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孔子當普通人看看是多麼的勵志

原標題:網路淺聊孔子的一生故事

一般正能量官方介紹及反方批判介紹的簡略版:

1。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的先祖是宋國公室。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反方孔老二、臭老九、偽君子、封建時候維護者。

孔子的父親是魯國大將叔梁紇(孔紇),做過地方官陬邑大夫。叔梁紇有一妻一妾,妻子施氏生九女,無子,妾生有一子,名孟皮。但孟皮從小腿腳有毛病。

叔梁紇在80歲時娶17歲的顏徵在,生孔子取名仲尼。孟,是老大,仲是行二,文革批判孔子為孔老二,老師別稱。

史記叔梁紇與顏氏是“野合”,書讀的少理解為孔子是私生子,實際是不合周禮,不學無術的人按現代語言字面理解。

我們把孔子當普通人看看是多麼的勵志

2。孔子3歲左右,叔梁紇去世。顏氏帶著孔子流浪生活,顛簸流離。

3。《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學無術者亂解釋略。

4。孔子17歲母親去世。19歲左右時,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孔子60多歲時候亓官氏去世。

5。孔子20歲時,亓官氏生子,魯昭公賜給孔子一條鯉魚作為賀禮。孔子給兒子起名孔鯉,字伯魚。

6。孔子27歲左右創立私學。當時是官學,沒有私人教學。

7。孔子50歲左右,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

8。孔子54左右開始周遊列國。經過衛、陳、蔡、楚、鄭、葉等國。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為“喪家之犬。”

9。孔子69歲時,孔鯉去世。70歲時,顏回去世。72歲時,衛國發生政變,子路被殺。

10。孔子在73歲,去世。

我們把孔子當普通人看看是多麼的勵志

荀卿庠讀書共同研討孔子一生是:

1。拋開孔子的官方封的所有光環,孔子只是一個普通人。

《論語》當作孔子弟子們朋友圈,弟子們的網路雞湯,好事的弟子們整理孔子的雞湯印刷發行社會,傳了幾千年。

2。家庭生活:

孔丘是官二代和富二代,幼年父親去世。少年母親去世。家道沒落,幼年隨母親流浪乞討。妻子、兒子、學生都比自己早早離開人世。孤獨一人帶著孫子子思。

3。職業生涯:

孔丘一生找工作,夢想做一個為企業負責任的好員工,一生最大的職業是魯國大司寇,也只做了三個月。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最後是自主創業,違背官方教學模式,建立私人學校。

平民都可以上學,西方國家是什麼時候普及的教育?西方是中世紀宗教傳教普及的教育。性質都不一樣。莫談國事略過……

我們把孔子當普通人看看是多麼的勵志

4。歷史豐碑:

春秋過後是戰國,戰國出現一個心學孟子,一個務實荀子。

秦沒有人提孔子,儒家分很多派了。

西漢初期提倡是黃老之術。

漢武帝時候,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時候是推崇的是周孔,孟荀。

宋朱熹校訂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以後孔子正式上位……

明朱家王朝,朱熹大力推廣,王陽明心學在孟子基礎上又次升級……

歷代朝代追封孔子……

5。我們看一個人,拋開封號,不看辯證雙方。我們思考孔子的一生遭遇,那部勵志影視劇人物可以比過孔子?那部宮鬥劇有孔子堅強?那部愛情片比孔子悲慘?又有那部辦公室劇情殘酷?又有哪個創業史可以比過孔子?

6。看完《論語》《孔子家語》孔子一生都是堅信人人仁仁,人都是好的,人都是好人,有錯的人是沒有去學習做人。正能量人群都是文學評價,死後追封。負能量都是惡言惡語,圖嘴上快樂。

7。《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自傳說自己十五歲開始好好學習,三十才立志於人生目標,四十才不迷惑自己需要什麼,自己要做什麼,五十時候才明白人生的真正意義,六十對任何事情才感悟到“人”七十……很多專家解釋孔子三十成立事業,我們看了孔子一生就沒有成就,“喪家之犬而已。”

8。當今老人倒了要不要扶?孔子曰:“扶仁也。”網路噴:“訛詐您的人。”孔子云:“朽木不可雕也。”這些人不學習啊妖言惑眾,孔子要大家學“仁”啊!

9。孔子一生的追求是值得世界人類學習“人”!孔子的執著精神是每一個人學習!孔子困境勵志歷程是每一個人榜樣!

我們把孔子當普通人看看是多麼的勵志

10。西方祭祀是敬神靈,中華文化是敬祖先;西方文化是宗教追求夢想神國,儒家文化是人仁做“人”社稷;西方追求的是經濟財富積累,孔子追求的是人要經歷所有人生才完美,享受天倫之樂才是“人”的價值。

今天就做個拋磚引玉,有問題可以留言探討,批判首先學習對方思想。

從禮記“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看“荀子隆禮重法”

論語八佾篇-王自成主講

每日學一句論語-學而篇

論語為政篇-王自成主講

TAG: 孔子論語梁紇去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