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江心鏡》展示出海上絲綢之路悽美

《絲路江心鏡》展示出海上絲綢之路悽美

碩鳴灼見

有價值的資訊、知識、觀點和思想。

文/紀碩鳴

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博士合上計算機,一部潛心研究歷經八年準備、三年創作的歷史傳奇小說《絲路江心鏡》終於完稿。

2020年的12月19日《絲路江心鏡》出版,在上海星露閣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舉行新聞釋出會,數十家媒體蜂擁而至爭相報導這一歷史傳奇,張露卻因為過於勞累病倒,連續12天的高燒不退,似乎驗證了古人所言,成大事者必多磨難。

《絲路江心鏡》展示出海上絲綢之路悽美

《絲路江心鏡》的背景故事

這要從“黑石號”說起。黑石號是指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海域一塊黑色大礁岩附近發現了一艘唐朝時期的一艘沉船,又名為“BatuHitam”。

德國商人沃特法原先只是德國一家水泥廠的老闆,他聽廠裡印度尼西亞工人提到婆羅洲和蘇門答臘之間的島嶼水域有古代珍寶沉沒,1996年,便帶著潛水裝備與印度尼西亞工人趕往傳說沉有寶藏的水域。

1997年沃特法發現了明代鷹潭號沉船(音譯),1998年又發現了馬熱尼號沉船(音譯),並於同年在勿里洞島外海一塊黑色大礁岩附近發現了一艘沉船,將其命名為“BatuHitam”,中文意譯為“黑石號”。因為出水長沙窯瓷碗上帶有唐代寶曆二年(826年)銘文,結合其他器物考證,沉船的年代被確認為9世紀上半葉。

該船隻的結構為阿拉伯的縫合商船,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西亞、北非的中國貨物,僅中國瓷器就達到67000多件。出水的文物包括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縣窯瓷器,還包括金銀器和銅鏡;其中3件完好無損的唐代青花瓷盤尤為引人注目。

2013年,“黑石號”出水文物落戶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這些歷史故事的起源中國,葬身大海,卻隨著沉船撈起,落戶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而塵埃落定,中國人對這一段優美卻讓人心痛的故事所知並不多。

在沉船出水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自帶神秘光環,在史書中留下“呼風喚雨”傳奇記載的唐代貢鏡“江心鏡”,神秘的“江心鏡”正是在“黑石號”上首次被發現。然,並沒有為媒體所關注。

因為喜歡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對海絲沿路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心。張露一直關注著發現“黑石號”、打撈、出水、清洗到落戶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整個過程。

待這批文物公開亮相,張露第一次在博物館看到這批文物時,就被深深吸引和震撼。她幾次踏足博物館,那些文物熟記在心,尤其是那一面讓人猜不透的“江心鏡”。她有了以此為背景創作一部文學作品的衝動,因為這艘沉船和船上的文物情繫著曾經輝煌、壯闊的海上絲綢之路。

“江心鏡”浮出水面

所有記載著歷史故事的文物,給張露最深印象的是那一面曾經被忽略的“江心鏡”。

《絲路江心鏡》展示出海上絲綢之路悽美

江心鏡是目前所見唯一有明確紀年並能與文獻記載吻合的實物證據,由於揚州是唐代重要的鑄鏡中心之一,所鑄銘文“揚子江心百鍊造成”即明確了此鏡乃揚州朝貢之“江心鏡”。

張露最鍾情海上絲綢之路,在她看來,這條繁榮了近兩千年的古老航線上,一定發生過許許多多的故事,這面古鏡可能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千年前沉落海底的史實,似乎都在銅鏡的照射之下。

張露選擇以江心鏡這一具有“魔力”的文物展開故事的全貌,有了還原歷史的思索。雖然存在歷史爭議,被質疑年代上不符,是否此鏡就是皇錫,可能要靠新的物證出現了才能證實。江水鏡,相當於揚州品牌的爭議,史界尚有討論,但這並不影響玄幻小說的創作。

“蠶在吐絲的時候,沒想到會吐出一條絲綢之路”。在分享創作初衷時,張露談到最喜歡的詩人艾青的一句詩,就像她第一次與江心鏡在新加坡邂逅,那一面銅鏡從神州掉入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折射出的卻是一條海絲輝煌背後的驚心動魄,光怪陸離。

張露撰寫的“故事就從江心鏡開始。銅鏡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作用,江心鏡更是銅鏡中最為珍貴的。”

懷著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熱愛探尋之心,張露走訪了絲綢之路的中國城市重鎮,及沿海上絲綢之路的很多國家,也曾去南洋古城馬六甲,漫步在古老街道,這裡是海上貿易之路的重要紐帶。作為“娘惹文化”的發源地,鄭和下西洋曾七次到達這裡。

