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學家潘知常教授新著《走向生命美學——後美學時代的美學建構》出版

在當代中國美學界,南京大學美學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美學家潘知常教授無疑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剛剛出版他的72萬字新著《走向生命美學——後美學時代的美學建構》(以下簡稱《美學建構》),便是佐證。

對尋常人來講,美學有些抽象。但潘知常在《美學建構》中以創新思維、翔實論證予以解構,他認為,美學亟待從“實踐”走向“生命”、從“小美學”走向“大美學”,直面現實世界,直面美學與人的解放之間的密切關聯,在虛無主義氾濫的時代,擔當起時代領航者的光榮使命。

顯然,這是他“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又一次成功嘗試。

著名美學家潘知常教授新著《走向生命美學——後美學時代的美學建構》出版

潘知常教授專著《走向生命美學——後美學時代的美學建構》。

在美學領域著作等身的潘知常,完成《美學建構》,也是繼《生命美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詩與思的對話——審美活動的本體論內涵及其現代闡釋》(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版)、《沒有美萬萬不能——美學導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等專著之後針對“生命美學”的又一次系統闡述。這本圍繞美學自身問題展開的學術專著,是與李澤厚先生所代表的實踐美學近40年曠日持久的美學對話,是真正的思想對話,真正地來自思想家的頂級對話。

《美學建構》的出版,還被認為是對於“百年中國現代美學的兩個‘哥德巴赫猜想’”的迴應。第一個“哥德巴赫猜想”也始於潘知常的學術研究,他曾以60萬字的專著《信仰建構中的審美救贖》(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回答了“以美育代宗教”這一百年中國現代美學的“第一美學命題”。而今,他又以72萬字的篇幅,迴應了百年中國現代美學的“第一美學問題”——“生命/實踐”。

新著《美學建構》中,作者論述了自己首倡的“萬物一體仁愛”的生命哲學,同時還論述了自己孜孜以求的“情本境界論生命美學”。潘知常指出:“美學的奧秘在人。”美學是在人類相繼從“宗教時代”“科學時代”進入美學時代以後,進而從“以宗教的名義”“以科學的名義”進行的人性啟蒙拓展為“以美的名義”進行的人性啟蒙。

潘知常坦言:“生命美學理論的破土而出並逐漸走向成熟的美學新學說,經歷了多個時期。生命美學意在建構一種更加人性、也更具未來的新美學。在生命美學看來,美學對於審美活動的關注不同於文藝學對於文學問題以及藝術學對於藝術問題的關注。它是借美思人,借船出海,借題發揮,是藉助於對於審美活動的關注去關注‘人’。在這個意義上,美學其實就是一個通向人的世界、洞悉人性奧秘、澄清生命困惑、尋覓生命意義的最佳通道。”

著名美學家潘知常教授新著《走向生命美學——後美學時代的美學建構》出版

潘知常教授作學術報告。

中國改革開放的40多年,造就了中國的生命美學,也湧現出以李澤厚為代表的享譽學界的一批著名美學家。潘知常的異軍突起,身後就站著李澤厚。

上個世紀60年代,潘知常曾經居住在北京的和平里九區一號。當時,李澤厚的家也在這裡。他站在自家的窗前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李先生家的窗戶。不過,那個時候他只有七八歲,只知道“李叔叔”,而不知道什麼是“實踐美學”。

斗轉星移。1984年6月,已身為鄭州大學中文系一名年輕教師的潘知常,剛剛結束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的一年半進修,擔當起《美與當代人》創刊(後更名為《美與時代》)的任務。為此,他曾專程赴京登門拜訪李先生,虔誠求教並希望得到李先生的支援。

那天的訪談,潘知常撰文並發表在《美與當代人》創刊號上。其中的內容也被節選收入了李先生的隨筆集——《走我自己的路》。

耐人尋味的是,恰恰也就是在這一年,潘知常卻同時在《美與當代人》創刊號上發表了生命美學的奠基之作——《美學何處去》,偏偏毅然走上了與李先生所力主的實踐美學背向而行的道路,“雖千萬人吾往矣”,與李先生在美學觀點上產生根本分歧。為此,後來李先生曾經六次公開批評過潘知常所力主的生命美學——這在李先生一生中的公開批評中也許是最多的也是十分罕見的——甚至在自己的封筆之作中,他還是斷然把潘知常所力主的生命美學列為他最終也無法接受的三種美學主張之一……

