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高積木是外國的,榫卯積木只能是中國的

樂高積木是外國的,榫卯積木只能是中國的

中國人多少都懂什麼是榫卯結構,那是中國傳統木作的接合方式。凸出的部分是榫,凹進去的部分是卯。榫卯相扣,契合為一。

如果有一款榫卯積木,會有市場嗎?有!杭州晚峰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文輝打造的榫卯積木,最近火到了海外。根據某跨境電商平臺的資料,今年1月到5月,榫卯積木的訂單數比去年增長500%。有個生活在亞特蘭大的美籍華人,向劉文輝購買了榫卯積木,“他說特別害怕3個孩子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他想用榫卯積木去影響孩子。”劉文輝說,也有外國人覺得新奇,想買來玩玩。有顧客說,榫卯積木是“中國的樂高”。劉文輝不太喜歡這種叫法:“相信這種借力外國品牌的標籤,以後會逐漸淡化。”

劉文輝學美術出身。大學畢業後,畫過商業壁畫,做過平面設計,還去越南待了7年,管理工程專案,“每天都是揚塵、機器、工人,一年回次家”。但他始終想成為一個手藝人。2012年夏天,劉文輝回到蘇州老家創業。他開過書店,只賣繪畫、書法、美食、園藝、茶道、琴藝六類書籍;他辦過美術類的興趣班,1個人教50個孩子;他喜歡木頭,嘗試做了木頭的茶盤、書箱和檯燈;但他始終覺得“沒辦法實現大夢想”。

2012年底,劉文輝在上海第一次接觸到榫卯結構的古建築模型,那是一座宮殿,搭建好的,嚴絲合縫,幾乎無法再次拆卸組裝,擺在透明的玻璃罩裡,供人參觀欣賞。他暗自驚歎:“發現寶藏了。”在他看來,榫卯裡藏著中國智慧,有和諧、互助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這種藝術形式可觸控、可體驗。

樂高積木是外國的,榫卯積木只能是中國的

劉文輝和他的榫卯積木。受訪者 供圖

劉文輝想把榫卯做成商品。沒想到,他和周圍朋友一交流,鮮有支持者,“自己玩玩就好了,做成那樣很難的。”合夥人也找不到,按照常規思維,市場裡沒出現過的產品,投資有風險。“傳統手工藝都面臨類似痛點。”劉文輝說,榫卯結構是老木匠的看家本領,但現代人的生活裡,榫卯幾乎消失了,建築是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願意吃苦學木工的人也少。不過,兼具實用性和美學價值,榫卯被專家學者奉為藝術殿堂的瑰寶,是學術界的寵兒。

劉文輝把榫卯的門檻降低,做出榫卯結構的積木,讓傳統技藝商品化的想法得到了很多老手藝人的支援,“他們說我做的事了不起,他們感慨會蓋木結構房子的工匠越來越少,如果用這樣的方式把榫卯技藝保留下來,未嘗不可。”這些老手藝人願意把自己收藏的圖紙、工具拿出來,免費讓劉文輝利用。

古建築紛繁複雜,榫卯結構各式各樣,起步階段,劉文輝選擇了斗拱作為積木原型。2013年,劉文輝嘗試製作了30套斗拱積木,到古建築愛好者的群裡發廣告,一套賣600多元,兩個月賣完了。買家驚歎:“真有人做出這樣的積木。”劉文輝覺得,這是積極的訊號,“方向是對的”。

由榫卯結構搭建的斗拱積木。受訪者 供圖

2013年下半年,劉文輝在電商平臺開店;2015年,創立公司,把事業從蘇州搬到杭州;2016年,他考上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他騎著腳踏車,在學校周邊找到一個100多平方米的廠房,生產榫卯積木。兩臺機器,1個工人,半自動化的生產方式——機器把木頭切開,人工再用鑿子雕刻,年產量1000套。“隨便一個零件都能看到刻刀的痕跡。”但因為精細度不高,零件之間常常卡不上。

當榫卯積木離開古建築愛好者的圈子,面向大眾時,不少消費者直呼“看不懂”:一套積木憑什麼要賣好幾百元?一個月能賣出10套,已經是不錯的成績,更常見的情況是,一個月一套都賣不掉。買機器、購置原料、外出考察、打樣、測試,一系列的研發流程燒錢很快,他的積蓄很快花完了。

榫卯積木破圈需要時間。到2018年,劉文輝的工廠規模擴大到500多平方米,月銷量上升到幾百套。2019年,劉文輝迎來黃金時間。“國潮”逐漸興起,有媒體主動聯絡劉文輝拍攝了小紀錄片。有段時間,杭州地鐵、公交車的移動螢幕上,都是劉文輝的採訪,連續播放1個月。市場就此開啟,線下經銷商紛紛找來,榫卯積木出現在書店、博物館和文化空間的文創產品區;2019年12月,線上店鋪月銷量達到60萬套。

如今,榫卯積木已經做到了第九代,得到了故宮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等博物館的青睞。同時,劉文輝的競爭對手,也已經有七八家了。對他來說,這是個好訊息,說明榫卯積木有市場。他想把零件型號和樣式做得更標準,給人們更多創造和發揮的空間。榫卯結構的木房子也許會越來越少,但由於榫卯積木的存在,榫卯手藝的傳承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傳統榫卯走進工廠,成為文化產品,這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為響應中央號召,工業和資訊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為促進行業發展,牽頭成立了【國家工藝美術平臺】敬請微信搜尋關注,獲取更多行業資訊……

TAG: 榫卯劉文輝積木古建築斗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