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翟京襄的報告題目是《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今年配合基建發掘的屬於夏文化紀年範圍內遺址,時代均為龍山文化晚期,特別是王灣三期文化更接近夏代,發現發掘遺蹟較多,出土遺物較豐富,為研究王灣三期文化向豫西南地區擴張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2022年我們將對夏文化調查資料進行梳理、分析,確認遺址性質和文化內涵,針對重要遺址進行更詳細的踏查和勘探,弄清其遺址聯絡和聚落變遷,為下一步對遺址特別是大遺址的規劃保護提供依據,也為研究南陽地區自新石器時代以來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繁盛的交流提供了直接證據。

【該報告發表於2021年12月17日下午在河南南陽舉辦的“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上】

擴充套件資料:

南陽尋“夏”,為文化自信提供考古學支撐

2021-08-23

◆《史記·貨殖列傳》: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樸,猶有先王之遺風。

◆《漢書·地理志》: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上忠,其蔽鄙樸。

◆自2020年8月始,短短一年裡,南陽釐清、發現202處夏文化及夏文化相關遺址。

◆202處夏文化及夏文化相關遺址,勾繪出一幅文獻之外的歷史地理畫卷;一處處遺址遺存的探尋、發掘,南陽考古人寫出文明探源的南陽答卷……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臥龍區王營遺址全景航拍

尋找夏、先夏文明,南陽一直是考古界、史學界關注的沃土。

自2020年8月始,短短一年裡,南陽釐清、發現的202處夏文化及夏文化相關遺址和文獻典籍記述,都指向這裡是夏族活動的核心區域,是夏文明和先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尋“夏”,尋找夏的文明、夏的國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方城縣八里橋遺址出土器物

考古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1萬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

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記錄了中國3000多年的文明史,沒有文字記載的1000多年文明發展史?在夏和先夏文明裡。

南陽至目前發現的202處夏文化及夏文化相關遺址,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史實:南陽夏人活動的核心區域,是夏文明和先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中原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為文化自信提供了考古學的南陽支撐。

再看文獻典籍:《史記·貨殖列傳》,“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漢書·地理志》,“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

可以說,5000多年及以上之連綿不斷的中華文明史,南陽一直是創造者、締造者。

可以說,作為中國歷史敘事中的第一王朝,夏一直是國人魂牽夢繞的朝代,是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一環,但因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和像甲骨文一樣的自證文字材料,至今未能揭開它的面紗。夏文化研究是整個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學術研究課題,也是破解早期中國文明特質的關鍵。數十年來,考古界、史學界一直試圖透過考古發現來證實夏朝為信史,來尋找夏的文明、夏的國。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內鄉縣趙窪遺址出土二里頭文化器物

尋“夏”,考古發現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對於整個中國考古界而言,“夏”是一個悠遠而宏大的課題。自1959年,南陽籍史學家、考古學家徐旭生,以明確尋找“夏墟”為目的的豫西田野考古調查為標誌,學術界開展夏代考古工作已有60餘年。

1996年5月16日國家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年9月15日結題),來自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古文字學、歷史地理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學等領域的170名科學家聯合攻關,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國夏商周時期的確切年代,為研究中國5000年文明史創造條件。

2004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這是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援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專案,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而且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考古學要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援。國家文物局適時推動了多家單位聯合的“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專案,為全面復原和構建夏王朝的誕生背景、社會歷史、文明成就、政治結構、國家體系等提供科學支撐,為解決夏文化在中原地區文明化程序乃至中國古代文化多元一體化總程序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準確清晰的答案。

2021年4月,為摸清我省夏文化相關遺址基本情況,為下一步深入開展夏文化考古研究奠定基礎資料,河南省文物局下發了《關於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夏文化相關遺址專項文物調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文物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各文物考古研究機構承擔。

尋“夏”,文化自信的南陽支撐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宛城區望城崗遺址出土玉牙璋

南陽,是夏文化的重要分佈地區。夏朝初,禹在今南陽境內建城,堯曾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帝之子曾封於南陽。在夏代及其前後較長時期內,邦國林立,是夏族活動的核心區域。《史記·貨殖列傳》載:“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樸,猶有先王之遺風。”《漢書·地理志》:“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上忠,其蔽鄙樸。”

作為南北文化的傳輸通道,新石器時代中原地區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南方的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在南陽交會、交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南陽夏文化的面貌及其與周邊地區考古文化發現的關係問題,成為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可以說,研究清楚南陽夏文化的面貌,對於促進“夏文化探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臥龍區吳集遺址出土器物

