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性善論。

《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水會像下流一樣;人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往下流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仁、義、禮、智四種,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出發點是向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對於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認為人性還是本善的。

再說《三字經》是啟蒙讀物,它也適合“人之初,性本善”來教孩童。若一上來就教孩子“人之初,性本惡”,恐怕不太好吧。

2、性惡論。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孟子是認為 “人性本善”的,另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則與他看法相反。《荀子·性惡》中寫道:“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他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是後天的行為。西方基督教派的“原罪說”也是一種性惡論。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具有攻擊本能,並且會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同時人類內心存在最基本的意識形態即本我,而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這樣就產生了人類無節制的私慾。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3、性無所謂善惡。

吿子認為“性無善無不善”, 人的自然屬性本不具道德意義,善惡的產生乃後天習俗所致。

韓非也認為人性不分善惡,趨利避害而已。其實世上沒有幾個聖人也沒幾個惡魔,只有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所以大家都是喜歡得到好處而害怕處罰。當然,韓非子說的是人性,不是人的本性。

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意思是心本來是沒有善沒有惡的,有善有惡是你的思想在活動了,知道善知道惡是一種良知,有好的作為及去掉惡行都是基於對事物的理解。

4、善惡相混。

揚雄這樣認為。其實也有很多人這樣認為。他們覺得人有善有惡,有些人善多些,有些人惡多些。就像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內向。

“人的本性如何”是自古至今從未中斷的話題,人們的觀點也各不相同。

好像怎麼說都對,也好像怎麼說都不對。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萬民為芻狗” 。可能最初根本就沒有人性這玩意,更無所謂性善性惡了。

有人問:一個人類嬰兒被狼養大,他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動物的本性又是善是惡呢?我們又該如何回答呢?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TAG: 本性孟子人性善惡性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