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西橋鎮戰國墓地的發掘

赤峰西橋鎮戰國墓地的發掘

於文蒞 張穎(內蒙古赤峰市博物館)

摘要:位於內蒙古東部的赤峰市,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及豐富的自然資源,自一萬年前人類文明就在此出現。隨後,多個北方少數民族以此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次喀喇沁旗西橋戰國墓葬的發現是研究當時歷史文化、民俗的珍貴資料。由於該墓地多次被盜墓者盜掘,2013年5月赤峰市博物館組織對該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次發掘戰國墓葬共59座,其中僅5座沒被盜掘,清理了54座被盜墓葬。這次發掘的戰國墓地是目前赤峰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最高高等級戰國貴族墓群,墓地出土遺物共200餘件(組),其中發現一批內蒙古地區首次出現的精湛的青銅禮器、骨器等,是近些年來赤峰考古的重大發現,填補了內蒙古地區戰國時期考古的空白。

關鍵詞:遊牧文化;赤峰西橋;戰國墓葬;青銅禮器

赤峰市位於內蒙古東部,北枕巍峨的興安嶺,西南憑臨挺拔的七老圖山和努魯爾虎山,東部為遼闊的蒙古草原,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奔流其間。這裡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古代社會人們生存繁衍的理想家園。這片土地自一萬年前拉開了文明的序幕,隨之出現了繁榮發展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又成為北方民族的政治、文化、經濟活動中心,相繼在這裡出現了古商族、山戎族、東胡族、匈奴族、烏桓族、鮮卑族、庫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數民族。喀喇沁旗西橋發現的這批戰國墓葬是研究當時歷史學、人類學、和民俗學的珍貴資料。

西橋鎮位於赤峰喀喇沁旗東南部,東接乃林鎮,西與錦山鎮相連,南與寧城縣汐子鎮和小城子鎮以坤都河為界,北與十家滿族鄉和元寶山相交,距離喀喇沁旗旗政府所在地47公里。由於該墓地被多次盜墓者盜掘,赤峰市博物館對該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2013年5月由赤峰市博物館,喀喇沁旗文物局在喀喇沁旗西橋鎮宮營子村,鐵營子三組村後北山主持發掘了這批戰國墓地,這次發掘的戰國墓地是目前赤峰地區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最高等級戰國貴族的墓群,墓地出土的一批精湛的青銅禮器、骨器等,這是內蒙古地區的首次發現,是近些年來赤峰考古的重大發現,填補了內蒙古地區戰國時期考古的空白。

該次發掘的墓地位於喀喇沁旗西橋鎮西20公里的宮家營子村鐵營子三組北的平緩的山地上,佔地面積約8千平方米。墓地被群山包裹,東南、西南為陡峭的高山,山下南100米為村級公路,公路南側為季節性河流(圖一)。

赤峰西橋鎮戰國墓地的發掘

圖一 戰國墓地遠眺照片

西橋鎮宮營子戰國墓地所在的緩坡現已被開墾為農田,由於每年都有在這盜掘墓葬的,地表上散佈有夾砂紅陶、褐陶和泥質灰陶陶片及人骨及動物骨骼、牙齒等。夾砂陶多為素面,泥質的有素面、也有細繩紋的,夾砂紅陶、褐陶陶片為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遺存,戰國陶片,人骨、動物骨骼系盜墓者在墓裡掘出的。經過發掘可知墓地年代大致相當於戰國中期至晚期。該墓地發現有夏家店上層殘灶址和殘窯址及灰坑,發掘戰國墓葬59座。其中發掘了沒被盜掘的墓葬5座,並清理了54座被盜墓葬。出土遺物共200餘件(組)。

陶器分輪制和手製,以素面為主,個別有細繩紋和斜線紋,分泥質和夾砂兩種。器表顏色有灰和褐色兩種,後者又可分為灰褐、黑褐與黃褐等,個別陶器器表磨光,器類以罐為主。

銅器容具與武器有壺、敦、鼎、酒具、勺、刀、錐、鏃,飾件以石串珠為主。另外還有綠松石珠及銅耳環、銅泡、銅雲紋形飾、青銅釦等。骨器有樂器、鏃、骨環等,此外還有陶紡輪、蚌飾等。

墓地的墓葬基本上呈西北至東南向排列,大致可分為10列,排列密度不等,最少的一列只有3座,墓葬大多為長方形土坑墓,石板墓較少。墓葬有單人墓葬、二人墓葬,以單身仰身直肢葬為主,側身直肢葬次之,並有人殉葬現象,大中型墓葬有殉動物頭蹄的現象。墓主人有成年人也有兒童,有的骨骼不完整或有明顯的肢解現象。

整個墓地的墓葬可分為大、中、小三型。少數大墓長5~7米,多數為中等墓葬,墓葬長2米、寬1米左右,小墓較少,長1米左右、寬0。6米左右。隨葬品:青銅器以鼎、敦、壺、匜、觚、舟、鬥、匕等成組出現,還有青銅戟、刀、腰帶、馬具等。紋飾有饕餮紋、蟠螭紋、夔紋、雲雷紋、乳釘紋、獸紋、旋紋、人物故事等。

