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泥娃》是誰的回憶殺?大師揭秘:想象力不只是童趣

大象新聞記者 燕子丹

河南春晚節目《黃河泥娃》,到底是誰的回憶殺?60後、70後還是80後?這個問題有答案了。

2月2日(農曆正月初二),大象新聞記者見到了節目中泥娃的“爸爸”,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趙恩民,實地探訪了他的“紅泥堂”工作室。

《黃河泥娃》是誰的回憶殺?大師揭秘:想象力不只是童趣

自小有天分 生活中到處是靈感

“我老家以前就住在黃河邊上,祖輩上就是捏泥人的。”趙恩民告訴記者。

1960年出生的趙恩民,是土生土長的鄭州人。黃河邊的生活場景、童趣遊戲、街巷裡的市井生活都是他的靈感來源。

“我從小就喜歡用泥巴捏些小雞、小狗、飛機、坦克,九歲時看過阿爾巴尼亞影片《第八個士兵銅像》後,就能直接捏出來與影片裡銅像相似的泥人。”

拉車的老頭兒、拖拉機上的小孩兒、被“老鷹”抓住的“小雞”…… 走進“紅泥堂”工作室,千姿百態的泥人栩栩如生,定格的每個瞬間就像相機抓拍一樣。

《黃河泥娃》是誰的回憶殺?大師揭秘:想象力不只是童趣

還原古代技藝 鳳凰山求得關鍵原料

“中原派的泥人,一定要選沉積多年的紅膠泥為原料,它色澤紅潤、有粘性、有光澤、抗裂性好。”趙恩民的工作室取名紅泥堂,就是來源於此。也正是因為追尋到了紅膠泥,趙恩民才將失傳已久的‘塑空’技藝還原。

“塑空”指的是用泥巴塑成一段段的“空心”泥胎,然後透過高超的製作技藝將其拼接起來,再在介面處使用衣紋、腰帶等裝飾品遮擋。“塑空”手法創作的泥塑人物,頭和手都能靈活轉動和互換,重量上減重約75%,改變了傳統泥塑一旦成型不可改變的特點。每件作品都是手工製作,只有唯一,不可複製,堪稱絕品。

“秦漢時期的兵馬俑就是使用‘塑空’這一技法,這讓兵馬俑比實心俑減重很多,方便來回搬運,還讓兵馬俑具備了可以燒製的條件,這也是秦始皇兵馬俑得以儲存幾千年的重要因素。”

20多年前,為了還原‘塑空’技法,趙恩民曾苦苦思索多方請教。有人告訴他可以翻模,但是他想保有自己指紋印記的泥塑作品,不願手藝工廠化、批次化;清華美院的老師建議內放紙筒,但趙恩民認定“塑空”絕不能依靠其它東西做支撐。他自己也還嘗試著先搭架子後塑泥,結果成形的泥人全部呈僵直緊繃之態,毫無靈動活潑之姿。

“會不會是原料有問題?”經過多方打聽走訪,趙恩民終於在滎陽地界又名“紅泥山”的鳳凰山一帶的石縫和土層裡,找到了一種可塑性、粘合度極高的紅泥,令這一絕技重現人間。

《黃河泥娃》是誰的回憶殺?大師揭秘:想象力不只是童趣

咱們要不把這些留下來 以後誰都想不起來了

“泥塑這個領域,北派以四大名著為藍本,色彩鮮明,南派以戲曲人物為藍本,俗稱‘捏戲文’。咱們中原派泥人的特點是原汁原味貼近生活,我的作品就是展現中原地區的百姓生活。”趙恩民說。

河南春晚的節目《黃河泥娃》的造型,靈感都源自老趙小時候玩的遊戲。他說自己是60後,但有很多遊戲也延續到了80後的童年。比如鬥雞、騎馬打仗,還有跳馬。“我們都還記得‘殺雞不要頭’的說法兒,“你要給頭伸出來,踢著可不怨我啊”。

《黃河泥娃》是誰的回憶殺?大師揭秘:想象力不只是童趣

“現在的孩子們都沒有那樣的童年了,想見一點土都不容易,家長也會怕髒攔著。過去小孩都是在泥土中長大,翻滾著爬高上低,甚至光屁股坐到冰上,過去有個說法,老天爺會給小孩貼三年屁股!”趙恩民感慨。

“節目播出後,來找我的年輕人多了很多,媒體也多了,這讓我非常欣慰,更多人對河南的泥塑技藝有了興趣和了解。”趙恩民希望,關注度能讓更多的人愛上泥塑,並把老祖宗的手藝傳下去。“咱要不把這些東西留下來,給年輕人講講,以後誰都想不起來了,就像刮過一陣風一樣。”

《黃河泥娃》是誰的回憶殺?大師揭秘:想象力不只是童趣

TAG: 趙恩民塑空泥人紅泥泥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