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聰明”和“智慧”有什麼區別?

文/涔汐

人們常說,這個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智慧的人卻很少。

那聰明和智慧又有什麼區別呢?聰明是一種生存能力,智慧是一種生存境界。

很多人耳聰目明,學什麼一學便會,很機靈。如《紅樓夢》裡的王熙鳳,在賈府那可是一等一的心理學家;又如《三國演義》裡面的楊修,論智商堪稱絕頂。

可論智慧,他們卻要再修煉一陣子了。

智慧需要你悟透生命,瞭解人性,它需要一個人的悟性、靈性、思辨能力和人生信仰,簡言之就是生存境界。

聰明的人精明算計,私慾重;智慧的人想到的是大家,幫人就是幫己。

宋仁宗年間,有家糧店老闆的生意一直不好,於是他找到做秤的師傅,要求做一把15兩半的秤(當時一斤為16兩),答應做成之後多給師傅一貫錢。

這件事被老闆家的小兒媳聽到了,待老闆走後,小兒媳跟師傅說:“我爹年紀大了,剛才囑咐有誤,他是讓你做一把16兩半的秤,做成之後我給你兩貫錢。”後來,這個老闆把秤拿回米店,生意日漸紅火。不僅相鄰米店的顧客常來光顧,遠處的顧客也不斷登門。

到了年底,糧店老闆發現利潤翻了兩番,他得意地說了自己盈利的秘密,是每賣出一斤都多賺半兩。此時小兒媳起身,把事情的原委說出後,老闆才恍然大悟,感到萬分慚愧。

曾國藩曾說過一句話:“凡事不可佔半點便宜。情願人佔吾便宜,斷不肯吾佔人便宜。”

很多時候,一個人越肯吃虧,越不會吃虧。喜歡耍小聰明的人,終究佔不到半點便宜。

精明的人往往厚此薄彼,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智慧的人,會兼顧雙方的利益,達到雙贏。

聰明人重視眼前,只在乎自己利益;智慧的人預見未來,成就別人其實在成就自己。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是一名商人,在進行貿易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在外的魯國人,於是自己掏錢將人一一贖回,但拒絕了國家的補償。孔子知道後對他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果然如孔子所言,百姓們紛紛效仿子路,在他人需要幫助時,積極伸出援手,而被助之人也懂得回報對方。一時間,魯國民風都得到了改善。

善舉需要滋養,滋養它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榮譽、獎勵和補償。

行善而不圖回報,這是一種至高的個人境界,但作為社會、當政者、受惠者則不能忽視獎勵和報償。不僅如此,古人甚至還主張獎勵要快,“一有小善,不終朝而賞隨之”,“使人速得為善之利”。因為這樣人們“皆將鼓舞奔走,日夜惟善之歸矣”。

相反,一個社會如果總讓“好人流血又流淚”,那麼,善行就會躑躅,就會徘徊,就會止步。

相比來說,孔子是真正的大智慧。

真正的善良不是說以個人行為獲得更多人的鼓勵,而是能夠推動整個社會每個人都去行善事兒,去影響更多的人去行善,這才是大善。

所以聰明和智慧有什麼區別?

聰明的人活得很累,智慧的人活得灑脫;聰明人表面上精明實際上糊塗,智慧的人表面上糊塗,實際上是真智慧;聰明的人考慮個人虛名,智慧的人考慮大局的發展。

TAG: 智慧魯國聰明孔子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