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論語(七)

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闡述而不創作,相信並喜愛古代文化,我私下裡把自己比作老彭。虛懷若谷指的是孔子這樣的聖者吧!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孔子提出了兩點建議:首先,要珍惜並樂於學習,這是學習態度問題。學問之道,關鍵在於是否願意虛心受教。其次,則對所學要有發自內心的喜愛,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信而好古”。一個人只有真心喜歡先人的智慧,才能領略到先賢之學的精妙。

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做到學而不厭不容易,尤其是當下的學習環境。誨人不倦對老師來說,好像更難了,功利主義的驅使下,老師很難有不倦的情懷。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修身做學問是一個人要終身踐行的事情。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在家時,穿戴很整齊,態度很溫和。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孔子覺得自己衰老得很快,已經好久沒有再夢見周公了。擔憂身體還是擔憂學習?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在學習與修養方面,孔子提出了以六藝為手段,以仁、德為綱領,追求人生之道的學習模式,從而最終成就完善的人生。

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拿一束乾肉作為見面禮來求學,孔子沒有不給予教誨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是“啟發式”的教學思想的鼻祖。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人皆有之。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如果某一天哭過,就不會再唱歌。偉大的人性情感必定是細膩而且長久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要擦乾眼淚,笑對生活呀!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píng)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顏回是一個仁者,得到君王重用就好好幹活,不用就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子路聽到孔子讚美顏回,想顯擺顯擺,問孔子如果率領三軍,會選擇誰做伴。孔子直言不諱,說絕不會和那種空手打老虎、徒步蹚水過江河這樣的有勇無謀的莽夫為伍。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如果富貴合於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子之所慎:齊,戰,疾。

在孔子看來,齋戒是否敬誠,關乎神靈對人的態度,而戰爭和疾病直接關係到人的生死。這三件事,都是性命攸關的大事,不可不慎。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音樂是人類思想的另類表達,美妙的音樂能夠攝人心魂。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冉有問孔子會不會打算輔佐衛國的君主。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是否後悔當初的選擇。孔子認為他們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不會後悔。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活到老,學到老。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大概是當時的普通話吧。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學習的過程是不斷充實自我的過程,即便內心有著一絲的憂愁和空虛,也會被學習所帶來的樂趣沖淡和改變。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人非生而知之,必當敏而好學。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不談論怪異,施暴逞強、以力服人,叛亂,鬼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別人的缺點,是用來對照自己的,不是用來貶低別人的。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桓魋要殺孔子,面對威脅,孔子相當自信,認為自己懷仁行德,自有上天護佑,壞人對自己無可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你們大家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不教的嗎?我沒有什麼隱瞞不教你們的。我沒有一點不向你們公開的,這就是萬世師表孔丘的為人。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以四項內容來教導學生:文化知識、履行所學之道的行動、忠誠、守信。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乎。”

孔子說:聖人我是不能看到了,能夠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盈,本來窮困卻裝作富裕,這樣的人很難保持好的操守。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不用大網打魚,不射夜宿之鳥。因為大網所撈必多,對於魚類、對於自然會造成傷害;飛鳥歸巢,它們也需要棲息繁殖。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大概有一種人沒有搞懂(聖賢之道)就去創立學說,我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吸取,多看而且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啊!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互鄉這地方的人難以溝通交流,孔子卻接見了互鄉的一個童子,弟子們都覺得疑惑。孔子說:我是贊成他求上進,不贊成他退步,何必做得太過呢?別人修飾容儀而來要求上進,就應該贊成他的這種做法,而不要總是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養靠的是自覺。如果一個人真想成為仁者,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就一定能夠做到。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孔子為魯昭公取同姓之女這一失禮的行為故作不知,表明了他是“為尊者諱”,不直說君主不知禮。但他的袒護行為被人指了出來,他的學生還特意告訴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孔子承認錯誤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請他再唱一遍,然後自己又和他一起唱。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我大約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孔子說自己只是朝著聖與仁的方向去努力做而不厭倦,謙虛啊。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孔子病得很嚴重,子路祈禱鬼神護佑。孔子知道後,告訴自己早就祈禱過了。行大道自有神靈護佑。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一個人奢侈了就顯得不謙遜,太節儉樸素就顯得寒酸。與其顯得不謙遜,不如寧可顯得寒酸。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溫和而嚴厲,有威儀而不兇猛,謙恭而安詳。

END

TAG: 孔子子路君子學習誨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