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愛情神話》 |大抵心安即是家

文/劉妍

隨著電影《愛情神話》的熱映,上海這個集濃郁小資情調與市井煙火氣息於一體的幻魔、開放、包容的大都市,再次進入包括我在內的許許多多人的思索之中。

評《愛情神話》 |大抵心安即是家

有關影片,愛與不愛,觀眾褒貶呈現出兩極分化。

社會文明程度的衡量標準之一,是每一個人的審美趣味和偏好需要且值得被尊重。客觀而言,這部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是上海大都市的“眾生相”,中產階級的一個側面,是一張較為靚麗的城市名片。

在城市的現代性中如何安頓“家”?

大抵心安即是家。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主潮是儒家經典文化。家國情懷,身家觀念是國人身上流淌的基因和血脈。

“家”

的追求和理解,體現在每一箇中國人的身上,也體現在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人的身上。

影片以上海中年男人老白(體胖發福)追求異性李小姐為主線。老白具有尊重女性、謙遜、懂藝術、有情調、會烹飪等優點。

而獨立自強,差三分去同濟大學,差那麼一點點去外國名校的李小姐透過老白,與其前妻蓓蓓、學生(畫友)格洛瑞亞兩位女性成為好友。

老白的好友老烏,看上去、聽上去滿嘴跑火車,愛編制浪漫愛情故事“不靠譜”的單身男性。

三女兩男,兩頓家庭晚餐,滬言互語,唇槍舌劍,爭辯的不是輸贏,而是思想交鋒,心靈慰藉。

老白的母親、兒子、兒子女友,甚至是街頭巷尾的補鞋匠,各色人等,構成了“海風”夾雜著濃郁上海市井味的獨特日常生活和生活圖景。

評《愛情神話》 |大抵心安即是家

現代化程度較高的上海,經過百年現代化整體結構的解構、重構,轉身、騰挪,傳統宗法社會中的個人依附,想獨立而急於跳脫,卻仍是社會大網中千絲萬縷的芸芸眾生。

紮根於傳統文化中,盤根且錯節的“血緣關係”中的個人,具有了現代性“人”的意義,幾千年身上的“土層”正在悄然剝落。

影片中的三位女性,各有各精彩,各有各無奈,各有各追求和活法。她們的共性是有能力擺脫對異性、宗教、種族、民族的依賴,而成為自由與尊嚴的獨立自主的個體。

影片中大量配角以及路人甲、路人乙的存在,仍在顯示著傳統的依附網路,儘量地對個體自主有束縛和抑制的多面性。

經濟上獨立,財務上自由的無負擔、無顧慮的上海中產階級,仍有需要被呵護、被保護,四處尋找“家”及家人的安全感覺。失去形式上的“家”,即便是中產階級也會有焦慮、善妒和彷徨感。

肉體之軀高度自由,自主性反而成為個體不能承受之重。

評《愛情神話》 |大抵心安即是家

上海

是中國電影文化孕育的沃土。

中國百年早期電影作品中,對上海城市文化、市景、社會現實都有過無數經典的影像呈現。該影片延續百年中國電影對上海的影像書寫傳統。

上海的地緣文化優勢是地域空間身份認同的根基,從文化地緣學視角來審視上海電影《愛情神話》,必要且必需。它能夠為上海電影的追根溯源提供一個漸進的、全面的、系統的指引。

因而,以文化地緣的視野塑造和審視上海電影,不僅是彌合隔閡的必要,更是保持民族特性,增強文化自信,抵抗他者文化意識形態侵蝕的重要保障。

借鑑城市社會學家列斐伏爾提出空間的“三重性辯證法”理論,即自然性空間、社會性空間和精神性空間,該影片在電影美學上則表徵為空間生產出的在地景觀、人物性格與上海精神。

