漢國定會昌盛於天下。”

漢明帝聽罷,不禁龍心大悅。當日,即遣羽林郎蔡 、博士泰景、王遵等十二人西去,尋找佛門弟子。

蔡 等漢使翻越蔥嶺,西出玉門,終於在大月支國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遂帶領他們以白馬馱載經卷和佛像,終於永平十年十二月抵達東漢首都洛陽。漢明帝親自出城迎奉,詔令群臣將高僧安置在洛陽西郊外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並且在第二年赦令在洛陽城雍門外興建僧院,即白馬寺。又於永平十二年(公元 69 年)赦建齊雲塔。攝摩騰和竺法蘭等在白馬寺完成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的撰譯

工作,佛教從此傳播於華夏九州。

根據這個史實輪廓判斷,若南宮普彤寺、文安月岩寺等肇建於永平十年,其日期只能在攝摩騰等人進入東漢首都之前,因為他們抵達洛陽的日期已經是永平十年年底。

如果攝摩騰等在抵達洛陽之前就開始建造普彤寺、觀音寺、慈仁寺、水月寺、月岩寺等,這就意味著他們從西域到洛陽的旅行路線經過南宮、趙縣、內丘、泊頭、文安等這些地方,這是否可能呢?首先應當承認,從西域到洛陽的最便捷路線不經過這些地方。在這條“便捷路線”中,從烏孜別裡山口到玉門關,是處於漢朝政權控制下的

一連串沙漠綠洲,自然是漢朝使者旅行的最佳路線;而從玉門關到武威郡治所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是狹長河西走廊中別無選擇的路徑;但是自武威以東,道路有多條,可供旅行者選擇。也就是說,假如武威以東的路段出現了阻隔,漢使者和攝摩騰有可能繞道赴洛陽。而恰恰在漢明帝繼位當年,武威以東的路段上出現了嚴重情況。

《後漢書·卷二·明帝紀第二》記載如下:秋九月,燒當羌寇隴西,敗郡兵於允街。赦隴西囚徒罪減一等,勿收今年租調,又所發天水三千人,亦復免是年更賦,遣謁者張鴻討叛羌於允吾,鴻軍大敗戰歿。冬十一月,遣中郎將竇固監捕虜將軍馬武,討燒當羌。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就在漢明帝繼位當年(公元 57 年),遊居於金城郡和允街(音沿佳)城打敗駐隴西漢軍,又在金城郡的允吾(音沿牙)城附近打敗朝廷派來的征討軍隊,斬殺漢軍統帥張鴻及其所統官兵。緊急關頭,漢明帝派遣竇固作監軍,委派馬武為主帥,率領重兵,才將暴動鎮壓。但是羌人活動並未從此被遏止。永平初年,金城郡和隴西郡境內大道被旅行者視為險途。因此攝摩騰等和漢使者難免要避開這

段道路,向東北方向迂迴。這種迂迴,可能是“大迂迴”,於是可以推測,攝摩騰、竺法蘭等印度高僧,在此西域赴洛陽途中,曾經在文安、泊頭、趙縣、內丘、南宮等地逗留,並且於此期間開始修建月岩寺、普彤寺等塔寺,在他們抵達洛陽之後,繼續這些工程,直至永平十五年完工。還有的學者注意到,攝摩騰和竺法蘭不是同時到達洛陽的。這不禁令人猜想,究竟什麼事情耽擱了竺法蘭的行程?會不會是這些寺塔的修造呢?佛教傳入中國,中國有寺院,自白馬寺始,之所以得到廣泛的認同和響應,是因為該寺為皇帝赦建,而且遵從了《後漢書》和《魏書》這樣的正史。而早在它一年前修建的普彤、月岩等寺塔卻在正史中遺失,只載於清《畿輔通志》、 《南宮縣誌》、 《文安縣誌》等方誌及現存的一尊銅佛背刻銘文,這就不足為奇了。

