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父慈子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每當看到不孝順父母的新聞出現,我們總會義憤填膺。

就比如

最近把老母親活埋的人

,按理說當代只要勤快就餓不死,家裡餘糧養活一個老人也不是什麼難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在現代社會還能發生這樣違揹人倫的事情,真是讓我們汗顏。

不過,說到不孝,

按照印象中儒家思想的看法,最大的不孝還不是拒絕贍養老人,而是“無後”

,也就是說沒有後代。

所謂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讓儒家思想充滿了爭議,合著是把女人當生育機器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但是話又說回來,這句老話,真的意味著最不孝的行為是沒有後代嗎?

“不孝有三”是哪三?

首先嚴謹地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確實是有出處的。

《孟子·離婁上》記載:“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取,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但是《孟子》中並沒有說明,另外兩件不孝到底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到了東漢末年,儒生趙岐為《孟子》作注,作注是經學裡的專業術語,就是對經典裡一些費解或有歧義的內容進行解釋、補充說明。

趙岐這個人也是一代儒學大家,他所作《孟子章句》被收入《十三經注疏》,是比較權威的孟子注家之一。

趙岐對“不孝有三”作出說明,分別是: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這個註解,被後人廣泛地接受了。一者,趙岐的註解時間上最早,二者,說的確實有模有樣,符合人們的一般認知。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後來到了南宋,理學宗師朱熹也對“不孝有三”作出了闡發,他認為三不孝分別是:

貧不仕、陷父母於不義、無後

。從原理上說,這和趙岐是一脈相承的。

用白話文解釋一下就是,第一,家裡窮,父母年老無法自存,兒子卻不出去當官養家;第二,對父母沒有原則地順從,以致於父母犯了錯誤,陷入不義之地;第三,不娶老婆,沒有後代,導致祖先的血統斷絕了,無法祭祀了。

說到這裡,“無後”確實屬於不孝有三中的一個,但並沒有說是最重要的一個。

孟子所說的“無後”到底是啥意思

孟子所謂的不孝,並不是只有三件。確切地說,是沒有固定的說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孟子除了說過不孝有三之外,還歸納過另外五種不孝。也就是:

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簡單翻譯就是,四肢懶惰,酗酒聚賭,貪吝錢財,放縱情色以及逞勇好鬥;

大概說的是,懶惰導致沒有能力贍養父母,喜歡吃喝玩樂不贍養父母,只管自己老婆孩子而不管父母,放縱情色讓父母受辱,與人毆鬥令父母有危險。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有意思的是,這五種情形,並沒有孟子之前提到的“無後為大”。

這又是什麼意思呢?難道孟子說話不算數?

有的學者認為,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其實只是一個虛指,並不是實有三項,而是以三喻多。

但這種方法顯然屬於把問題搞複雜,讓本就玄乎的經言更加模糊不定,不足為信。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

孟子所說的無後,其實並不是說沒有後代,而是沒有履行後代應有職責。

孟子原話舉的例是“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舜娶老婆應該先請示父母,但他沒有,這是對父母極大的不尊重,就是“無後”,而不是說舜沒生兒子。

我們可以發散地認為,

無後既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為斷絕後代,也可以按當時的禮儀思想,解釋為不盡兒子的職責、本分。

不生孩子不等於絕祀

那麼問題又來了。

趙岐是儒學大家,為啥隨意歪曲、曲解孟子的意思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簡單地講,這就是不同時代的差距。

孟子處於原始宗法體制下,血親高於一切。當兒子的,一切要以尊重父母、順從父母為先。

比如西周之初,就發生過一件很著名的事。

周朝的始祖周太王有三個兒子:

太伯、仲雍、季歷

周太王年老時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他非常喜歡老三季歷的兒子姬昌,想把王位傳給老三,然後傳給孫子姬昌。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但這麼做又很傷害老大、老二的感情,周太王挺犯難。老大、老二一看父親不好辦,乾脆遠遠地跑到南方的荊蠻地區,學著當地老百姓斷髮紋身,以示絕不會和三弟爭奪王位。

以現在人的看法很難理解,讓王位給老三有很多種辦法,最簡單的是直接向父親表明想法,自願放棄繼承權就可以,沒必要這麼極端地離家出走、甚至改變文化習俗。

可是古人就是這麼極端。

因此我們說,

以漢朝的社會背景,是不太容易接受春秋戰國時的社會價值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漢朝已經步入封建社會,當時的人們已經不太喜歡無原則的順從父母,而更提倡忠、義,忠、義的目的就是維護封建皇帝的統治,這個政治剛需比孝順父母更高。

所以思想界對孝的解讀,與孟子時代不太一致,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必須強調的是,漢朝以後的社會,在子祀問題上還變得越來越開明。

特別是關於“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就算沒生兒子,也可以過繼哥哥、兄弟的兒子,甚至過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當兒子,只要保持後面有人給祖先上祀,也不算絕後。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三國演義》中,

袁術

經常看不起大哥

袁紹

,因為袁紹是小妾生的。

但是,雖然袁紹本來是庶子,但是後來過繼給伯父袁成,從法理層面論,就有了嫡子的身份。

這樣,袁紹就繼承了袁成一脈,袁家的門生故吏選擇追隨袁紹的遠遠比袁術要多。

比如

北周太祖郭威

,他的親生兒子都被人殺了,他就過繼了內侄

柴榮

——郭威的妻子柴氏是柴榮的姑母,柴榮改姓為郭,成為郭威宗法意義上的兒子,郭氏也就不算絕祀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那麼隨著社會的逐漸發展,評價一個人的維度和標準也變得更加多元化。我們現代人自然沒必要再抱殘守缺,非要堅持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當然了,人類自古有繁衍後代的需求,文明的延續也需要人口做支撐,當代社會雖然尊重你自己的選擇,可是能生孩子還是要生的。

一代人總有一代人的問題,我們感覺生活壓力大,我們的父輩卻是在最基本的生存線上掙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遇見問題,就事論事,然後解決問題。

因為生活壓力大而不想生孩子,其實是一種變相的逃避。

TAG: 不孝孟子不孝有三父母趙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