M23因多次被盜,僅可知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葬的上邊開口絕大部分都被破壞,二層臺下也被兩個盜洞破壞,僅可看出為平底直壁。二層臺下深135釐米,墓底長260釐米,寬140釐米,整個墓深為575釐米。在墓底發現南北兩側各有70釐米左右的盜洞口進入二層臺內。墓內有近期盜墓者架的殘木樁,擾土中有獸骨,可辨有鹿頭、馬頭、牛頭、狗頭和蹄骨。墓底未見人骨架,在墓的擾土中清理出青銅器和骨器、石珠、金箔等,在墓底腰部棺木下方的夯層下(夯層厚6釐米)發現橢圓形腰坑一個。裡邊出土珍貴青銅器20件:青銅壺2件,兩件都有蓋,蓋上有裝飾,大的一件器身有環狀耳(耳上也有紋飾),器蓋和器身都有精美紋飾。大的那件青銅器:口徑15。2、腹徑32。5、底徑20。7、高60。5釐米、重9。85千克。另一件為提樑壺,器身紋飾與大壺不同。口徑10、腹徑21、底徑13、高32釐米、重2。5千克。敦一件,圓形,該器分開即為為兩個容器,整個器表上有有極為精美的圖案,上有器耳把手和足,上都有紋飾。口徑15。2、高21。2釐米、重1。35千克。鼎一件,有蓋,紋飾為夔龍,足為動物圖案,口徑20、腹徑23。5、蓋高26、鼎高17。3釐米、重2。45千克。洗一件,殘,素面,折沿上腹部有銅環。口徑38、底徑17、高9。5釐米、重0。7千克。匜一件,素面,橢圓形口,前外部近口沿有一環。口徑長17。6、寬12。7、底徑長10。8、寬7。5、高6。35釐米、重0。15千克。觚兩件,素面,形制相同,口徑10。7、底徑5。6、高21釐米、重0。8千克。舟10件,素面,形制相同,橢圓口,兩側出板耳,口徑長15。9、寬12。9、底徑長8。4、寬3。8、高4。3釐米、每件重0。18千克。長柄人物故事鬥一件,柄的正反面上都有線刻的精美人物故事等圖案,長60、鬥口長8。5、寬6。7釐米、重0。22千克。匕一件,素面,柄細長,匕面呈橢圓形,長21。1、勺頭4。6~6釐米,重0。066千克,形制同現在的湯匙(圖二)、(圖三),該墓還出土了金箔片,銅刀。銅釦箭頭及松石珠等隨葬品。該墓填土為紅土加砂礫,夯築,上有圓形夯窩,夯窩1釐米左右,夯層厚約6~10釐米,土質堅硬,夯層中夾有木碳顆粒和紅燒土粒及石塊等。

赤峰西橋鎮戰國墓地的發掘

圖二

赤峰西橋鎮戰國墓地的發掘

圖三

M33位於整個發掘區的中部。長方形圓角土坑豎穴平底直壁墓,整個墓長690~710釐米,寬420~450釐米,墓深366~370釐米,二層臺長354釐米,寬120~146釐米,深1。20~1。50米(二層臺南距墓壁1。35米,西距墓壁2。0米,北距墓壁1。20米,東距墓壁1。00~1。06米)。墓內夯層厚約5~10釐米,內夾有木碳顆粒及陶片,方向157°(圖一)。該墓近期被盜,墓內共發現七個盜洞。墓底骨架無存,葬式,墓主人性別、年齡不詳。墓內二層臺開口的西側有人殉,人殉葬墓長1。90米,寬0。63~0。88米,深約0。20米。頭南,面向上,為仰身直肢。該殉人為男性,年齡在30歲左右,殉人下頜稜角分明,腰部有完整青銅腰帶,共58塊,頭部西側有貝幣,頭部右上方見有骨弓弭,腰部東側出土青銅小刀和青銅錐。殉獸主要置於墓室南部、西南部及東南部的二層臺上,有獸頭和蹄,可辨馬、狗、鹿、牛和豬。

赤峰西橋鎮戰國墓地的發掘

圖四

在本次考古發掘中,還出土了眾多殘存的隨葬品和殉人隨葬品,其中,青銅腰帶58塊、貝幣8個、青銅飾件3件、青銅小刀1件(殘)、青銅錐1個。填土中發現有:異形青銅戈1件,青銅鑾鈴2件,青銅環形器4件,青銅車具1件,馬鏢(殘)6件,青銅飾件5件,青銅環4件,青銅箭頭(殘)2件,黑、白石串珠31顆、環形骨器2件,骨箭頭9個,陶紡輪1個。

赤峰西橋鎮戰國墓地的發掘

圖五

圖六

據史料記載:戰國時期赤峰為東胡族居住地,戰國早期,燕昭王時期將疆域擴充套件到赤峰南部。燕國為防範東胡入侵,又沿邊界修築了長城。而此次由赤峰博物館主持發掘的戰國墓群就位於燕南長城的內側。在內蒙古長城地帶,戰國墓的發掘有很多,但很少發現過青銅禮器。由此認為,該墓的主人有可能擔任要職。

縱觀內蒙古長城地帶,戰國墓發掘不在少數,但絕少青銅禮器現身,表明該墓的主人身份絕非一般,足見其權利和勢力的強大。這似乎預示著墓地附近必然有一處燕國的重要政治中心不為人知。墓地附近為寬闊的老哈河谷平原,這裡自古就為兵家必爭之地,遼代恩州就在這裡,附近還有的一處被稱為土城子的大型城邑至今未被重視,墓主人有可能就在這裡擔任要職。聯絡到右北平郡郡所至今尚未找到,青銅禮器大墓,老哈河要塞,古城邑串成一條線為我們尋找右北平郡治所在地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也凸顯墓主人的重要地位。隨著這批墓葬資料的深入整理,及今後在該地區周圍的進一步工作,燕國在赤峰的一系列謎團或將被破解,這次考古成果對赤峰考古歷史來說不可小覷。將它們串成一線,將為我們尋找右北平郡治所在地等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隨著今後在周圍工作繼續的開展和資料的更深入的整理,相信會有更重要的收穫呈現出來。

原載《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第8期

TAG: 青銅墓葬墓地釐米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