月岩寺是文安的人文之寶。但其具體情況,卻很少見於歷代文獻。《後漢書·西域傳》中敘述了漢恆帝信奉佛教之後“百姓稍有奉佛者,後遂轉盛。”可見當時民間的奉佛也由少數逐漸增多。據傳,月岩寺始建時,規模很小,佔地七畝,坐南朝北,以中軸線為中心貫穿全寺,前為山門,中間為一八角實心磚塔,共九級,高二十六米,底層直徑五米,塔身每級出簷,簷下翹置斗拱。塔的須彌座正南面,有一門洞,直到塔心,塔心下有一磚井,井之東、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三尊。北部為門,也就是後門。左右為廂房,東西各五間。這座寺院的特點是四面為房屋,中心為一塔,以大塔為中心,沒有佛殿,這是佛寺最初的形式。這座寺院存在時間不長,由於這裡所處地勢低窪,黃河改道之水經常氾濫成災,西晉初年一場大的洪水,把月岩寺沖毀。

隋大業九年(公元 613 年),煬帝楊廣徵高麗途經河口,當三河合流之處,詔令割文安、平舒二縣地置豐利縣,縣治設在今文安縣城。在修建豐利縣城的同時,重修月岩禪寺,當時僅是一小廟,香火不盛。唐貞觀元年(公元 627 年),以豐利、文安兩縣相近,遂撤銷豐利縣,文安縣城由柳河東側遷至被撤銷的豐利縣城。貞觀三年,月岩禪寺開始重新擴建。寺內方丈悟然,為重修並擴大廟宇,曾斷手化緣以表誠心,蓬頭垢面,每天四處奔波。以孔子對顏回的讚美為榜樣: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經過四、五年時間,在縣內各商家鋪戶和縣內外各鄉村大戶人家化得一筆巨資,同時得到當地官府的大力支援,破土動工。重修後的廟宇佔地二十畝,寺內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主要建築分佈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走進山門,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接引殿、藏經樓四層殿堂。在古色古香的山門內大院東西兩側茂密的松柏樹叢中,各有一尊高兩米的

青銅塑像,即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寄託著中國佛門弟子對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唐開元年間,著名詩人王之渙任文安縣尉,當地士紳百姓慕其才名,求他為月岩寺題寫匾額。他吃齋三月,悉心習書練字。待三月後夏初的一天晚上,明月高照,清風習習,王之渙沐浴焚香, “月岩禪寺”四個大字一揮而就,筆法剛勁,行雲流水,刻成鉅額後,引得遊人駐足觀看,成為當地一大勝景。原來寺中有深井兩眼,僅相隔三米之遙,但兩井之水一清一濁,大旱之年,從不幹涸,而且井中時有波浪滾動。據說,這兩眼井直通渤海,稱為“海眼”。一般燒香還願、祈福求財的善男信女和過往香客,路過這裡,都要拜上一拜,十分靈驗。井邊有打水的工具,如果家裡有人患病,取上一瓢清水,讓病人喝下,病很快就會痊癒。據說宋遼時期,宋代名將楊延昭鎮守“三關”,與遼作戰,一日率大隊人馬路過該地。時值中午,又是炎熱的夏天,人困馬乏,恰逢大旱,人馬飲水奇缺。唯有這兩眼水井,清者人用,濁者飲馬,取之不竭,用之不盡,頓時軍心穩定,銳氣大增。楊元帥大悅,遂派重兵把守。唐宋時期,月岩禪寺曾三次擴建重修,最後佔地達到三十六畝。整個建築形式別緻,結構獨特,恢宏莊嚴,常住僧人多時達到一二十位,周圍信眾繁多,香火十分興盛。寺後有兩株古檜,枝葉茂盛,據傳為漢代所植,所以稱“漢檜”。月岩禪寺當時聞名於方圓幾百裡,成為一著名的寶剎古寺。可惜,南宋時為金兵焚燬,僅存基址。明初,燕王朱棣曾撥重金