影片中所呈現的上海電影的審美特徵既是其長期形成的異質美學品質,更是其未來型別化發展的模式依據。

評《愛情神話》 |大抵心安即是家

1.在地景觀

上海獨特

地理環境

中孕育出別具一格的電影風格。

《愛情神話》中的洋房、水果店、飲料店、咖啡店、畫廊等外灘的街景巷景,不僅構成其表層上海的造型標識,亦傳遞出豐富的都市意蘊符號。

該影片的敘事空間精準地定格在都市大文化中,目標人群鎖定在中產階級及相關的生活場景。一股接著一股新潮的海風,早早吹拂著這裡生活的人們的心靈和思想。

其次是

文化景觀

大海的磅礴,水資源豐富的自然條件孕育出上海與北方雄渾壯闊、大漠孤煙完全不同的人文景觀。

上海人的民風民俗中,有水柔和的常態一面“嗲”味兒;也有雄渾的不尋常一面,見過世面,有眼力、有膽識、有豪情的上海人。

無論是老烏還是補鞋匠,均不同程度地與國際接軌。再忙再累,街角的補鞋匠,下午也要騰出時間喝咖啡。

這一細節的刻畫描寫,讓觀眾心生敬畏,這是對勞動者最大的尊重,“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的最大限度詮釋。

影片的敘事情節甚至有些誇張,但這些觀眾都接受,都入心入腦,都記住且回味無窮。

影片也實現了主創團隊的創作意圖。影片中所不斷出現的各式型別化的都市文化符號,已成為上海城市文化的新意象。

評《愛情神話》 |大抵心安即是家

2.人物性格

潮溼多雨的氣候,給上海帶去豐富物種資源的同時,也帶去多變無常的天氣。複雜多變的地理環境,客觀上形塑了上海人獨特的性格特徵。

一方面勤勞、勇敢,敢於冒險,勇於開拓;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求助於神靈,篤信鬼神,求助於超自然力量的保護。

“靈的很”“十三點”等方言、口語、俚語地無痕自如轉換,是塑造人物性格形象的有效工具材料。

該影片中女主人公李小姐是單親媽媽,與母親、女兒蝸居。居住條件簡陋,但仍不忘自強不息拼搏奮鬥。

此處寄託了這裡生活的飲食男女的希望和無奈。既要與命運抗爭,不放棄不妥協,也要適時的自我寬慰和心理暗示。

與山野鄉村不同,上海的城市普遍呈現出開放性、包容性特質,頻繁的商貿往來破除了封閉自守的傳統桎梏,人口的流動,文化的交匯,培養出包容、開放、通達的創新自主意識。

“犯了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的前妻蓓蓓,孤身一人卻不寂寞,定期到舞廳跳探戈,開心快樂。

學生(畫友)格洛瑞亞想透過購買老白的繪畫作品完成自我救贖。她在歌廳包廂裡獨唱一幕,真實憐愛,繁囂熱鬧的大背景凸顯靈魂的異常孤獨。格洛瑞亞瞬間的變臉,過度的掩飾,反襯出人性的偽善與善變。

圍繞老白的三位女性成為好友,註定這些都不是愛情。他們的交往是大都市人皆需要打發無聊時光的玩伴。

評《愛情神話》 |大抵心安即是家

三女兩男實際上不存在的“糾纏”矛盾,其矛盾敘事推動了劇情發展、人物性格的刻畫。敘事主線、副線,多線並進,由昏暗不明朗逐漸清晰。

片尾李小姐約老白喝咖啡,當觀眾都認為倆人有戲時,是影片的happy ending時,倆人故事早已完結。喝咖啡就是單純的喝咖啡,沒戲。

這就是大都市裡的可有可無的現實愛情。沒有一絲一毫的神話而言。

3.上海精神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對外自由貿易便利,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互動碰撞融合,使得上海在被動接受各種文化的同時,不斷確認與變革自身,由此形成經世務用、相容幷蓄、寧靜致遠的上海精神。

何為上海精神?

