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蘇曼殊

一百多年前,有位僧人,35歲便離開了人世。不過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他用自己的藝術、審美力量,參與了晚清到民國初年,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歷史程序。

雖然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滄桑鉅變,他的名字至今依然還是會不斷被提起,民國曠世奇僧——蘇曼殊。

在日本京都,有一座紀念他的建築——曼殊院,日本學者稱他為“近代中國史上的文壇奇才”。

蘇曼殊出生在日本,是中日混血,父親是廣東旅日僑商,母親是日本人,他一生的五分之二時間,也是在日本度過的。

蘇曼殊7歲時被父親送回了中國,在祖籍地珠海瀝溪村讀村塾,他也是在這裡,開始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京都曼殊院

不過因為“出身不潔”,蘇曼殊從小就遭人歧視,這也造就了他敏感脆弱、內向憂鬱的性格特點,也能解釋為什麼他在12歲的時候,就“看破紅塵”出了家。

時年,一位化緣和尚的幾句點化,讓當時因為遭受歧視而內心極度苦悶厭世的蘇曼殊,動了出家的念頭,他便跟著和尚進了山門,削髮為僧。

不過在他那個“討狗嫌”的年紀,闖禍是家常便飯,他也從來沒把戒律清規放在心上,寺廟主持實在忍無可忍,就把蘇曼殊給趕了出去。

雖然第一次出家以失敗告終,但是這次經歷,也在蘇曼殊的心裡種下了參悟佛法的種子。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蘇曼殊和外公外婆的合影

雖然他對佛法還是一知半解,但是參了幾天禪下來,也想明白了一些事理,放空了諸多消極的情緒,整個人變得清爽起來。

13歲時,父親將他帶到上海,送進西班牙牧師的教會學校學習英文。

蘇曼殊小小年紀就掌握了中、日、英3門外語,與同齡孩子相比,他是贏在了起跑線上,多元文化的交融開拓了他的眼界,也讓他產生了很多新奇的想法。

17歲時,蘇曼殊重返日本,入讀橫濱大同學校。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日本橫濱學校

蘇曼殊回日本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尋找自己的養母,於是他一邊讀書,一邊託人四處打探母親的下落,功夫不負苦心人,終於讓他找到了。

分別多年,母子二人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見面後兩人相擁而泣,互訴相思之苦。之後,蘇曼殊就在母親河合仙的家中住下了,這麼多年,他終於回到有母親的家了。

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蘇曼殊,迅速引起了村民的注意,這其中還包括一個與他年齡相仿的女子——菊子。

菊子對蘇曼殊一見傾心,經常偷偷給他寫信寫詩,表達愛慕之情,菊子生的靈動可愛,文筆也跟她的人一樣,令人神往。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養母和蘇曼殊

這麼一來二去,兩人便確立了戀愛關係,他們這個年紀,正是情竇初開的時候,兩人開始不滿足於書信交往,逐漸開始在河邊約會。

但是,兩人的行徑很快被蘇曼殊的叔父發現,他把二人之間私通的信件公之於眾,在民風保守的日本村莊,他們的這種行為被貼上了“淫穢”的標籤。

這件事讓菊子的父母當眾丟了醜,菊子不堪其辱,跑到他們幽會的小河邊,跳河自盡了。

蘇曼殊知道菊子自盡,萬念俱灰,又產生了出家的念頭。於是他離開了日本,離開了母親,回到廣州的白雲山浦澗寺,出了家。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白雲山浦澗寺

在他的內心看來,這個時候,可能只有佛祖才能拯救他的靈魂吧。

誰知,這次他也沒有為“菊子”守候多長時間,在佛門清修期間的蘇曼殊也不老實,四處尋花問柳,與風塵女子對酒當歌,當了一把名副其實的“花和尚”。

蘇曼殊這般明目張膽地破壞戒律,自然又被寺院掃地出門了。

按理說,像蘇曼殊這種貪吃好色之徒,不可能受得了佛門清規戒律的限制,而且事不過三,他怎麼都不可能再出家了吧。

誰知這位“奇人”沒過多久還真的又回去當和尚了。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蘇曼殊畫像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妄圖竊取革命果實,想自己稱帝。蘇曼殊愛國心切,強烈表達自己的不滿,本以為自己可以一呼百應,誰知他竟發現不少自稱革命人士的人,背地裡竟在利用革命謀取私利。

內心單純的他再一次受到了巨大打擊,再一次萬念俱灰,又跑去雷峰寺遁入空門了。

結果沒幾天,這個“怪和尚”又還俗了,佛門對於蘇曼殊來說,似乎是一個可以隨時來隨時走的“菜市場”。

我們認為,蘇曼殊只要覺得生活不順或者是想不開,就得去“出家”尋找解脫之道,過過苦日子。

其實“出家”的每一天,對他來說都是“煎熬”,這種日子他都過來了,還有什麼想不通的,所以“還俗”也是必然的。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雷峰寺

