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俊、劉鐵光:一把角梳 兩代傳承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2月12日訊 據福州晚報報道 前不久,為春節特意推出的“五福”角梳禮盒成為爆款,福州寶銳牛角梳主理人劉鐵光再次掀起一股福州角梳熱潮,許多海外華僑都留言訂購。

2020年,福州寶銳牛角梳成功申請為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記者採訪了劉鐵光與其“大師傅”王能俊。

王能俊、劉鐵光:一把角梳 兩代傳承

王能俊與劉鐵光(左)在介紹牛角梳。

製出首臺角梳鋸齒機

茶亭街曾有“十戶人家半制梳”的盛況。今年98歲高齡的王能俊,從少年起便跟父親——茶亭街角梳匠王高春學習牛角梳製作技藝。

1951年,王能俊加入福州角梳生產合作社(福州角梳廠前身)。到2001年角梳廠解散,50年間,他為推廣、創新牛角梳製作付出許多努力。

20世紀60年代,王能俊為牛角梳技藝創新邁出重要一步。“我那時在廠裡管供銷,一次去南昌出差,發現南昌木梳廠的工人在做梳齒時,都是先將三把木梳夾緊,然後迎面插到切齒機中。”王能俊說,這個發現給了他很大啟發——制木梳可用機器,牛角梳是不是也可以?

此後,王能俊請了假,一頭鑽進鋸齒機器的研究中。他同木梳廠的工人共同設計圖紙、改進機器。數月後,他攜帶中國首臺角梳鋸齒機回到福州,打開了牛角梳機械化生產的新天地。

接續傳承 百年技藝

“手工是獨特的標誌,但改進工藝更適合牛角梳長久發展。”王能俊認為,適當的機器製作,不會破壞老手藝,反而是一種利於發展的新方法。 接續傳承百年技藝 “我年輕時,工作之餘會下鄉採風,會遇到 一些也想開牛角梳作坊的人。”王能俊回憶道, 那個年代,牛角梳行業一度十分繁榮,不少人頗有興趣。對此,王能俊並不吝惜手藝,走到哪教到哪。

在角梳廠時,王能俊帶了許多學徒,其中傳承衣缽的是劉永信。

2002年,21歲的劉鐵光被牛角梳技藝吸引,機緣巧合下認識了已退休的劉永信,劉鐵光正式拜師學藝。劉永信還請師傅王能俊一起指點劉鐵光。劉鐵光稱王能俊為“大師傅”。

劉永信去世後,劉鐵光在王能俊的指導下繼續學習。幾年過去,當初的毛頭小夥變成老練的手工匠人,在多地開設門店,深受群眾喜愛。

“我的兩位師傅一 直教導我,做牛角梳一 定要保證質量。”劉鐵光說 ,要讓牛角梳製作 “活”下去,品質是根本動力。

“牛角的選材、打磨、定型都要下大功夫, 這樣做出來的牛角梳才堅韌柔潤,入發順,不扎人。”王能俊說罷,掏出 一把已使用 40 多年的牛角梳,質感平滑細膩, 梳身依然完整堅韌。“我們家的牛角梳子,正常用個十年不成問題,摔壞了也給修,我們一向靠質量和誠信吸引顧客。”

如今,劉鐵光還不時和王能俊一起探討牛角梳製作創意與工藝, 並從年輕人的審美角度出發,結合牛角梳的養生功能,研發一系列美觀精緻、實用的牛角梳產品。

(來源:福州晚報 記者 藍秀楠/文 葉誠/攝)

TAG: 牛角王能俊劉鐵光福州角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