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己略黃公祠,位於潮州古城義安路鐵巷頭,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佔地面積550平方米,是一座祭祀潮州本地望族黃己略的私人祠堂。己略黃公祠規模不大,但卻以精美絕倫的潮汕木雕裝飾藝術著稱,又集中體現清末潮汕民居建築的藝術特色,不論石雕、木雕、金漆畫、嵌瓷,做工皆精巧華麗,令人稱絕。2001年,己略黃公祠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建築佈局

己略黃公祠坐北朝南偏東20度,面寬18。54米,進深25。70米,建築面積480平方米;分前、後兩進,中間為天井,後進前為一拜亭,左右有從厝、從厝廳和主座通廊,在從厝巷的地方用過牆亭聯接,採用開敞形式,面對中央大天井,形成一個四廳相向格局的潮汕傳統特色的庭院式建築。

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祠堂正中為凹斗門樓,門首橫額正面陰刻“己略黃公祠”,背面鐫有“孝思維則”,門樓門面分佈四幅沉刻文字,內容為嘉應人氏溫仲和的“己略黃公祠頌”和兩幅沉刻圖畫;門樓馬面坡屋架裝有《封神演義》人物故事連環畫幅石雕飾品,這些石雕飾品,人物造型、結構嚴謹、表情生動、過渡自然,刻劃出古代西周時期一個轟轟烈烈的歷史場景。同時,當時工匠根據結構要求,主受力的梁用浮雕刻,不影響結構受力;其它採用通雕刻,安裝在一起既符合結構要求又適合審美觀賞,充分體現能工巧匠構思的巧妙。

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過門樓進入前廳,再過前進屏門,是祠堂中央的天井。潮汕建築的天井,一般不大,講究精巧和儒雅,通常擺有花盆、蓮缸,種上花草,養有金魚,營造一個優雅、恬靜的環境。在主座大廳前,天井中央,有一拜亭;拜亭位於祠堂平面構圖中心,又是人們進入祠堂後的視角中心,它的屋頂採用有別於前、後進屋面硬山頂的歇山頂,這樣使拜亭屋頂既突出、又有變化,豐富了整個祠堂屋頂的外觀。

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拜亭木載下的金漆木雕裝飾是祠堂最為集中最為精彩的地方。這些金漆木雕內容以戲曲傳奇、民間故事為題材,如“水漫金山”等,用連環畫幅形式,再現了白娘子與法海鬥法的壯觀場面,人物造型生動,蝦兵蟹將栩栩如生。在技法上採取了圓雕、沉雕、浮雕、鏤空等不同手法,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形象地表現了多層次的複雜內容,是潮汕金漆木雕精品之作。

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更令人讚歎的是拜亭木載下兩邊裝有十八隻金漆木雕鳳凰,其造型傳神生動、工藝精雕細刻,它同其它內容的金漆木雕融為一體,展現出一個金碧輝煌、精美絕倫的裝飾空間,這些金漆木雕飾品施於木載下除觀賞外,還能從感覺上把沉重的樑架升騰,減少屋頂空間的壓抑感。那十八隻鳳凰,頭上頂著梁還起著斗拱作用,這真是藝術和建築奇妙結合的佳作,構思與工藝之精妙令人歎為觀止。

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穿過拜亭便是祠堂大廳,大廳前門楣有長卷式描金漆畫《郭子儀拜壽》,畫面表現唐朝文武官員到汾陽府向郭子儀拜壽的熱鬧情景。作者以長卷式平列鋪陳,充分利用空間,將不同時間不同空間活動的人物同時出現,中間一段是故事情節中心,場面較大。

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郭子儀夫婦坐於汾陽府中接受眾人拜賀,左右兩段場面較小,以牆門相隔但又可相通。透過不同空間活動的人物情節,人物的服飾和彼此間的關係,讓人們聯想到當時汾陽府中冠蓋雲集氣氛熱鬧的場面。該畫工整秀麗,勾勒纖細,層次豐富,形象逼真,充分表現潮州金漆畫古樸渾厚和華麗輝煌的工藝特色,是一幅相當難得的民間工藝精品。

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進入大廳,抬頭可見懸掛堂匾“衍慶堂”,廳內寬敞,恢宏大器。現闢為“金漆木雕陳列館”,陳列部分難得一見的潮汕木雕精品。大廳中槽為典型“三木載五木瓜十八塊花坯”抬梁式樑架,該樑架設有七架樑、五架樑、三架樑三根大梁,俗稱“三木載”;樑上有馱瓜柱,瓜柱下部作一木瓜插入大梁,故俗稱“木瓜”。最具特色是瓜柱間用多層拱枋穿插託墊,具有穿鬥樑架的某些特色,同時瓜柱也以多層裝飾過的拱枋相連。整個構架全部上漆描金,突顯了祠堂金碧輝煌又穩重端莊的氣氛。

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文化內涵

祠堂在潮汕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佔具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個姓氏聚集地,總會立起一座自己的祠堂。如果同姓人口眾多,那麼除了共同的大宗祠外,姓氏的分支也會立起各自的家廟。“每一個姓,只要條件允許,一定要建一個大家可以集中祭拜先祖的地方,就是祠堂。祠堂在一個姓氏裡面,就是天安門、中南海。”潮州當地著名文史專家曾楚楠說。除了祭祀先祖的功能之外,祠堂還是“族務會議召開的地方,族人娛樂的場所,甚至有些祠堂還兼為小學。”

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潮汕人尤其捨得花大錢來修建祠堂。己略黃公祠的精緻奢華程度,非一般民居所能比擬。這座立於潮州老城區中心的建築,已經不僅僅作為黃氏後人對先人的一個祭祀場所了,他還是本族人展示自己的財富和實力的場所。

而人們之所以這麼重視祠堂,是因為潮汕人強烈的宗族和血緣觀念。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是潮汕的一個重要特點。曾楚楠說,大多數現在的潮汕人,其祖輩都是從北方一路南遷移民的。“大家都是離鄉背井,到外邊開闢新天地。移民,遇到了本土,可以想象,他們一來就是弱勢群體。”那麼只有透過團結來求得生存發展空間。

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另外,“移民裡,有一個意識,非常重視根。我老家是什麼地方,始終不忘記。”這種“根”遠不限於五服。在潮汕地區的很多老建築,門口都會掛一個牌子,表明自己先祖的來源。例如姓黃的人家掛“江夏世家”,姓許的一戶可能會掛“高陽世家”。以此表明先祖來自北方的江夏、高陽。“進門就看得到這個牌子,它表明我們是什麼地方的人。這種血緣的情結太濃了,每一個姓都非常的團結。”曾楚楠說。

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在這種緊密的血緣親情之下,祠堂在潮汕大地林立,他們成了一個姓氏的地理和精神的座標。而在建築領域,由於同姓人的合力出資金和出人力,使得多數祠堂往往能夠代表本區域內最高的建築工藝水平。例如潮州著名的從熙公祠,始建於1870年,14年之後才完工。其石雕的精細程度堪比木雕。而如何在堅硬的物料上進行細微的鏤空雕刻,使得人物、動物和植物的細節繁複而生動,一百多年前的這種石雕技藝至今成迷。有一種說法是,把石頭放在水裡雕,也有說法認為先把石頭放在油裡浸泡能把石頭泡軟。

己略黃公祠,潮汕的建築瑰寶!

這些祠堂已經成為潮汕的建築瑰寶,己略黃公祠只是其中之一。

宣告:以上圖文源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TAG: 祠堂木雕己略黃公祠潮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