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故事】津派手工鉤編技藝:用一針一線創造精彩人生

“津派手工鉤編技藝”起源於上世紀初,創始人佟淑華(1995年去世)掌握多種傳統手工技藝,包括棒針和鉤針編織、滿族刺繡。

【家門口的故事】津派手工鉤編技藝:用一針一線創造精彩人生

關超指導學員們鉤編絨線花

20世紀初,由外國來華人員將鉤編帶入天津,手工編織毛衣、桌布、花邊等成為一種時尚,融入天津人生活。佟林氏熟悉滿族刺繡,以刺繡加工補貼家用,後來在港口作坊學會了鉤編,因為手藝好、活巧兒,附近跑來跟著學手藝、請教的婦女絡繹不絕。佟林氏的女兒佟淑華(第二代傳承人)就是在那時跟隨母親和姐姐學會了鉤針技法。解放後,鉤針編織技能成為一種生活技能,深深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僅可以為家人增添保暖衣物、裝點家居生活,還可以賺取家用,一時間,無論男女老幼,鉤編技能在天津更是遍地開花。佟淑華的女兒李秀君(第三代傳承人)、李秀君的女兒關超(第四代傳承人)均自幼學習傳統手工編織和刺繡技藝。

關超自幼隨母親和外祖母生活,5歲學習刺繡、7歲學習鉤針,參與手工製作了大量家居用品,多年來,關超一直保留著手工鉤編的技藝,累計完成大小手工鉤編作品數百件,涵蓋服飾、鞋帽、玩偶、家居用品等各個領域。2015 年,關超從原單位離職,拾起了家裡的老手藝,開始鉤編創作工作,2016 年—2020年,她開辦了免費網路公益課程,主要面向殘疾女性、單親媽媽、困境女性教授編織課程,對接手工訂單。目前,已累計幫助超過 1000 名女性學習編織技能,超過500人因此獲得手工收入。手工鉤編在中國具有超過百年的使用歷史,陪伴幾代人的成長,發展至今不再是簡單的繼承,而更多是與現代生活相結合,融入了現代人對生活的詮釋,加入新的巧思。在承襲傳統手工鉤針編織技藝的基礎上,關超一方面注重於鉤編工藝的傳播與創新,一方面尋求中國傳統元素與鉤編工藝的結合。關超說:“我希望能夠透過‘津派手工鉤編技藝’專案,這個在天津紮根、成長,並興旺百年的專案,可以成為天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煥發生機。”

2019年,關超成立了潮汐設計工作室,為包括大學、旅遊景區、集團等進行編織類品牌衍生品的設計和生產;已經簽訂的委託託全國銷售渠道包括商場、學校紀念品商店、旅遊景區、非遺文創園、藝術畫廊等 20 餘家;參加上海手作展、廣交會等展覽,專案獲得多次媒體報道和業內關注。今年,潮汐設計工作室承接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絨線花獲獎花束”的部分製作,1600 支繡球花、800支月季花、26000多片月桂葉,是來自天津等地的近 200 名女性共同編織完成的。關超告訴記者,絨線花不同於傳統意義的平面鉤花,而是利用各色毛線精妙鉤織而成,花的層次分明、質感蓬鬆、立體感強,貌似鮮花,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因為是純手工製作,可以說每一朵花瓣、每一片葉片都是獨一無二,充滿了手心的溫度。

記者:趙文君 劉澤瑞

監製:王印 劉偉

責編:張丹

原創:河東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須註明來源

金創河東微信公眾號

TAG: 關超手工編織鉤針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