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西圈墓地入選安徽省首批“十大考古新發現”

為進一步宣傳安徽考古新發現及其重要意義,省文物局自2019年起開展兩年一次的“安徽重要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日前,經網上投票、專家評審等環節,“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壽縣西圈墓地在參評的21個考古專案中脫穎而出,成為安徽省第一批“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西圈墓地歷經2017年至2019年3個年度的發掘,累計發掘面積約1400平方米,清理墓葬53座、灰坑28個、房址1座,出土陶器、原始瓷器、印紋硬陶器、銅器、漆木器和玉器等約500餘件(套)。西圈墓地的新發現為研究壽春地區州來、下蔡和楚壽郢的時空關係、城邑地望提供了新的線索。新發現的南北向墓葬,出土“蔡侯產”三聯戟和原始瓷,為研究吳、蔡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特別是東西向楚系墓葬的發現,填補了壽春城戰國中期遺存的空白,為探索壽縣地區戰國早中期的政治格局變遷、文化面貌更迭、地權與功能轉換等拓展了認識。

據悉,此次入選“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發現”(排名按照遺址年代順序)的東至華龍洞遺址、蕭縣金寨遺址、桐城魏莊遺址、肥西三官廟遺址、阜南迎水寺遺址、壽縣西圈墓地、繁昌窯遺址、長豐埠裡墓群、鳳陽明中都外金水橋遺址、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兼顧了不同時代、型別和區域,代表了近兩年安徽省考古發掘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

近年來,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壽縣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前置建設工程中文物部門的審批程式,對所有建設工程都提前進行文物勘探,有效破解了工程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突出矛盾。壽縣文物局負責人介紹說,下一步,將以入選“安徽十大考古新發現”為契機,不斷加強壽縣歷史文化特別是楚文化的深入研究,推進全縣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取得新成效。

壽縣西圈墓地入選安徽省首批“十大考古新發現”

時隔14年之後,去年9月安徽省再次對壽春城遺址西圈墓地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並發現了壽春城遺址西部邊緣存在蔡國重要墓葬分佈區的重要證據,目前相關工作仍在進行中。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近日從省考古所瞭解到,此次發現的蔡國貴族墓葬中出土了銘文戈等大量文物,不僅為我們描繪了2000多年前蔡國的社會經濟面貌,也見證了春秋戰國時期吳、楚、蔡之間複雜的“國際關係”。

壽縣西圈墓地入選安徽省首批“十大考古新發現”

時隔14年

安徽省重啟壽春城主動性考古發掘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考古所聯合壽縣文物局於2017年9月開始對壽春城遺址西圈墓地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省考古所壽春城遺址考古隊隊長蔡波濤介紹,這次發掘也是2001~2003年以來,我省首次對壽春城遺址開展以學術研究為目的的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

據瞭解,位於今天壽縣境內的壽春城遺址歷史上又曾叫“州來”、“下蔡”,由於依山傍水,水陸交通便利,地勢險要,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期,更在戰火紛飛中先後成為蔡國和楚國的都城。

“歷史上,蔡、楚兩國是世仇,春秋以來,蔡國更是一直在吳、楚的夾縫中生存。公元前493年,蔡國被迫從今河南新蔡一帶遷至‘州來’,並改名為‘下蔡’。”蔡波濤介紹,考古學界一直認為壽春城遺址西圈墓地是下蔡的重要墓葬區,但一直缺乏紮實的證據。這次考古發掘,考古隊希望能進一步瞭解西圈墓地的性質,並從楚蔡文化關係的角度深化研究楚都壽春城遺址相關問題,也為壽春城遺址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提供堅實的考古材料支撐。

壽縣西圈墓地入選安徽省首批“十大考古新發現”

重要發現

“蔡侯產之用戈”依然鋒利

此次對壽春城遺址西圈墓地的發掘面積共700平方米,發掘墓葬45座。

在編號為M25的一座墓葬中,考古專家們取得了令人驚喜的重要發現。

“西圈墓地被認為是下蔡的重要墓葬區,一直以來都是以零星墓葬所出少量青銅車馬器進行斷代和文化屬性判定的。”蔡波濤介紹,在M25墓葬內,考古隊發現了一把刻有銘文

“蔡侯產之用戈”的青銅戈

,令人驚喜不已。

經過2000多年的地下歲月,這把青銅戈今天看起來依然鋒利無比,錯金銘文字字清楚,閃耀著金色的光芒。“這幾個字的意思通俗地說,就是蔡侯產用的戈,為研究墓葬所處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證據。”結合西圈墓地的佈局,以及數十座墓葬及隨葬品組合的分析,專家們認為,西圈墓地應該就是2000多年前蔡國的重要墓葬區。

從出土位置來看,考古專家認為,銘文戈應該與另外一件矛、戈合併使用,實際是一件雙聯戟。壽縣也曾出土過吳王光鑑、鄂君啟金節等國寶級文物,見證了當年紛繁複雜的國際關係。考古專家認為,此次在西圈墓地的考古發現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下蔡時期的文化面貌,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年吳、楚、蔡三者之間複雜的關係。

身份揭示

墓主人或為蔡國中等貴族

隨葬“蔡侯產之用戈”,墓主人是否就是蔡侯產呢?考古專家發現,墓葬M25由於上部是一座戰國晚期灰坑,幸運地沒有被盜掘,墓葬結構和隨葬品均儲存相當完整。從墓葬形制和棺槨結構以及隨葬品判斷,考古隊認為這應該是一座蔡國中等貴族的墓葬。

“春秋戰國時期雖說是‘禮崩樂壞’,時有僭越,但不同階層的墓葬的結構和規格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差異的。”蔡波濤介紹,M25墓葬明顯還達不到王侯墓葬的等級。

有趣的是,在我省有著“蔡侯產”銘文的兵器可不止這一件。我省皖西博物館收藏了一件青銅戈,也有幾乎一模一樣的錯金銘文“蔡侯產之用戈”,字型還與壽縣蔡侯墓中出土的祭器銘文類似。另外,我省淮南蔡家崗也曾出土過“蔡侯產之用劍”。

為啥這麼多地方都能發現“蔡侯產”銘文的青銅兵器?考古專家推斷,或許當年蔡侯產將這些刻有自己名字的兵器賞賜給國內的貴族,又在貴族死後被作為珍貴物品隨葬。

壽縣西圈墓地入選安徽省首批“十大考古新發現”

厚葬之風

隨葬品反映蔡國國力衰弱

春秋戰國時期,厚葬之風盛行。在西圈墓地中,考古專家同樣發現了大量隨葬品。其中M25墓葬出土了陶器、原始瓷器、銅器、漆木器和玉器約240餘件,不少漆木器非常精美。

但這還不是全部,由於墓葬前期垮塌,導致大量漆木器儲存極差,無法提取。考古專家初步估計,未能提取的漆木器數量約有300件左右。在已經發現的同時期墓葬中,這個隨葬品數量也算豐厚的。

但在出土器物中,考古專家發現,銅器主要為車馬器和兵器,並沒有發現任何青銅禮器。以M25為例,出土的鼎、鬲、敦、簠等器物都是模仿同類青銅禮器的陶器。蔡波濤介紹,當年蔡國被迫遷都下蔡後,實際上已經日薄西山,國力衰弱。當年這位墓主人由於地位不高,可能沒有財力隨葬青銅禮器,於是就用陶器仿製了青銅禮器的形制隨葬,“這類隨葬品被稱為仿銅陶禮器,這一現象一直延續至漢代”。

(圖片由省考古所提供)

春節返鄉

拼車、順風車

TAG: 墓葬考古西圈壽春城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