在這種大環境下,關於“夏文化”探源的考古工作,南陽考古人思考在前、行動在前。在2020年7月,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制訂的《南陽地區夏文化遺址區域考古調查工作計劃》就得到了河南省文物局批覆,同意開展南陽夏文化遺址區域考古調查工作。南陽市文物局、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圍繞“夏文化研究”這一主題,對南陽的夏文化發現進行再發現、再梳理,釐清南陽夏文化遺址區域分佈情況。針對夏文化遺址主要分佈區域,設計了南陽地區夏文化遺址區域考古調查專案,並制訂了具體的調查、勘探工作計劃。2020年8月,南陽地區夏文化遺址考古調查專案啟動,市文研所立即成立夏文化遺址區域考古調查隊,組織實施南陽地區夏文化紀年範圍內遺址考古調查。先後對方城縣八里橋遺址、臥龍區王營遺址、內鄉縣趙窪遺址、鎮平縣馬圈王遺址等包含夏文化內涵的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一批二里頭時期文化遺蹟、遺物,為研究二里頭文化在豫南地區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至2021年7月,共發現夏文化同時期或紀年範圍內遺址202處,涉及南陽16個縣市區。目前,市文研所已完成南陽地區夏文化紀年範圍內遺址的全部考古調查工作,並做好了調查資料的初步整理。

每一座城市有著自己的“記憶”和“血脈”,它們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風骨,是城市魅力的關鍵所在。這一處處夏文化相關遺址、遺蹟,是中華文化探源的一個個支點,是尋“夏”路上南陽答卷的一道道試題,是南陽考古人為南陽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堅定文化自信提供的歷史支撐,是南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內涵和符號——

尋“夏”,202處遺址的南陽答卷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新野縣東崗遺址器物

●淅川縣下王崗遺址位於淅川縣城南下王崗村,面積約60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達2-4米,包含有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和西周文化等五個時期的遺存。如此豐富的文化層疊壓現象,在河南考古發掘工作中較少見,為丹淅流域文化譜系變化、史前環境變遷、聚落形態演變等課題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發現的大量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遺址和遺物,為研究二里頭文化向南傳播提供了重要依據。

●淅川縣馬嶺遺址位於淅川縣盛灣鎮賈灣村,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遺址的主要堆積可分為後崗一期文化、仰韶晚期的朱家臺文化、煤山文化(部分延續到二里頭文化前期)和漢代-六朝時期幾個主要階段。另外也有少量西陰文化、石家河文化、東周時期、清代前期遺蹟。其中,後崗一期文化和朱家臺文化的地層堆積比較厚,遺蹟數量多、種類豐富。二里頭文化的陶器器類有鼎、折沿罐、高領罐、甕、盆、紅頂缽、器蓋、杯、缸、器座等,其中紅頂缽、折沿罐、疊唇盆、高領罐、器蓋數量最多。

●淅川縣下寨遺址位於淅川縣滔河鄉下寨村,面積約60萬平方米。發現有仰韶時期、龍山時代晚期、二里頭文化早期、兩週時期、晉-隋唐以及元、明、清等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各個時期房址、陶窯、水井、灰坑、祭祀坑、灰(壕)溝、墓葬、甕棺葬等各類遺蹟共計1000多個,出土各類器物小件近800件。其中下寨遺址的龍山時代晚期文化面貌,一般被認為是王灣三期文化或煤山文化的地方型別“亂石灘型別”,中原地區文化因素居於主導地位。

尤其重要的是,共發現龍山時代末期至二里頭早期土坑豎穴墓27座、甕棺葬45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部分墓葬存有人骨。這為該時期的喪葬文化面貌、墓葬制度和人骨的多學科綜合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同時也為深入探討豫、陝、鄂及其鄰近地區考古學文化勢力的消長、交流與融合等問題提供了新資料。

●淅川縣單崗遺址位於淅川縣盛灣鎮單崗村,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1年7月-2012年1月、2013年3月-6月先後兩次進行發掘,發掘面積9000平方米。發現大量兩週文化、屈家嶺文化遺存,另有二里頭文化、漢代、南朝、隋唐文化遺存。

在第一次發掘過程中清理出屈家嶺文化時期的房址、灰坑、灰溝、墓葬、甕棺等遺蹟,出土較為豐富的陶器、石器等遺物。該遺址的發掘為研究豫西南地區屈家嶺文化的文化特徵與年代,以及聚落佈局與結構等問題提供了新資料。其中發現二里頭文化灰坑1個,出土大口尊、高領甕等遺物,初步判斷其時代大體相當於二里頭文化四期。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鎮平縣馬圈王遺址採集澄濾器