著名美學家潘知常教授新著《走向生命美學——後美學時代的美學建構》出版

《美學建構》目錄頁面。

但是,也有眾多的學界名家給予潘知常以堅定的支援。

著名美學家周來祥認為:“隨著朱光潛、蔡儀、呂熒等老一輩的相繼去世,隨著美學探討的發展,美壇上也由老四派發展為自由說、和諧說、生命美學說等新三派。”

著名美學家閻國忠先生認為:與李澤厚的實踐美學相比,“潘知常的生命美學更有資格被稱之為一個邏輯體系。”

著名美學家勞承萬認為:“生命美學是當代中國美學啟航的訊號。”

著名美學家王世德甚至率先垂範,寫下了長篇論文《潘知常生命美學體系試論》。

在美學界之外,也有不少來自各界的著名專家曾經給予寶貴的支援。例如俞吾金、劉再復、袁世碩、陳伯海,等等。著名經濟學家趙曉就指出:“潘教授一系列哲學、美學與信仰的文章,相當了不起、非常有力量。如果潘教授在知識上有神學、哲學和美學的打通,那他很可能會是中國奧古斯丁式的人物。”

面對褒獎,潘知常始終強調,在他的學術研究中,李先生給予自己的影響非常大。他一直覺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學者們的探索創新精神,直到今天仍是其挑戰美學高度的動力。

著名美學家潘知常教授新著《走向生命美學——後美學時代的美學建構》出版

潘知常教授專著。

這個挑戰,潘知常近40年如一日,從未懈怠。

從1985年潘知常首倡生命美學新學說至今,他曾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18項獎勵。近40年中,他所力主的生命美學也在更新與完善。1991年,他出版了生命美學的奠基之作——《生命美學》;1994年,超越美學、生命美學對於實踐美學的質疑席捲全國;直到眼下,在“與蔡元培先生對話之後”,作為“與李澤厚先生的對話”,《美學建構》也應運而生。

與眾不同的是,徜徉在美學世界的潘知常,還呈現著非同尋常的“花樣年華”。

近40年間,除了美學專著以外,他還出版了《誰劫持了我們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書》《紅樓夢為什麼這樣紅——潘知常導讀紅樓夢》《我愛故我在——生命美學的視界》《頭頂的星空——美學與終極關懷》《潘知常美學隨筆選》……其中涉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聊齋》《紅樓夢》《哈姆雷特》《悲慘世界》《日瓦戈醫生》等名家名作。形成了“大美學”研究的寬泛路徑。

潘知常關於《紅樓夢》的美學研究,也成績斐然。今日頭條曾經根據全國6。5億電腦使用者調查“全國關注度最高的紅學家”,他位列第四。其在喜馬拉雅講授《紅樓夢》,播放量逾900萬次。

著名美學家潘知常教授新著《走向生命美學——後美學時代的美學建構》出版

潘知常教授專著。

目前,潘知常正專心致志地寫作《美學建構》的續篇《我審美故我在——生命美學論綱》,篇幅也會在70萬字左右。這可以視為他在近40年中關於生命美學思考的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在此之後,還有令人神往的百萬字的彩圖本《中華美學精神》上下卷以及《紅樓夢評論》的專著寫作,在等待著他。

從以夢為馬的時代到真正有美學的時代,潘知常已經成為中國當代美學歷史程序中較早“崛起的美學新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當今之世,‘物質文化需要’被提升為‘美好生活需要’。這意味著當我們從‘新時期’進入‘新時代’,更加精準的經緯度已然呈現,昔日陳舊的航海圖也不復有效,以‘增長率’論英雄更已經成為明日黃花。‘惟自由與愛與美不可辜負’的生命美學將更加大有作為。”潘知常自信地說。

遺憾的是,2021年11月3日,李澤厚先生溘然長逝,享年91週歲。

李澤厚先生的離去,讓燦爛輝煌的美學星空一時黯然失色。在後美學時代和沒有李澤厚的美學時代,中國美學呼喚新的領軍人物的出現,成為能夠催生新的美學精神,引領新時代文藝創作、生態和諧、指引人們心靈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火炬手。

令人欣慰的是,在潘知常日臻完善的生命美學體系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美學的日臻完善,也洞窺到中國美學界留給中國思想界的燦爛星光。《美學建構》的出版,為中國美學界送來了“哥白尼式革命”,意義重大。(撰文/梁平)

TAG: 美學潘知常生命建構李澤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