首先是

經世務用

精神,即上海精神的“實用性”,體現了本我精神;其次是

相容幷蓄

精神,這是對上海精神的“想象性”,體現自我精神;再次是

寧靜致遠

特徵,這是上海精神的“象徵性”,體現超我精神。

透過重新梳理上海百年電影的歷史嬗變、現實邏輯和審美特徵,我們可以自信地下結論,上海電影曾經為中國電影做出過重要貢獻。

其所承載的上海人文歷史景觀是中國影像歷史的重要組成,表現的上海精神更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體現。

評《愛情神話》 |大抵心安即是家

《愛情神話》熱映,有學者提出“上海電影”概念的提出和構建。

這不僅是對上海文化與精神的弘揚,更是民族特性與文化自信的表達,同時也勾勒出了中國地緣電影的宏偉藍圖,描繪出中國電影學派更為清晰的路徑。

影像敘事是歷史人文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或缺。與人類生生相息,常見於大眾領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行動,目的在於開發傳統文化資源,把歷史傳統作為“活態保護”物件,納入日常生活,納入當下審美。

美國學者泰勒·考恩在《創造性破壞——全球化與文化多樣化》一書中,將世界各地傳統文化涵蓋其中。

即在現代化過程中和在當下的數字化傳播的方式中變異:與不同文化融合,與本土文化結合,獲得風靡效應的案例。

大眾(流行)文化在普通人,特別是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大眾流行文化貼近大眾,卻不斷遭受學術界的批判,否定的意見多於肯定意見。針對性問題主要是商品化、粗俗性以及依賴的傳媒的虛假性等。

美國實用主義美學反對這些責難,並掀起“生活美學”熱浪,其代表作如杜威的《藝術即經驗》,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美學》《生活即審美》《身體美學與身體意識》等。

評《愛情神話》 |大抵心安即是家

結合相關美學理論,影片《愛情神話》總體上呈現審美的“兩相適宜”和文化多樣性選擇的合理性兩大新特徵。

1. 審美的“兩相適宜”

影片《愛情神話》獲得不同年齡層受眾的喜好,大致在20歲至60歲區間。他們各取所需時,人人各美其美,關鍵在於審美的“兩相適宜”特徵。

換言之,滿足人的審美條件時,真正的審美才發生。

而審美條件包括三個方面:人出於審美目的和慾望;選擇符合人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趣味的;進入審美過程。

不同文化中的人和而不同。當人與人處於同一文化圈層,則兩相適宜。

兒子與女友,老白追求李小姐,老白與前妻蓓蓓,老白與格洛瑞亞,老烏既幻或不虛的異國單戀,情感型別所呈現出“兩相適宜”的豐富性和多層性。

只有在審美關係中,人才是審美主體,而不是可以成為所有人審美物件的客體。

評《愛情神話》 |大抵心安即是家

2. 文化多樣性選擇的合理性

影片除了審美功能外,還有多種實用功能,而且這兩方面的功能經常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功能和價值。

多元的文化型別的使用各不相同,也有相似之處,如家庭、儀式(老烏墓園告別)等。

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性始終貫穿影片,又恰到好處地出現在敘事“節點”上。

情節似是而非,中西合璧,邏輯之內又超乎想象。這使影片的觀影效果超過預期,符合當代大都市人精神生活的不同需求。

各色人等所代表的上海不同階層市民的文化多樣性表現精準、到位。其生存空間、創造空間和欣賞空間的書寫,表現得活色生香、淋漓盡致。

兩頓晚餐的臺詞特意使用吳儂軟語,無論是生活還是愛情都顯得特別有質感,為廣大觀眾呈現精緻、幽默的視聽語言和享受。

影片始終沒有性和暴力的描寫,但始終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將上海城市風情風物,以及上海人的精明、可愛形象地刻畫展現。

評《愛情神話》 |大抵心安即是家

現代化程序的大都市上海,人與人之間,如何愛,怎麼愛,誰來愛,愛或不愛等系列問題,影片並沒有給出統一答案。見仁見智,其實並沒有標準的答案,或許沒有答案。

追尋愛情的路上,無論是神話還是傳說,均為現代社會轉型紛繁複雜的現象。

現代都市人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作者簡介】

劉妍,青年作家、評論家。中國新文藝群體評論委員會首批特聘委員,入選首屆全國文藝評論領軍人才研修班。中國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結集出版已發表的散文集《花城印記》《花城味道》系列等。劇本《如影隨形》入選第二屆廣東省優秀電影劇本獎,《鍾南山逆行的72小時》入選2020年年度文選等。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TAG: 上海審美文化影片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