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涉嫌抄襲這事,沒想到陳丹青會這麼說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鬱風

近日,一篇題為《木心文學創作中的“文字再生”現象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文學愛好者的爭論。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畢業於南京大學的盧虹貝,該文為其2014年發表的碩士論文,全文長達上萬字,共計150餘頁,全面考察了木心文學創作中的“文字再生”現象。

文章中花費了大量篇幅來對木心的“再生文字”與“原文字”進行對比,發現木心的文章段落與原文字有大段雷同。

一時之間,在網路上引發熱議,甚至有人表示:這不就是抄襲嗎?

文化圈對“文學大師”木心的質疑和爭議,其實一直沒有間斷過。爭議一,其作品,是否真的如宣傳所稱那般獨到和頂尖;爭議二,其人是否真如宣傳所稱那般學貫中西,精通六藝。

兩年前,音樂家郭文景曾撰文,用戲謔式手法諷刺木心對音樂的理解,乃至質疑其作品創作經歷。當時就掀起文藝圈一輪風雨,除了木心的愛徒陳丹青憤而出面維護恩師外,姜文、易中天等名人都或多或少牽扯其中。

姜文借易中天的公號發表打油詩稱:陳木可觀不可雕,勤能補陋難補騷。東施代有東施效,秋泯夏蟲子莫號。

“陳木”“東施”等詞不難看出姜文明顯的指向性。而“東施效顰”成為當下這輪木心爭議的風暴眼——木心的作品是不是有“抄襲”成分?

01

作家講究原創性。當然,前人的作品、寫法、思想會不可避免地對後世作家產生影響,一些作家也會從民間傳說、歌謠、軼聞中汲取養料,蒐集整理後加以創造,賦予材料新的靈魂。

如從莫言的作品可以看到馬爾克斯的影響,但莫言創造的是自己的高密東北鄉世界。吳承恩的《西遊記》也是在前人的話本和民間傳說基礎上整理再創而來,但我們仍然認為《西遊記》是不朽的原創作品。

而對於木心的作品,盧虹貝在碩士論文中提出了所謂“文字再生”的概念。

文中解釋了“文字再生”的定義:是指作者以他人的文字作品(原文字)作為原材料,在此基礎上進行程度較小的改寫,形成自己的作品(再生文字)。原文字與再生文字有著顯而易見、不容迴避的直接聯絡。

木心涉嫌抄襲這事,沒想到陳丹青會這麼說

圖/盧虹貝論文截圖

其實說難聽點,“文字再生”就是某種程度的抄襲或者“洗稿”,但可能考慮到木心的聲譽和論文的接受程度,

盧虹貝創造性地使用“文字再生”一詞

。網路上能找到的“文字再生”相關資訊,也都圍繞這篇論文展開。

讀完這篇論文,給我的感受是,木心很強,盧虹貝也不弱。查了下盧虹貝寫論文時不過25歲。然而閱讀量不但達到了接近木心的水平,還敢於在此基礎上對木心提出質疑,確實令人佩服。

02

總結一下盧論文的觀點和論據:木心的很多作品是“文字再生”,僅盧當時找到的“再生詩歌”,就達到198首,而木心的代表作《偽所羅門書》很可能全是再生文字。

木心的部分散文引用、改寫自周作人的譯文。部分小說從外國小說改寫,或將中國小說改成外國背景、人名後發表,這些大都未註明原文出處,讓讀者以為是木心的原創。

木心涉嫌抄襲這事,沒想到陳丹青會這麼說

圖/網路

可能會有人問,

如果木心有這麼多“文字再生”,為何很少有人發現?

