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思念從未中斷

千里之外,思念從未中斷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李曼斯

青苔包裹著石塊,石塊壘砌成牆裙。風刀霜劍在土牆上肆意揮斬,勾勒出道道裂痕。

這段數十米長的土牆位於寧鄉市道林鎮河東新村便河裡組,曾屬清末名士陶森甲的莊園,被作為寧鄉市歷史文化資源儲存了下來。這裡也是哲學家李澤厚的少年居所,是他始終魂牽夢繞的故鄉。

11月3日,李澤厚在美國科羅拉多時間早晨七時逝世,享年91週歲。雖已離鄉數十載,但他忘不了湘水麓山,忘不了漢家城郭。而在千里之外,一縷來自家鄉的記掛與懷念亦經年不散……

7歲隨母回鄉避難 步行30裡求學開智

鮮少有人清楚李澤厚與寧鄉之間的千絲萬縷,但陶子林是知情者之一。作為陶家族人,他曾在修家譜時知曉了李澤厚的身世,並結識了李澤厚的堂妹李澤麗。

“我沒有見過李澤厚,但多年來與李澤麗保持著聯絡,並由此瞭解了原委。”翻開厚厚的陶氏家譜,陶子林開始了講述。據他介紹,李澤厚幼時在望城生活,1937年,為躲避戰亂,李澤厚的母親陶懋枬帶著兒子李澤厚、李澤民與侄女李澤麗回到孃家便河裡。陶、李兩家本是官宦世家,曾顯赫一時。但隨著李澤厚父親的去世,本就受到戰亂影響的家庭愈加艱難。

為供李澤厚兄弟讀書,陶懋枬在道林的麟峰女子學校任職教員。在靳江中學求學的3年時間裡,李澤厚每週都要步行30多里路去上學。獨行漫漫長路,他只好背誦古文打發時間。

艱難困苦中,陶懋枬總將“只管耕耘,不問收穫”掛在嘴邊。母親的話語,對李澤厚產生了深刻影響。

1945年,李澤厚考取了湖南師範附中,畢業後曾回寧鄉任職過歷史教員。2年後,他又以優異成績被北京大學哲學院錄取。

在外求學期間,陶懋枬因病去世。當李澤厚趕回便河裡,母親已經入土歸山。這讓李澤厚愧疚一生。

千里之外,思念從未中斷

(寧鄉道林便河裡的陶家老宅,一段土牆孤獨佇立。)

在陶子林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陶家老宅。繞過枝葉叢生的月塘,一段歷經滄桑的土牆孤獨地立在路邊。土牆旁有一座石碑,上書“陶森甲故居舊址……其外曾孫李澤厚在此生活過一段時間。”

順著土牆向裡探去,找到一座兩層的土磚房,大約是充當倉儲之類的用處。再往裡尋,其餘痕跡已不復存在了。

千里之外,思念從未中斷

(寧鄉市政協文史調研員,陶氏族人陶子林。)

“這些年來,我多次寄信給李澤厚先生,他也時常回信問候家鄉,最後一次是在2019年4月。此後,他曾託人告訴我因身體不適,只能看我的訊息,不便回覆,望我見諒。”陶子林翻出一份微信記錄,李澤厚稱其為“陶先生”,並糾正了陶子林關於李家祖先的兩處論述,“我曾多次去望城尋找李澤厚先生高祖父李朝斌的墓穴,均未果。李澤厚先生還曾為我指路,盼我能早日尋到。如今,這心願還是落空了。”

三次捐資、多次回鄉 ,“陶懋枬”獎學金今仍在

別過便河裡,我們來到了位於花明樓的寧鄉市第四中學——曾經的靳江中學。

入校步行約百米處,右側有一幅“寧鄉四中八十週年校慶紀念碑”,碑上個人捐贈榜榜首即是李澤厚。

千里之外,思念從未中斷

(李澤厚為母校題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李老先後三次捐資。第一次在上世紀80年代,他回鄉時曾託人送來2000元。第二次在1992年,又託人送來了5萬元。第三次是2002年,在學校80週年校慶上,他又捐來了3萬元。”寧鄉市第四中學校長劉建軍介紹,正是在2002年,學校以李澤厚母親陶懋枬的名義,開設了“陶懋枬”獎學金。直至今日,這一獎學金仍在資獎後輩。

在2006年10月,劉建軍與李澤厚有一面之緣。

千里之外,思念從未中斷

(2006年10月,李澤厚(左五)重返母校並留影。)

“我突然接到電話,得知李澤厚到了學校,趕緊跑到校門口。只見李老著藍衫,帶沿帽,十分平易近人。我們請求合照、題字,他都笑著答應了,沒有半點架子。”劉建軍拿出珍藏已久的照片,露出懷念的神情。

時任寧鄉四中副校長、現任寧鄉市教育局普教科科長劉亞軍回憶:“離開四中後,李澤厚先生還回到寧鄉縣城見了幾個老朋友。他們在一起拉二胡,唱花鼓調,情誼很是深厚。”

這次以後,李澤厚沒有再回過寧鄉。定居寧鄉的堂妹李澤麗會偶爾傳去家鄉的訊息,一解李澤厚的思鄉之苦。

一番走訪後,陶子林照舊把便河裡的新照片傳給了李澤麗。電話裡,李澤麗嘆了口氣,說:“你要是早兩天發來,讓他再看看,該多好……”

TAG: 李澤厚寧鄉陶子陶懋土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