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歷經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窮千里目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尋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歷經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窮千里目”,“vid”:“m3312yn3t8z”,“img”:“http://puui。qpic。cn/vpic/0/m3312yn3t8z。png/0”,“desc”:“尋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歷經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窮千里目”})

踏過一路落葉,來到松江方塔園,園中的北宋古塔高42。5米,歷經千年風雨雷電傲然挺立。從方塔園的東門而入,不經意地一抬頭,發現宏偉的歇山頂大門竟是用最普通的工字鋼、角鐵、鋼管做成的,用現代建築力學設計讓最普通的柱子牢牢支撐起龐大的屋頂,既如此現代又這般傳統,簡樸寫意,似與不遠處的方塔默默呼應。曾經,我國著名城市規劃與建築學家、也是方塔園設計者的馮紀忠先生這樣說過:“與古為新的古不是完全的宋,但精神是宋,我要讓這種精神在全園流動。”

尋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歷經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窮千里目

松江方塔園新民晚報記者李銘珅攝(下同)

【從宋起八次大修】

建築是石頭的時空,它們默默地展現歷史。方塔這一建築物,是磚木的時空,因為唐與宋的文化共同成就了方塔的高貴和秀美:塔的平面呈正方形,共9層,底層每邊寬6米。塔簷的二層到九層每一個簷角的連線都呈拋物線的弧度,名叫“卷剎”。塔身瘦長,塔簷寬大,形體猶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為了秀美,塔體外除去繁冗,把樓梯都設計在塔身中,舊時,可層層登高。世世代代,有多少人在這裡為了窮千里目,而更上一層樓?

經歷風雨,方塔曾被多番修葺。萬曆年間,方塔塔頂寶瓶為募款而修,高僧大振斷臂以示虔誠。清順治十七年、乾隆三十五年和道光年間都有修葺。尤其至道光年間,開展更換塔剎等大修。

辛亥革命後,塔的磚身出現裂縫,下層圍廊全部毀壞,塔內各層木結構亦大多損壞,樓板扶梯僅剩一層。1973年經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批准,方塔進行建塔以來的第八次大修。

尋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歷經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窮千里目

方塔

據介紹,1975年,方塔開工修繕,底層扶梯改為外扶梯結構,木結構按宋代做法,根據陳從周教授意見,參照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建築的尋杖式欄杆式樣製作。塔簷四角下的風鈴(驚鳥)原物缺失,由上海博物館提供的唐代風鈴為實樣,在修塔工地澆鑄。塔剎已損的生鐵鑄件,委託松江縣城北公社農機廠按原樣鑄造,修復每層塔簷上的角脊獸時,因沒有實物依據,只能參照古代螭虎脊獸塑形並翻模燒製。塔簷的出簷比原尺寸有所加深。修繕所用木材分別為江西景德鎮樟木、安徽黟縣的青剛木及建杉100多立方米。蘇州吳縣陸墓磚窯廠定製了磚瓦。在大修中更換腐蝕的塔心木,用老式巴杆安裝了重6噸的塔剎,補換相輪。恢復各層扶梯、樓板、平座、欄杆等,重建了圍廊。大修歷時4年,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認為松江方塔是全國古建築修繕中的成功範例。

尋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歷經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窮千里目

塔簷

【彷彿入歷史隧道】

方塔園中的建築,不僅僅有方塔,此處本來是唐宋時松江府中心,縣府、城隍廟與興聖教寺所在地,唐代市河穿越而過。1978年起,馮紀忠接手了方塔園的設計。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對馮紀忠先生頗有了解的範文兵認為,“他沒有把傳統的再造僅僅理解為形式上的紀念,他把建築的現代性詮釋成一種可以與古人對話並與現代的普通人生命相融合的綿長。園中所有植物不做人工造型,全園沒有出現水泥地。”

從方塔園的東門進入,便進入了馮紀忠設計的塹道,靜諡幽深,彷彿進入了歷史的隧道。據在方塔園內工作了20年的高梅介紹,這條80米長的塹道是馮紀忠帶著人用石塊一塊塊壘起來的,大石塊間的縫隙都經過了精心計算,保證其中不長出荒草。

尋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歷經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窮千里目

走入塹道,彷彿進入歷史的隧道

馮紀中推崇的詩人柳宗元在《永州八記》中提出風景是“曠奧之理”:“曠如也,奧如也,如斯而已。”塹道正是馮紀忠對柳宗元“奧景”的實現。對於剛剛踏入方塔園的遊客,景緻不能讓其一覽無餘。進入塹道,兩壁彎折,遠處似乎有隱隱約約的出口,一眼又望不見盡頭。一旦走到塹道盡頭,豁然開朗,正前方是雄偉的上海媽祖廟,而左前方是開闊的方塔廣場。這種心理變化是風景感受的巧妙對比安排。整個塹道風光正合了馮紀忠喜歡的王安石一首詩:“山山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盡處,青山捧出梵王宮。”

尋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歷經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窮千里目

