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十八德——和

“和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溯源、瑰寶和主流。

追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溯源

,我們發現,在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中就有關於和合文化的記載,如《尚書》《周易》《詩經》《國語》等,蘊含著豐富的和合思想。

為官十八德——和

人與社會的和諧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是社會活動的實踐者,因而在“人和”基礎上形成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社會和諧的重要標誌。人與社會的和諧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

政治和諧

行“王道”即“保民而王”,其核心在於“以德治國”與“以仁施政”,“仁政”的核心在於以民為本。

經濟和諧

儒家認為百姓要“先富後教”,《孟子。梁惠王上》中說:“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即必須讓百姓擁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會變得穩定和諧。儒家尤其反對《前漢紀。孝武皇帝紀四卷》的“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兩極分化,認為這是社會動盪的根源。

文化和諧

發揚中國文化的一統多元性。一統性在於中國需要一個能相容幷蓄的主導意識形態,多元性在於各種思想能在此基礎上相互糅合。

儒家還提出了達到人與社會和諧的具體方法: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用今天的話語表述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過得好。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今年,是澳門迴歸20週年。1999年12月20日,歷經400多年滄桑的澳門,終於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歸來二十載,澳門迎來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任歷史變遷,任西風吹拂,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依然呵護著澳門半島,澳門也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引領下熠熠生輝。

當和合文化遇見澳門,當傳統與現代碰撞,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如今澳門的盛世繁華,從中自然的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和合”之道

為官十八德——和

TAG: 和諧澳門文化社會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