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民無知無慾”是愚民嗎?

“使民無知無慾”是愚民嗎?

《道德經》是我們本土道家文化的代表、源頭和鼻祖,其中第三章說到: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使民無知無慾”是愚民嗎?

這是辯證版本的原著,王弼本也與此差別不大。

這一章,乍看起來,是從統治者的角度來闡述如何統治民眾,不但要虛其心、弱其志,而且還要讓老百姓“無知無慾”,從字面意思看,這似乎是愚民?不能讓民智開化起來的意思?

其實,真正的意思又似乎不是這樣,雖然要這樣認為貌似也可以,但是這一章也可以有很多種解讀:

首先,“不爭”應該是紛爭,而不是正常的競爭。

我們知道,競爭是無法避免而且一直存在的,在生物當中,不競爭是不可能的。

而《道德經》第三章的開頭兩句,是說不能刻意地崇尚、標榜聖賢的標準,這樣人們就不會為了這種虛榮而去紛爭。

這兩句很好地承接了第二章說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更深刻的理解是,它強調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人應該按照自己的發展規律去成長,而不是為了虛榮去紛爭。

當今社會,很多人覺得累的原因,不是過程的累,而是對結果過度渴望與在乎的心累!

“使民無知無慾”是愚民嗎?

如此便是紛爭的結果,所謂“菩薩畏因,凡人畏果”,凡人只在乎結果,所以累,而聖人和佛菩薩在結果沒有出來之前,就已經明辨是非,知道了因的厲害,提前就避免了因了,已經有了平常心了。

典型案例就是湖南省華容縣的少年天才魏永康。

在母親的教導下,魏永康2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4歲學完初中課程,8歲進入縣重點中學,13歲考進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以總分第二的驕橫之資考進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系!

神童,天才,無比耀眼,魏永康轟動了全縣!在華容縣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他最終的結局呢?

現在,魏永康已經娶妻生子,他的學習和工作,也沒有神童時期那樣耀眼了。

原因很簡單,他母親只知道一味地讓兒子讀書學習,不讓他做家務、交友,從而導致了魏永康的高分低能、低情商加上生活嚴重不能自理,所以在2003年就被學校勸退,沒拿到碩士學位。

這就是過度注重紛爭的結果,競爭是重要的,特別是孩子的學習,但是物極必反,應該有一個度,就像《道德經》第四章說的“多聞數窮,不如守中”,比起高智商和高分,情商也一樣重要,甚至情商更重要,僅僅只是成績好,沒有情商、不會交流,進入社會依然是死路一條!

“使民無知無慾”是愚民嗎?

因此,幾千年後的我們,根據這個真實案例思考一下,“不尚賢,使民不爭”,依然有很大的啟迪!

其次,虛其心,弱其志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

實其腹、強其骨,這兩條沒有毛病,就是讓民眾填飽肚子、筋骨強壯。

而虛其心是減少慾望、淡泊的意思,和第四章的“虛而不屈”是差不多的意思。

弱其志理解為弱化志向應該是不對的,因為“志”還有“私意”的意思,此處應為弱化減少私意和私心雜念。

以上都是從聖人的統治者角度出發,物件都是民眾。

如果物件是統治者呢?

“使民無知無慾”是愚民嗎?

也就是說統治者也應該一樣的虛其心、弱其志,大家都一樣,那就不能說是愚民了。

最後,無知是指沒有智巧。

此處的“知”是通“智”,是計謀與巧詐,不是知識。

否則與民智漸開的發展規律是不符合的,哪怕是古代,民智也是在慢慢開化的,只不過比較緩慢,相比西方其他古文明,我國古代的底層,至少有一條科舉選拔的上升通道,儘管很狹窄。

而無慾也應該是減少慾望,否則完全無慾,哪怕是聖人和佛菩薩都做不到,儒家說食色性也、孔子在《禮記》直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說色是存在於第八識阿賴耶之中,與生俱來,你根除不掉的,只有淡化或者轉化它們。

無慾也應該是這個意思。

想想確實如此,“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今天大部分人的苦惱,第一就是生存,是根本問題,而第二個是最不必要但卻幾乎人人都在此中藏,那就是虛榮心,要活給別人看。

“使民無知無慾”是愚民嗎?

有多少人,一輩子都在活給別人看?都為了要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

魏永康的母親何嘗不是如此?從而差點又成了一個“傷仲永”?

其實,完全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看法和價值觀,我們的確做不到,但是,完全為了別人而活,要活出個樣子給別人看,為了虛榮而耗盡一生,也大可不必。

不能忘了為自己而活。

虛榮,也是這一章所說的“爭”與“欲”所包括的、道家強調的應該慢慢淡化的東西。

這就是《道德經》的大智慧,筆者只是一家之言,但觀者儘可透過《道德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TAG: 永康無慾其志道德經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