為了探覓江心鏡背後的故事,這八年,張露行走20多個國家,沿著海絲探行入鄉隨俗。她曾在印度尼西亞索加里曼丹島,僱用了幾位全副武裝的保安,用兩輛軍用吉普車護送踏入原始地帶的土著民達雅人部落。這是曾傳說中的吃人部族,第一次在土著人眾目睽睽下用手抓吃咖哩飯。用生命去體驗這一路的驚險。

《絲路江心鏡》展示出海上絲綢之路悽美

她也曾在非洲肯亞的難民營裡,與會講流利英文的村長友好交流;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的世界婦女大會上,與十六位來自各國的發言女嘉賓們,在小漁村的篝火旁載歌載舞。

因為“黑石號”,讓張露對亞洲文化產生了強烈共鳴。創作多年來,她看到各國文化交匯的絢爛途徑,也更加深刻感受到亞洲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

張露說,“當我第一次與江心鏡在新加坡邂逅,也正是這條黑石號沉船和亞洲文化讓我對此產生了強烈的震撼與共鳴,只因一眼,便是千年。”

期待形成海絲產業

故事以真實歷史為背景,以“黑石號”沉船上珍貴文物江心鏡為線索、融入浪漫主義色彩。書中描寫了愛情、友情、親情交織,錯綜的愛恨情仇,講述人類探索奮鬥,追逐夢想的傳奇故事。張露說,這個創作的過程其實也是不斷學習和了解的過程。“我發現自己由衷熱愛亞洲文明和海上絲綢之路。亞洲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我始終關注亞洲文明與世界文化交流。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惠互鑑,因互鑑而共榮發展,海絲之路承載著不同語境下的多種文化。”

雖然是一部傳奇小說,《絲路江心鏡》涉及到大量史料和細節,以黑石號上珍貴文物江心鏡為線索、融入浪漫主義色彩,架起現代和歷史的溝通橋樑。

長篇歷史玄幻小說《絲路江心鏡》講述了鮮人為知的故事。天寶年間,大唐著名畫師、長沙窯主江天白在一次海難中,得古印度坦尼沙帝國二王子悉達。吉赫魯所救。回坦尼沙國時途經巨石城堡,結識了海盜女首領莫蒂娜,她與江天白互生情愫,而悉達王子則對唐代皇帝第十八公主紫蝶朝思暮想。

江天白同悉達王子回坦尼沙後,助其登上王位,成為王儲,因發洪水面臨災後重建,急需資金,悉達王儲要加強與大唐的通商貿易之路,商隊抵達大唐長安,悉達王儲再次遇到掛念已久的紫蝶公主。

唐玄宗皇帝命鑄造一面江心鏡贈與坦尼沙王儲,神鏡在煙波浩渺的揚子江心煉成。隨後各方勢力皆欲奪之,掀起了腥風血雨……危急關頭江心鏡忽顯神力,引來美人魚族的援助,眾人皆獲救,但江心鏡卻與整船寶藏一起沉入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底。

2020年恰逢中新建交三十週年,兩國關係站上新的歷史起點。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展出的“黑石號”文物,選擇了一部分於2020年9月15日起在上海博物館巡展四個月,舉辦“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這些在中國誕生的古文物,終於在近1200年之後首次重歸故里。

在選擇展品時,張露向新加坡建議,一定要帶上那一面讓人魂牽夢縈的“江心鏡”。

果然,“江心鏡”的展位前,人頭攢動,只為一睹魔鏡真容。張露表示:“站在今天回望歷史,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惠互鑑,因互鑑而共榮發展,海絲之路承載著不同語境下的多種文化,所以這條海路不僅是一條中西貿易通道,更是友誼之路、溝通之橋、大愛之旅,正所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張露是新加坡寶路集團董事長,星露慈善基金髮起人,社會學博士。她是上海市首批外籍永久居民著有《雅夢時分》、《鑽石人生》、《和諧的進步》、《心宇無痕》等書籍。曾作為製片人兼編劇,投資拍攝了中國首部反映農村迴圈經濟的電影《喜臨門》。

《絲路江心鏡》展示出海上絲綢之路悽美

張露的創作題材十分廣泛。而她創作的微電影《屋頂情緣》,講述的是一位老畫家在屋頂花園描繪黑、紅、綠、金四種顏色的變化。

作為上海首批外國人永久居民,張露現在長期生活寫作在上海。在她眼裡,上海是一個東西方文化融合交匯的城市,也是一座有富有胸懷的城市。這座城市也給她無數靈感。

《絲路江心鏡》,一部受歡迎的歷史小說,張露期待能形成一個產業。“絲路江心鏡IP”的大IP專案正在同步運作中,各方有識之士將透過文學作品延伸出有聲劇、音樂劇、動漫、影視、遊戲周邊及文旅等不同形式的內容在醞釀中。藉助國家化平臺優勢,《絲路江心境》將從這裡走向大海,走向世界,為亞洲文化交流、中新兩國文化交流開闢一條新航線。

《絲路江心鏡》展示出海上絲綢之路悽美

TAG: 江心張露黑石沉船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