高聳的方塔

高梅介紹,設計師故意把塹道挖深,挖出的泥堆在了兩旁,這樣塹道高聳的壁牆與樹木正好擋住園外的現代建築。而漸漸變低的水平面正好設在塹道口,人們看到方塔時更覺峻拔。

1978年,馮紀忠在《方塔園規劃》一文中作過解釋,塔院廣場標高為3。5米,這是當地洪水水位的高度,也是馮紀忠為了要突出方塔的高聳,所能夠下挖的最低限度。這類標高多是方塔園未建之前,松江古興聖教寺和三公街的歷史標高。馮紀忠以類似考古學家的敏感,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歷史遺蹟的歷史定位,“放大”著這些歷史遺存在空間範圍上的影響力。

【建築設計顯個性】

在設計方塔園時,馮紀忠做了嚴格的建築考古工作,由此發現了一條唐代的市河,“市河進行了嚴格保護,河邊的所有原始樹木都予以儲存。”高梅說。

今天的我們還可以在方塔園泛舟暢遊唐代市河,想象市河穿過集市、廟宇與坊街的場景。河上,安靜地臥著一座南宋古石橋——望仙橋。遊客依然可以輕輕走過,如同800年前一般。

尋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歷經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窮千里目

望仙橋

古建築的美在於滄桑,所以能不修補,便不做修補。河邊原有的一大片竹林,只建了一個賞竹亭。“鋼結構,鋼木結構,竹結構和石結構,延展了元宋明清木結構體系,機智表達了技術所特有的歷史動感。”範文兵分析。

方塔園的臨水一隅,還有一個幾乎不費任何費用建起的茅草亭“何陋軒”,輕巧又雄偉,成為中國現代建築里程碑作品。“松江至嘉興一帶的農居多為廡殿頂,因此屋脊常作大幅度的弧線形狀,何陋軒加入了歇山頂的元素,延續了當地文脈。”高梅特別提醒,“亭中承重的毛竹刷成了白色,互動的節點卻刷成黑色隱去,這樣整個結構就象飄動在空中。”

馮紀忠還特別用舊紅磚在亭邊設計了數道弧牆。從早至晚,光影在東西弧牆上慢慢移動,水邊的茶客在時間流逝中感受著這一變化。其中,飽含著建築設計者的心思:“所有弧牆有各自的圓心,如同每個人以個性為中心,和而不同,宋的精神彰顯個性。”

範文兵告訴記者,“公園”其實是一個源自西方的概念,與強調私密性的中國傳統私家園林不同,私家園林只有在重要的特殊的日子才會對公眾開放,“而方塔園不僅是一個新文人園林,因為其的開放性,也成為一個能與民同樂的公共空間。”

尋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歷經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窮千里目

何陋軒

相關閱讀:

《修方塔時為何故意朝東南斜》

“方塔是我國佛塔修繕中完整保留宋代斗拱最多的古塔之一。方塔木構件尚存古代斗拱177朵,其中以宋代斗拱最多,佔63%。”方塔園主任胡秀紅站在清晨的塔影中告訴記者,塔內的宋代原物得到了有效的拯救和修復。塔中儲存一部分宋代的羅漢枋、撩簷枋等,在多雨潮溼的江南古塔中實屬罕見。

尋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歷經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窮千里目

松江方塔園

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在《江蘇之塔》一書中說:“松江方塔是自唐代到北宋,同類塔中嬗嫡的代表。”意思是說這座北宋時期建成的塔沿用了唐代的形制,造形、用料、技術和施工都是典型的唐代樓閣式磚木結構塔。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結構為主要的結構形式,平面結構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造型優美,並特別注重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協調。作為一座標準的古建築,方塔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其斗拱。斗拱置於簷下柱枋之上,以層層稱為拱或昂的短木向外挑出以支承屋簷或梁頭,各層短木之間起支墊作用的小木塊稱為鬥或升,總體即為斗拱。

尋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歷經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窮千里目

宋式斗拱

“若繞塔身一圈,仔細觀察可發現方塔的塔基向東南傾斜。”胡秀紅提醒。為何建斜塔?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講了個故事:從前有一位造塔行家,造了一座斜塔,人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們這代人是看不見了,我造的這座塔200年後便成為一座筆直的塔。”松江瀕臨東海,常吹東南風,年代久遠後,塔就會向西北方向扶正。近千年來,方塔被東南風扶正後,又向西北偏移53釐米。修方塔時工匠們用每層腰簷平座作一定借轉的方法,使東南上部出簷尺寸大於西北部,形成一種視覺差,使原本傾斜的塔身看不出斜度來。

尋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歷經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窮千里目

仔細觀察,其實可以發現方塔是斜的

方塔園佔地182畝,方塔之外還有眾多文物相伴,如宋代望仙橋、明蘭瑞堂(又名楠木廳)、清代陳化成祠堂、清天后宮大殿、清代天妃宮……方塔地基下的一地穴,內有石匣、銀匣、宋代錢幣、銅佛及象徵佛牙的動物骨骼化石等。這些文物與今天的園林景觀共同呼吸,連線古今,剛柔相濟。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TAG: 方塔方塔園馮紀忠松江斗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