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道生:《金陵光》,光焰依舊萬丈長|行知縱橫

毛道生:《金陵光》,光焰依舊萬丈長|行知縱橫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關注

毛道生:《金陵光》,光焰依舊萬丈長|行知縱橫

作者

成陶副會長 毛道生

成都七中副校長、成都七中實驗學校校長,中陶中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 四川省青年聯合會常委,四川師範大學、西華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成都市學科帶頭人,2018年度成都市社科系統先進個人。

這篇文章很短,在浩瀚的陶行知文集中似乎不太起眼,甚至可能不算是陶行知的經典文作。然而,文短意深,這兩篇文章合在一起讀,透過理解和學習陶行知先生關於如何正確面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和辦法,對於當下加強文化自信很有借鑑意義。

二十世紀初的“西學中輸”打開了國人的視野和眼界,但也引發國人對“西學”與“國粹”之間孰優孰劣的討論。陶行知指出:“腐儒鄙棄西學,固屬偏見”,而“新進蔑視國文,尤為忘本”,因此要“借人之長,以濟己之短”。這與魯迅先生倡導“拿來主義”的揚棄態度是一致的,也為陶行知後期形成既反對“沿襲陳法”的老八股教育,又反對“儀型他國”的洋八股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礎。

陶行知不是盲目推崇和迷信中華傳統文化,而是在“儲存”國粹的基礎上要“光明”國粹,即“能愛而後可言儲存;能保能存而後可言光明”。他認為,國界一日不消除,則國文一日必留存,未有有國而可棄其國文者也。因此“國文有缺點,吾當補綴之;國文有窒塞,吾當貫通之;國文衰暗,則當改良之,光明之。”陶行知沒有因為中華傳統文化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而犯“將洗澡水連同嬰兒一齊倒掉”的錯誤,立足解決問題而非追究責任,或者否定拋棄,這體現了真正的中國人的擔當和責任。

陶行知的真知灼見啟發我們,對“國粹”,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是要熱愛和擁戴,做到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其次是要儲存和光明,做到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陶行知沒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停留在“儲存國粹”上,還進一步提出對外要“將我之所長彰之外人”,對內要“盡其介紹之職”,所以他才在創辦《金陵光》英文學報的基礎上提出增加中文學報。他還親自擔任中文報主筆,在該刊上發表文章18篇,包括他的大學畢業論文《共和精義》等。涉獵很廣,不僅僅是教育,還有政治、社會、醫學等,做到了“爰增刊中文報,以磨鍊作國文之才,而喚起愛國文之心”。

談到這裡,必須談談《金陵光》刊名的由來。南京,古稱金陵,陶行知特意用“光”,是有深意和淵源的。他在《出版之宣言》特別解釋道:“‘青華易過,韶光不再。’此光字,《金陵光》用以勉勵同學及時努力,勿使徒傷老大也。‘利劍光耿耿,佩之我無邪心。’此光字,《金陵光》用以警醒同學,避不善如蛇蠍,勿以惡小而為之也。一勉一警,莫非欲吾同學就早切磋,蔚為國器。對於《金陵光》,便懷有盛世黎明嬉遊於光天化日之感。由感立志,由志生奮,由奮而捍國,而御辱,戮力同心,使中華放大光明於世界,則《金陵光》之責盡,始無愧於光之名矣。”由此可見,這是陶行知是以光的精神,以光的能量,光的追求,去“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為中國教育探獲生路”。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金陵光》因為陶行知,其光焰依舊萬丈長。

毛道生:《金陵光》,光焰依舊萬丈長|行知縱橫

國內刊號CN51-1677/G4

國際刊號 ISSN1672-8181

摘自 | 《時代教育·行知縱橫》(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學術指導)2021年1月刊/欄目:師陶筆記

編輯 | 張競之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700次推送

TAG: 陶行知自信國文金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