重修。清朝入關後,重視佛教,許多古寺得以恢復重建。康熙年間,縣設僧會司(掌管有關佛教事務的官署)於該寺旁,重建廟宇。經過五年多的時間,大廟建成,其規模更加壯觀,氣勢更加宏偉,再現了當年大寺的風貌。整個寺院有山門,左右有鐘鼓樓,天王殿中有大雄寶殿,後有唸佛樓、浴佛庵、藏經閣。四進院落,均有東西配殿。寺院改名靈集寺,山門門匾三個大字金光閃閃,為康熙皇帝御筆。山門前有一座九龍壁,上雕有九條神龍,形態顏色各不相同,鮮活如真。前殿內兩側有泥塑頭抵屋頂,

身材魁偉、橫眉怒目、叱吒風雲的哼哈二將,高約兩丈,十分威嚴。天王殿正中為彌勒佛,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後將要在此世界成佛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菩薩。相背而塑前後可觀的是著盔披甲,手執紫金降魔杵的韋陀。兩側分別是四大天王座像,高約一丈五尺。有的伏虎,有的玩蛇,有的弄劍,有的彈琵琶,威風凜凜,氣勢逼人。寺的正中為大雄寶殿,建於高一米的磚砌臺階上。登上七步臺階可見殿前平臺正中千斤大鼎,面寬三間,覆綠琉璃剪邊四坡菱形綠琉璃的廡殿頂。殿內正中為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兩大弟子三尊赤金鍍的大佛像,高約一丈六尺。面前三張供桌有香爐、蠟千、佛罄之類。大殿兩側有降龍、伏虎、長眉、長臂、醉、睡等十八羅漢,如真人大小,栩栩如生。東西北三面牆壁有立體懸空泥塑和壁畫,由民間藝人雕塑彩繪而清代靈集寺大殿成。其內容是反映西天如來佛從誕生到成長出家,並率幾百名弟子傳經的經過。但見煙雲飄渺、海島仙山、奇峰古洞、流雲飛瀑,宛若神話仙境。東西兩側還有王祥臥魚、丁香割肉等民間二十四孝民間傳

說故事,並配有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等多種裝飾圖案,可謂是巧奪天工,技藝精湛,令人歎為觀止。後殿唸佛樓供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像,像身皆金色,造型奇特,技藝絕倫,莊嚴無比。大雄寶殿兩側各有一座石碑,分別為功德碑和《重修靈集寺碑記》。《重修靈集寺碑記》由清代高僧文淳撰文,書法瀟灑工麗。當時的主持為悟然,常住僧人十二人。寺內有古井兩眼,寺後有漢檜兩株。古寺重修後,富麗堂煌,光彩照人,寺內所見無不使人生善,成為遠近聞名的正通道場。

隨著歷史的變遷,該寺院清末漸就傾圮。民國時期被毀,僅存殘碑兩塊,古井一眼,古檜一株。建國前夕,這些遺物也蕩然無存,僅存古遺址。

歷史風雨中,月岩禪寺數毀數建,但寺址從未變過。它可以說是佛教在中華大地上賴以發達滋長的第一座菩提道場。雖然歷史淹沒了它的真實面目,但卻留下了不少優美的傳說,在人們中世代相傳。月岩寺後兩棵高大的檜樹,相傳是漢代建廟時栽植的,它的葉子如柏樹,枝幹像松樹,為常綠喬木。過去的文安窪,地勢低下,十年九澇,洪水頻繁,有“澇了文安窪,十年不回家”之說。所以樹特別稀少,尤其是檜樹在這裡更不常見。那麼這兩棵珍貴的大樹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鳳凰帶來的。月岩禪寺剛建好後不幾天,人們見有一對大鳥在寺院上空飛旋,一會兒就落在了廟的北邊。開始時,大夥兒不知道是什麼鳥,膽大好奇的人靠近一看,驚呆了。只見這對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魚尾,通身五個顏色,高六尺,長九尺,嗓音悠揚,它一仰脖,悅耳的聲音引來了天上百鳥紛紛落下朝拜。見多識廣的老人說:唉呀,這是鳳凰啊!於是人們紛紛跪下朝拜。不長時間,這對神鳥就飛走了,人們在它們落腳的地方,發現了兩枚金黃色的樹籽,都說這是鳳凰給人們留下的寶貝,於是就栽在了地下,後來長出了兩棵檜數。越長越高,成了參天大樹。物以稀為貴,每當秋收之後,地淨場光,登高望遠,百里大窪一覽無餘,兩棵古檜蒼勁挺拔,並立於高崗上的古寺後方。據說每當月明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和尚上殿唸經,擊罄撞鐘伴誦,鐘聲從樹隙中傳出,悠揚數十里。城裡鐘樓上的大鐘也自能與之共鳴。壯觀神奇,為人們留下了無限