蘇曼殊一輩子與佛結緣,可也始終沒有斷了凡根,前後三次出家都沒有成功。不過他本人關注社會,學貫中西,後世對他的評價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作家、詩人、翻譯家”,是極具傳奇性的人物。

他曾激情澎湃的投身革命,與孫中山、陳獨秀、柳亞子等中國近代名人結為莫逆之交,因為他真情直性,又愛處處留情,人稱“一代情僧”。

1903年9月,蘇曼殊從日本學成歸國,來到上海,進入章士釗主辦的《國民日報》,擔任編輯和翻譯。

這是蘇曼殊文筆縱橫的時代,20歲的他文思泉湧,妙筆生花。僅用十幾天就寫出一系列針砭時弊的政論文,在上海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蘇曼殊

緊著著,他又開始翻譯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在《國民日報》上連載,這是雨果小說在中國的第一部譯本。

蘇曼殊對翻譯英文著作很有心得,《拜倫詩集》被蘇曼殊用中文的五言詩體譯出,不僅體現了原詩的意境,更帶有中國格律的特色,就連青年魯迅讀到這本書時都讚不絕口,自稱“心神俱佳”。

蘇曼殊“半僧半俗”,對佛教文化情有獨鍾。在曼谷的龍華寺,他發現中國沒有一部梵文的專著,於是他苦學梵文,24歲便編撰了中國第一部《梵文典》,共8卷。

他由梵文譯出的《梵書摩多體文》等多段佛經、碑帖傳回中國,因他能深刻理解梵文原意,中譯本的神韻遠超英譯本許多。蘇曼殊也因此成為當時中國最負盛名的梵文專家。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蘇曼殊

在向中國傳播外來文化的同時,蘇曼殊也做著把中國文化介紹給世界的工作。

在杭州靈隱寺和衡山雨華庵、在長沙永福寺和南京雞鳴寺、在印度芒碣山寺和斯里蘭卡普提寺,都曾有過他經常孤影青燈,奮筆疾書的模樣。

他從《離騷》、《詩經》和《古詩十九首》中選取精彩部分譯為英文,將《木蘭辭》、《長恨歌》、《紅樓夢》、《西廂記》中的詩作進行整體英譯,編為《文學因緣》。

而李白、杜甫、李賀、陶淵明等中國著名詩人的佳作,更被他以中英文對照的形式,結整合《漢英三昧集》。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蘇曼殊畫像

“一代情僧”蘇曼殊一生逃不過一個“情”字,雖然他是和尚,也不妨礙他同時擁有幾個“紅顏知己”。

有資料記載,花雪南和佩珊這兩位色藝雙絕的女子,都和蘇曼殊有過情史,而且她們也帶給蘇曼殊不少創作靈感,造就了不少佳作名篇。

蘇曼殊還有一個特殊的嗜好,就是吃,他稱得上是民國頭號“吃貨”,他不挑食,什麼都吃,一吃就多,於是他的朋友給他起了個外號“老饕”。

有一次,蘇曼殊正跟幾個朋友洗澡,他洗得慢,其他人都出去了,大家突然來了興致,就想逗逗這個“老饕”。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蘇曼殊畫像

蘇曼殊正洗得起勁,忽聽得外頭朋友高喊要去吃下館子吃牛肉,他頓時口水翻湧,水龍頭一關,身子都沒擦就從浴室衝了出來,邊跑邊喊:“等我一下,我也去!”朋友看見他這個狼狽相,都樂得前仰後合。

蘇曼殊太愛吃了,經常暴飲暴食,這導致他患上了嚴重的腸胃病,住進了醫院。大夫護士百般叮囑,不然早晚送了自己的小命。

不過一輩子逍遙快活慣了的蘇曼殊,面對“食”字從來是沒有任何抵抗力的,還真是活活把自己給“吃死了”。

1918年,蘇曼殊因急性腸炎,腹瀉多日,不治身亡。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蘇曼殊塑像

遵從他的遺囑“僧衣葬我”,他身穿僧袍,面容安詳,長眠於杭州西湖的孤山之下。

天才的蘇曼殊一生只有短短的35年,他身後留下的詩歌、小說、散文、翻譯作品和繪畫等,被他國內外的友人蒐集整理,出版成至少92個版本,有些還被重印了5到6次,發行數量過萬。

以至於在他去世後最初20年裡,中國文化界竟興起一陣“曼殊熱”。

蘇曼殊是一位很有爭議的人物,他特殊的身世和成長環境,讓他的性格看上去有些偏執和扭曲,可另一方面也讓他學貫中西,眼界高遠;他既是“和尚”,又是風化場所的常客;他既能在國難當頭時“捨命高呼”,可碰上點問題就“心如死灰”,他的行為模式著實令人費解。

蘇曼殊:民國“一代奇僧”,數次出家還俗,多段情史,35歲離世

蘇曼殊雕塑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愛”的蘇曼殊用他短短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瀟灑走一回”。

他的行為癲狂、思維奇特、怪癖多多,不過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心永遠乾淨得像個孩子。

TAG: 蘇曼殊菊子出家日本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