●鄧州市穰東遺址位於鄧州市穰東鎮東北角,面積約7000平方米。1989年8月調查發現並進行了發掘。主要遺物有中口罐、花邊罐、圓腹罐、大口尊、擂缽、甕、甑、捏沿罐、鼎、爵、鬹、豆、平底盆以及少量石器等。

根據文化遺蹟、遺物的特徵以及組合、紋飾等情況,時代分別相當於二里頭文化的二、三、四期。與中原二里頭文化相比,穰東遺址有一定的地域特徵,如這裡出土的陶片中有相當數量的棕黃陶和紅褐陶,夾砂陶的比例較大、泥質陶相對較少,泥質陶中有一些還夾有極少量的細砂,缺乏典型的磨光陶等等。穰東遺址的發掘為研究南陽地區二里頭文化的面貌以及二里頭文化的南界等學術問題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資料。

●方城縣八里橋遺址位於方城縣券橋鎮大程莊村,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是目前豫西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儲存較好的一處二里頭文化遺存。文化內涵豐富,主要遺物有陶器、石器和獸骨等。

20世紀80年代,方城縣博物館曾在八里橋遺址採集到一件異常精美的石鉞。1994年4月,考古發掘面積百餘平方米,清理灰坑14座,出土有石器、陶器等一批重要遺物。出土遺物中,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另有夾砂黑陶、紅褐陶及部分泥質陶;製法為輪制、手製;紋飾以粗繩紋為主,其次為附加堆紋、弦紋、雲雷紋等。尤其重要的是,在一陶片內壁發現有刻畫符號,而在另一採集的陶器上有疑似“文字”發現。器形主要有大口尊、夾砂罐、鼎、豆、花邊罐、爵、器蓋等。石器中有大量石斧及礪石。

八里橋遺址二里頭文化遺存總體文化特徵與偃師二里頭三期面貌符合,但這裡發現的直筒狀、平底或尖底灰坑具有地方特點;製陶工藝中注入黑陶、黑皮紅胎陶和大口尊、甕、盆肩部飾牛鼻形耳、貼小泥餅和帶氣孔的蓋鈕構成了地方特點。

八里橋遺址為研究豫西南地區夏商時期的政治、文化、經濟狀況提供了可靠依據。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鎮平縣馬圈王遺址出土標本

●臥龍區王營(陳莊)遺址位於臥龍區潦河鎮王營村陳莊,面積約7萬平方米。

2020年9月,市文研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確定遺址面積和文化內涵。遺址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00米。為明確該遺址文化性質和內涵、豐富夏文化研究資料,2021年3月12日至4月12日,市文研所在遺址中部偏西處進行了試掘,發現二里頭時期灰坑8個;出土一批二里頭時期陶片等遺物,主要器型有陶鼎、罐、盆、大口尊等,豐富了南陽夏文化研究內涵。

●臥龍區吳集遺址位於臥龍區潦河鎮吳集村南,面積約170萬平方米。2011年7月-11月,市文研所對其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約3000平方米,發現文化遺蹟共計114處,其中二里頭文化灰坑19個,出土遺物主要有鼎、折沿罐、高領罐、擂缽、甕、盆、器蓋等。從此次考古發掘情況來看,二里頭文化的出土物與偃師二里頭文化分期對照,未見第一期,而與第二、三、四期的陶器基本相同,說明二里頭文化傳過來的時間相對較晚。該遺址的發掘為研究和探討南陽地區二里頭文化演變與向南傳播提供了新材料。

●宛城區望城崗遺址位於宛城區溧河鄉東康莊村,面積約1。5萬平方米。

根據對1975年當地平整土地出土了精美牙璋的史料調查,發現了該遺址。2021年1月2日至2月2日,市文研所對遺址進行了試掘,揭露面積82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0。2-1。5米;發現灰坑14處,其中圓形坑8處、橢圓形坑1處,其他未能完全揭露,形狀不明。根據試掘出土遺物分析,11處灰坑為二里頭晚期、3處灰坑為龍山晚期,出土有二里頭晚期的陶鬲、鼎、斝、盆、罐、缸等器物殘片。遺址出土遺物中磨製石器比較發達,豐富了二里頭時期遺址的文化內涵,對南陽夏文化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新野縣鳳凰山遺址位於新野縣歪子鎮寺門村北,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5米。遺址南側斷崖下發現有人骨和甕棺葬遺蹟,東側斷崖上層發現有紅燒土層、下層有不規則的灰坑及灰溝。地表散存有陶、石、骨器等遺物殘片,陶器以灰、黑陶為主,有少量彩陶片。可辨器型有鼎、罐、盆、杯、缽、壺、豆、碗等。這些遺蹟、遺物,包含有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因素,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南北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價值。