廊坊民俗經典,中華第一禪寺月岩禪寺在文安,鐵證如山!

的神思遐想。這一勝景,後來被人們譽為“漢檜凌霄”,成為文安古八景之一。兩棵古檜清光緒初年只剩其一。據說其中一棵是被廟裡的老和尚伐掉的。伐樹時狂風大作,鋸末呈紅色,並有水洙滲出如血一般。老和尚以為樹長千年,受日精月華成為精靈,嚇的不敢輕舉妄動,怕遭報應,所以就剩下了一棵。可就是這樣,帶頭伐樹的人不長時間就死於非命,人們都說這是樹神顯靈了。一棵老樹被伐,另一棵後亦枯萎,僅存老幹已無枝葉。縣誌古八景圖作者靳之 曾題詩: “靈壇老幹吾猶及,此後全憑畫裡傳。”參與纂修民國十一年縣誌的這一代人曾經見過僅存枯乾的一棵老檜樹,時間不長就不存在了。據說,這種樹木,樹質堅硬細緻,氣味清香。曾有人得到一塊即十分寶貴,把它雕刻成筆筒,放置案頭,視為珍品。又傳說明朝燕王朱棣掃北,領大兵由固安南行,從蘇家橋渡河,來到文安,見這裡屢經戰亂,人煙稀少,地勢低下,為眾水所匯之處。半水半旱,西達太行,東臨渤海,虎踞龍盤,地勢雄偉,是塊風水寶地。風調雨順之年,高阜之處可種旱田,窪下之處可植水稻,蒲葦菱角遍佈水上,蓮藕魚蝦滋滿窪塘,真乃魚米之鄉,北國江南。因為他有篡奪帝位之心,便有在這裡建都之意。都城建在什麼方位為好,燕王決定以箭求卦,聽天由命,於是禱告天地,搭弓放箭。這一箭射出,落在了大寺這個地方的高阜之處。燕王一打聽,正好是鳳凰落腳的地方,樂的不得了,認為是天意,於是決心在此建都,並初步擬定了建都的藍圖,命劉伯溫負責具體實施。

可是在挖掘驗看土質時,出了問題。發現這裡和別處不一樣。在別的地方挖完坑再把土填上,坑裡總少一些土,這裡不但不少,還多出許多,有盈滿之兆。劉伯溫認為不吉,急忙叩見燕王說: “王爺,臣在驗看土質時,只見有盈滿之兆。說明這裡的百姓三分窮,七分富。孔子曰: ‘國有千乘,民藏五百,其國必亡。’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老百姓富的多,誰還樂民國版縣誌“漢檜凌霄”圖意為朝廷賣命效力呢?就是派兵出戰都很困難,都城還是不在這裡建為好。”聽了劉伯溫的這一席話,朱棣犯了猶豫,最後決定改在北京建都。可是這裡畢竟是塊風水寶地,於是下旨撥銀重修廟宇以示皇恩,並指示地基務求高大,賜名“敕建護國靈集禪寺”。並由山西洪桐縣遷來大批移民,到文安居住。燕王由文安順流東下直到大直沽河口,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把大直沽改名為天津。後來燕王當上了皇帝就是明成祖。

廊坊民俗經典,中華第一禪寺月岩禪寺在文安,鐵證如山!

本文經作者授權獨家釋出

廊坊民俗經典,中華第一禪寺月岩禪寺在文安,鐵證如山!

TAG: 文安巖寺攝摩騰月岩南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