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學術第一人,王陽明贊他:三十年來未見其人

明朝嘉靖39年四月二十一日夜半,一顆隕星劃破嶺南大地的夜空,光照萬里。翌日,花城廣州遍地悲鳴,慟哭者數以萬計,如喪考妣。如此場面,全因一代大儒隕落。

是誰令數百萬老百姓痛哭流涕,傷心不已?

他就是人稱“甘泉先生”,將嶺南學術推向國學主流的第一人——湛若水。

嶺南學術第一人,王陽明贊他:三十年來未見其人

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人想必對王陽明都很熟悉,而他是王陽明的至交好友,與王陽明比肩齊驅的心學大師,後人更將他們的學說並稱“王湛之學”。

明成化2年十月十三日,於嶺南增城一條小村莊,湛若水呱呱墜地。湛若水年少時,家境貧寒。後來湛父更與人結下仇怨而早逝,令家境雪上加霜,孤兒寡母一時無所依靠。為避仇禍,湛母帶著年幼的湛若水逃難至惠州投靠遠親。

儘管家門不幸,幸得湛母堅強賢淑,獨力持家,三餐得繼。受母親影響,湛若水自小更是養成堅毅不屈的性格,加上本人天資聰穎,雖14歲方入塾讀書,但16歲便已過府試,27歲中舉。

可惜,自古“雄才多磨難”。

明弘治5年的一次會試,雖然湛若水的答卷使得當時的閱卷老師、理學大師張東白也不禁驚歎“真儒復生”,但奈何官場黑暗,最終結果卻是落第還鄉。

屢試不第後,湛若水轉而尋求名師指教,希望有人能點撥一下自己。於是他便找到當時全廣東最有名氣的大儒——新會陳獻章,希望能拜入白沙先生門下。

嶺南學術第一人,王陽明贊他:三十年來未見其人

白沙先生見他後只說了一句:“此學非全放下,終難湊泊”。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你想求得理學真諦,可以;但倘若你不完全放下對功名的執念,終究難有所成”。那一刻湛若水如受天啟,為證決心,一把火燒了自己的准考證,以此明志,專心跟先生學習悟道。

由於得到嚴師耳提面命,6年後,即弘治11年,湛若水終於成功悟出了屬於自己的道,提出“隨處體認天理”的觀點。

大意是說“人即使在不同的環境中也要體會、實踐自己心中的天理,正心,修心,以心行於萬物。”在湛若水看來,宇宙萬物莫非一心、一氣、一理,他有意在心學的基礎上結合朱熹、張載等人的學說,並以“心合一論”總結了宋明理學,其觀點學可說是集宋明理學之大成。

嶺南學術第一人,王陽明贊他:三十年來未見其人

他的論著深受陳白沙先生讚賞,次年,白沙先生更是指定湛若水為衣缽傳人,效仿“達摩西來、傳衣為信”的典故,將自己講學專用的“江門釣臺”贈與湛若水執掌。

弘治13年,陳白沙病逝,為感激嚴師指導之恩,湛若水為其守喪三年。後湛若水終日學習悟道,不求仕進。

他本想效法老師陳白沙,以教書育人為終身事業,但最終並沒有完全遵從他當日對白沙先生的承諾,皆因湛母認為“壯年居家,非事君之道”,執意要湛若水以仕途為目標,並以此規勸他。

嶺南學術第一人,王陽明贊他:三十年來未見其人

百行孝為先,為圓母親心願,他啟程了,再次踏上科考之路。那一年,他39歲。不僅揹負著母親的期待,還揹負著振興嶺南學術的重任。

皇天不負有心人,慶幸的是,這一次他終於高中進士,終於在不惑之年踏入仕途。這一年王陽明還尚沒“悟道”。

步入仕途後,湛若水做過翰林供奉,國子監祭酒,尚書,及後官至上卿,卻依然十分簡單低調。他拜訪朋友,常常是騎驢前往而不坐官轎。當時人們見到紛紛感嘆“時至今日居然還有當官的不坐車、轎,而選擇騎驢的”。

儘管生活上樸素簡樸,但湛若水在講學傳道方面從不吝嗇,一直視“興學傳理”為己任。他在為官期間,除平日簡單的生活開支外,其餘的俸祿盡數用於購地建館、贍養四方學者,不遺餘力地傳播嶺南學術。

一有機會,湛若水便四處講學、著書立說,在金陵、揚州、安徽、武夷、廣東等地開設書院數10家,門下弟子近萬人。因湛若水號“甘泉先生”,故世人將他的學說稱為“甘泉學說”。

嶺南學術第一人,王陽明贊他:三十年來未見其人

就連當時的王陽明聽說“甘泉學說”後,亦覺得耳目一新,大受啟發;兩人首次會面後,更是一見定交。多年後,王陽明讚賞他:“予求友于天下,三十年來未見其人”。大意是:“我向天下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30多年,從未遇到過有如此見解之人。”可見湛若水的心學影響之大。

嘉靖19年,79歲高齡的湛若水回到嶺南。自此以後,他用盡餘生致力於文教方面的活動,興建書院、推動嶺南學術。當時的甘泉先生,所到之處,必建書院和白沙祠。他更是親身多次往返廣東境內各地講學傳道。可以說,是湛若水開啟了嶺南文學教育的崛起。

若說陳白沙開創了明代心學,湛若水則繼承和發展了白沙先生的心學理念,形成了與王陽明不同的另一條明代心學思想,各立門戶。這是廣東史上本土學術首次真正崛起,以廣東為代表的嶺南學派名震中原,大放異彩,明代學子“不走姚江(陽明學說),便向增城(甘泉學說)”一說即由此而來。

TAG: 湛若水王陽明嶺南甘泉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