●唐河縣寨茨崗遺址位於唐河縣城郊鄉後窪村小莊,面積約8。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包含有二里頭文化的因素。1958年,在遺址的西南部、東部和東北部共開探方、探溝11個,發掘面積297平方米,發現大量遺蹟、遺物。其中房基2座、窖穴3座、墓葬18座,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有斧、鏟、鑿、刀、錐、礪石;陶製生產工具有紡輪;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鼎、缽、壺、豆、杯等。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現場測繪

●桐柏縣陡坡嘴遺址位於桐柏縣新集鄉王寨村陡坡嘴組,面積6萬平方米左右,文化層厚1-4米。經調查,地表及斷面發現有較多遺物,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多磨製,器形有斧、鏟、鏃;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泥質和夾砂紅陶、棕陶為主,黑陶、灰陶次之,器形有鼎、缽、壺、盆、罐、杯、豆、缸、器座、紡輪等,均手製;紋飾有指窩紋、弦紋、附加堆紋等。該遺址是一處包含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性質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內鄉縣趙窪遺址位於內鄉縣王店鎮趙窪村,面積約27萬平方米。在距離地表0。3米處有燒土顆粒、陶片,陶片為繩紋夾砂陶。2019年11月,市文研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出土二里頭文化、東周文化灰坑10餘座,其中出土二里頭文化遺物主要有折沿罐、鼎、花邊罐、擂缽、高領罐、器蓋等,出土判斷時代為二里頭文化二、三期。

●鎮平縣宋小莊遺址位於鎮平縣侯集鎮宋小莊村,面積約30萬平方米。鎮平縣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在地表曾採集有夏代澄濾器、戰國時的豆、罐、板瓦等陶器殘片及漢代筒瓦、繩紋、菱形紋磚殘塊。2020年9月,市文研所對遺址進行了具體調查和勘探,根據調查和鑽探情況,以及採集標本的特徵分析,初步推測該遺址屬夏代二里頭文化時期延伸至東周、漢代時期的一處文化遺存。

●鎮平縣馬圈王遺址位於鎮平縣侯集鎮王營村,面積約3000平方米。西部斷崖可見到灰坑等遺蹟,採集陶器有二里頭時期粗、細繩紋澄濾器殘片、大口尊、盤、高領罐、乳狀鬲足,春秋戰國時豆柄、戰國粗繩紋圜底罐等。

2020年9月中旬,市文研所對遺址進行調查、勘探,採集少量二里頭文化遺物。2021年4月,又在遺址南部進行了試掘,發掘20米×2。5米探溝2個,清理灰坑6個,出土少量二里頭文化遺物。

根據歷年考古調查、鑽探和試掘情況,初步推測該遺址文化性質為一處聚落遺址。從採集和發掘出土文化遺物分析,遺址堆積年代約包含夏代二里頭時期、商、周、漢以及宋代。

河南考古2021:南陽地區夏文化調查與發掘

新野縣東崗遺址發掘場景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的文化自信,增強著城市競爭力、影響力,提升著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既是支撐南陽發展的堅實基礎,更是引領南陽前行的磅礴力量。

宛城區望城崗遺址、八里鋪遺址,臥龍區和莊遺址、吳集遺址、王營遺址、丁奉店遺址、新集遺址,方城縣八里橋遺址、八里岔遺址,鄧州市穰東遺址、八里崗遺址,內鄉縣趙窪遺址,淅川縣馬嶺遺址、下王崗遺址、下寨遺址、單崗遺址,鎮平縣柳泉鋪遺址、馬圈王遺址、宋小莊遺址……調查、發掘、清理、甄別,202處星散在南陽大地的夏文化及夏文化相關遺址,是南陽文物部門落實“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一個具體舉措,是南陽考古人書寫的一張尋找“夏”、探知文明起源的南陽答卷。接下來,他們將繼續對部分重要遺址進行試掘,對南陽丹江、唐河、白河、湍河等主要河流兩岸進行系統考古調查,以發現更多的二里頭文化遺址,獲取更多的、科學的文化資訊,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資料,推進南陽夏文化及夏文化相關遺址研究。

全媒體記者 陳菲菲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巍

TAG: 遺址文化南陽二里頭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