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如何權衡“還債”及“接濟親友”?

《曾國藩家書》一書中,有一封曾國藩先生給祖父母的信,信中談到給家裡寄了一千兩銀子,大致分配:600兩用來還債,剩餘400兩送給親戚族人。之所以沒有先把債全部還完,近半拿來分發給族人的這一想法,曾國藩先生也在信中做了如下解釋:

一、家運太盛需格外小心,有些債還沒還清才會稍顯美中不足,這是保持盈泰的方法,也是保持快樂心境的辦法;

二、各親戚家都很窮,年老的現在不資助,以後不知道會怎麼樣,等再過幾年,那些我們有心想要資助的人,不知道會落入怎樣的境地。

家中的債,今天不還,以後還可以還;幫助別人的事,今天不做,以後一定會後悔的。

讀到這,我不禁思考,咱們普通人如何看待負債?

說實話,現如今一般的工薪家庭裡都會揹著銀行的債,每個月房貸車貸信用貸後所剩無幾,生活拮据,如果能儘快還掉所有負債後安穩生活,半夜都會笑醒。月滿則虧的想法,對於現代人來說,似乎有些不合時宜,多少算“滿”?看看福布斯的排行榜,如果光看銀行卡上的數額,答案似乎應該是永無止步。

咱們普通人又如何看待接濟親友?

有句話叫做“救急不救窮”,大概意思是:需要急著週轉一下,當然要伸伸援手。對於實在扶不起的阿斗,咱們還是不“救”了吧,不然也是有去無回,人還是需要自強不息嘛!還有呢,就是害怕出現老賴,就算你伸了援手後續自己反而被啪啪被打臉了。

還有句話叫做“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奧運冠軍全紅禪奪冠後家裡一下子來了好多親戚,值得耐人尋味的是,全紅嬋的媽媽一直身患疾病,在接受採訪時哭著說了這樣一句話:“嫁過來(這麼久了),現在才知道家裡有這麼多親戚,全冒出來了,還有拿著醫療箱跑來的。”,不禁讓人唏噓。

綜上所述,其實每個人心裡都希望能夠得到多一點,害怕失去更多,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畢竟這年頭錢難賺啊。趨利避害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這沒有什麼可詬病的。正因如此,對比當時清朝大臣家運鼎盛的曾國藩先生來說,能夠時刻保持謙遜和樂善好施,不禁讓人敬佩。

德得以配位,福澤才會深遠

當家中負債和幫助親戚兩件事情放在一起時,曾國藩先生沒有厚此薄彼。觀念上,在他看來,負債可以慢慢還,但是幫助親友現在不幫,之後如果去世了,再想幫就沒有機會了。錢可以再賺,人沒了再多的錢也是沒有意義的。

是呀,錢財對於我們來說它只是一種工具,一種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增加幸福感的手段、工具,而不應該成為指揮我們去做事的主子。錢沒有了可以再賺,人才是根本。自我價值高的人錢財會跟著人跑,不自信的人只能被錢財調遣奔波。

格局上,他沒有高高在上當救濟主的姿態,不是以金錢換取被周圍人高高捧起的美名,而是一種從內心滋生出來一種深深的關懷和愛戴,這種胸襟和格局不禁讓人深深感動。這種從內心溢位來的一種溫暖,這是一般人到不了的境界,但也是這樣的境界讓他活在不同風景裡的原因。

曾國藩先生更是以做官發財可恥,不以權謀私,對比如今有些“豪門”以賺錢斂財為唯一目標,交稅就是幾個億,賺到錢之後紙醉金迷,最終不過一場黃粱美夢,令人敬佩。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件小小的事情裡,可以窺見曾國藩先生的品格和格局,再觀其留京後10年7遷,並連升十級,後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這些所取得的成就就不難理解。厲害的人定有他厲害的原因,光鮮和熱鬧的背後,必有有日日精進與勤勉。內修才是王道,與君共勉。

曾國藩如何權衡“還債”及“接濟親友”?

曾國藩如何權衡“還債”及“接濟親友”?

曾國藩如何權衡“還債”及“接濟親友”?

TAG: 曾國藩先生負債親戚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