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金雀山9號墓彩繪帛畫

臨沂金雀山9號墓彩繪帛畫

1976年5月,臨沂金雀山9號墓出土一幅西漢彩繪帛畫,平展於棺蓋麻布之上,為長條形,全長200cm,寬42cm。覆蓋帛畫下葬,據現有的f考古發現來看,它是戰國到漢代出現的一種喪葬葬俗,有“引魂昇天”和“招魂復魄”的作用,大多數學者認為,它可能就是文獻中所謂的“銘旌”。其題材內容以繪製墓主和其他人物形象為主,記述死者生前生活的一些片段,描繪永生不死、成仙昇天的幻想景象。金雀山9號墓帛畫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部分。

天上:

臨沂金雀山9號墓彩繪帛畫

帛畫頂端描繪的是天上部分,即想像中死者靈魂可能會去往的空間。其上繪日月並行高懸,太陽內有金烏,月亮內有蟾蜍、雲桂,這與漢代帛畫、畫像石中常用的表示“天”的方式一脈相承。在日、月圖案之下有三座山峰高聳,可能是傳說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關於海止三山的傳說我們在秦始皇的傳記中已經知道,當然這種傳說肯定有更早的淵源,尤其是山東地區,它又是術士較為集中的地區,因此有此圖案出現不奇怪。山前的屋宇狀建築物,象徵了墓主人生前嚮往成仙后居住的“瓊閣”,富麗堂皇。

人間:

臨沂金雀山9號墓彩繪帛畫

帷幕以下是人物活動的場面,分為五組,表現墓主人的起居、歌舞、會客、問醫紡織、遊戲等生活場面,其實這種場面大多數情況還是對生前的經歷的複製,尤其是那些在他們看來是“享受人生”的場面。

第一組,墓主人向左屈膝跪坐,僕人相對,一跪三立,表現為起居場景。第二組為樂舞畫面,右邊兩人,一人鼓瑟,一人吹竽。左邊三人長袖飄曳,輕歌曼舞。第三組為迎賓拜謁場景,墓主人和左四人相對而立,拱手施禮。第四組又分為問醫和紡織兩部分,右側有用於紡織的工具,基本上與現代紡織工具別無二致。從金雀山9號墓帛畫中可以得知,中國古代紡織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第五組是名為“角抵”的表演,類似於現今的摔跤。這種摔跤在先秦時期是一種真正的搏鬥較量,到了秦漢時期逐漸轉化為表演性質,左側一人負手而立,而右側兩人帶著面具準備相搏。

地下:

臨沂金雀山9號墓彩繪帛畫

地下部分位於帛畫最下方,兩條青龍正在張牙舞爪、昂頭向上。在兩龍頭中間,有一熊麵人身者,身著綠袍,左手執劍,右手執盾,正在威懾兩條青龍,是專門執掌鬼神的官“方相氏”,在墓室中,可以鎮墓辟邪。

帛畫的繪製方法,採用了當時最流行的畫法:先勾線後敷色,用硃紅色線條勾勒外部輪廓,然後平塗藍、紅、黑、白等色。畫面人物面部和衣紋描線,精美而又流暢自然,把畫面的內在精神描繪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達到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整幅帛畫透過描繪人們嚮往的平安、寧靜、幸福的生活場景,表現出人們對美的熱愛和對生命永恆的追求,反映了漢代社會的風俗,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民俗風情、繪畫藝術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文章轉引自臨沂市博物館公眾號,有改動。

TAG: 帛畫金雀山紡織場面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