盧論文中列舉的論據,很多是國外小語種小眾作家作品,國內鮮少介紹翻譯。法國作家左拉算是當中相對有名的,但木心的“原文字”出處《娜伊斯 米庫蘭》,僅在1985年國內翻譯出版過一次,之後均未再版,也無從覓得電子版。

從盧列出的論據篇目來看,木心所用的文字大都集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翻譯出版,而這一時期也是木心的創作高峰期。

有人據此得出“木心根本不懂外文,只能看翻譯作品”的論斷,這倒未必,木心在美生活多年,且文章也喜插入外文單詞,他至少是懂英文的。但木心所用的原文字不乏小語種作品(如保加利亞),這些作品可能他確實需要看翻譯。

03

看過如此之多國內外文學作品,且有較高的鑑賞、擷取能力(木心所用文字應該都是原作中較為優秀的),這當然是一種才華和素養。說木心是博覽群書的知識分子,是沒有疑問的。

木心涉嫌抄襲這事,沒想到陳丹青會這麼說

▲木心作品與原文字的對比(圖/盧虹貝論文截圖)

但問題在於,將他人作品稍加改動,隱匿出處,作為自己的勞動成果發表,從中獲取豐厚報酬和聲望,這在知識分子中,是極為排斥的。

對此木心好像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理論:“天才者,就是有資格挪用別人的東西。拿了你的東西,叫你拜倒。世界上只有這種強盜是高貴的,光榮的。莎士比亞是強盜王,吳承恩這強盜也有兩下子。”

這可簡稱為“強盜理論”。

這套“強盜理論”,放在知識版權意識越來越嚴格的當下,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木心雖然發表作品甚多,但除了有自己的一套文字特點外,很難稱有什麼體系或流派。這就可能與其作品雜糅自各國精粹有關。

04

木心是如何在國內走紅的?

對其稍有耳聞的人應該都知道,木心和陳丹青這兩個名字密不可分地捆綁在一起,兩人的師徒情深一度被傳為佳話。

正是陳丹青的積極奔走宣傳,木心逐步為國內讀者所知,乃至被譽為“兩千年文脈的延續”。

這和陳丹青本人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有關,早年陳丹青時常在公共話題上發聲,加上其頗有風骨的氣質樣貌,使其一度成為國內公共領域的知名知識分子。直到前幾年,微信公眾號還時常流傳署名“陳丹青”的文章。但仔細查閱,這些文章和很多“陳丹青名言”,都是他人假其名所作。

當然,木心的作品,包括“再生文字”有其過人之處,一方面是原文字本身就是較為優秀的作品,另一方面木心文白混雜、古雅精煉的文字風格在當時也讓人耳目一新,稱其延續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美感。

木心涉嫌抄襲這事,沒想到陳丹青會這麼說

▲木心《豹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圖/網路)

不同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本土性,木心又熱衷於推薦西方文化事物,本人的思想經歷又是偏西化,自由浪漫化的。和同時期熱衷於堆疊華麗詞藻和歐化長句的散文家比起來,這種中西結合的作品是有市場的。

而在同時期,對外國尤其是小語種作品的引進推介大大銳減。文學市場的萎縮、翻譯質量的下滑、版權引進難度的增加都與之有關。

而在這時,木心作品的“橫空出世”填補了這種空白。打個比方,木心和原作的關係類似於《愛情公寓》和《老友記》,但在那個美劇並不流行的年代,《愛情公寓》成為了很多人的青春記憶。

05

為什麼一篇2014年的碩士論文,當時並未引發太多關注,如今卻被髮掘出來作為質疑木心的有力武器,是否是有人“別有用心”?

木心涉嫌抄襲這事,沒想到陳丹青會這麼說

圖/微博

在我看來,對木心的爭議由來已久,而此次可謂一次集中爆發。

爆發的背後是社會輿論的變遷和版權保護意識的加強。

在法律上,木心已經去世,所用的原作品作者很多也已去世,就算在世,也不一定知道自己的作品被翻譯後再被木心“文字再生”,因此很難有法律上著作權的糾紛。

但在道德上,“洗稿”“抄襲”都是現今主流輿論所難以容忍的,郭敬明早年被法律宣判抄襲,卻一度照常出書出名,但在去年被迫淡出公眾視野。

此前某種程度上,出於對陳丹青學識道德的認同,人們也把這種認同投射到木心身上。經過幾番論戰和整體輿論環境的變化,陳丹青也有些疲於應對。此次面對記者追問,他乾脆說,“沒關係,讓大家說就好了,我沒有意見”(據介面新聞)。和其早年風格大相徑庭。

作為一尊“文壇大神”,木心在承受膜拜的同時,也必然要經受往來者的審視和檢驗。神像如果造得太大,就容易崩坍,這是歷來顛撲不破的道理。

TAG: 木心文字作品再生陳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