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10句格言,百讀不厭!

儒家的一部《論語》,雖然短短兩萬餘字,但它為人處世的智慧,卻影響了我們中華文化兩千年,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今天繼續分享《論語》中的名句,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領悟。

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點評:古人很有智慧,無論做什麼事情,都知道先去尋找那個根本性的東西,然後再加以修行、對治,這樣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就好比種樹,把樹根照顧好了,枝葉自然就茂盛了。

那儒家所倡導的“仁”道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孝悌二字。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兩樣做不到,讀再多的書,也是南轅北轍。

《論語》10句格言,百讀不厭!

二、巧言令色,鮮矣仁。

點評:真正仁義的人,都有老實、厚道的特點,不會說虛偽動聽的話,也不會裝腔作勢糊弄人。凡是喜歡說討好別人的話、以容貌取悅於別人的人,他的“仁心”就少了,就不厚道了。

三、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點評:俗話說“做事先做人”,我們中國人講的“學問”,其實就做人做事,把人和事做好了,最後才是“學文”,就是經典、文學、藝術方面的。

這句話一共講了六件事,是我們首先要做好的:一、在家要盡孝道;二、出外要行悌道;三、言行要謹慎;四、做人要誠信;五、要有博愛之心;六、要主動親近仁者。

《論語》10句格言,百讀不厭!

四、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點評:古人看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不是看他的學歷,更不是看他讀了多少書,而是看他如何做事做人。奉養父母能夠盡心竭力;侍奉領導能夠盡職盡責;對待朋友能夠誠實守信,即使他自己說沒有學問,我們也要認定他有學問了。

五、《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點評:《詩經》是由孔子所編輯整理,一共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只有篇目,沒有詩詞,所以實際只有三百零五篇。這裡的“詩三百”是取整數而言。孔子編撰《詩經》的要義在哪裡呢?一句話就概括了,那就是思無邪(讓人的內心迴歸純正,不再產生邪思邪念)。

其實何止是《詩經》,古聖先賢留下的所有經典,哪個不是讓人“思無邪”呢?這其實就是聖賢教育的基本原則呀!

《論語》10句格言,百讀不厭!

六、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點評:看到別人的優點,就應該想到也和他一樣,向他學習;看到別人的缺點,就要反省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這樣的毛病,這是正確的做人態度。但很多人做反了,看到別人的優點,他就嫉妒;看到別人的缺點,他就嘲笑。

七、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點評:這句話雖然就幾個字,但真的是金玉良言呀!從古至今,因為生活節約而招致災禍的人,是很少見的。儉約和奢侈,雖然都不屬於中道,但相比之下,奢侈招來災禍,而儉約更接近仁道,就不會招來憂患。

《論語》10句格言,百讀不厭!

八、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點評:周公是孔子心中究竟完美的聖,孔子對他非常敬仰。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有周公那樣的才藝,和周公一樣做事完美,但卻因此而驕傲和吝嗇,那即使還有其他優點,也不值得一看了。

九、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點評:如果每個人都按孔子的教導去做,嚴於律己,寬於待人,那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在這個社會上,就不會產生那麼多的矛盾和衝突了,這才是幸福的和諧社會呀。

十、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點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過失並不可怕,怕的是明知道自己犯了過失,卻文過飾非,不肯改過,這就是真正的罪過了。

TAG: 點評孔子做人別人思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