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人類社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模式:

我們一邊在創造歷史,一邊又在毀滅它。

燒掉的阿房宮、炸燬的巴米揚大佛、被洗劫的凡爾賽宮……多少奇蹟被人類親手葬送。

不幸的是,大自然也在加速這一程序:風沙侵蝕、雨水沖刷、陽光暴曬,致使壁畫凋落,城牆坍塌,就連佛像也有了黑色的印記。

昨天晚上,一場在迪拜世博會中國館騰訊活動日的全球直播,讓人更深刻的理解這個殘酷現實。

歌詞裡寫道“萬里長城永不倒”,但這場直播裡,長城保護專案的工作人員告訴了人們精確到百分比的真相:

現存的長城中,

真的可以算得上“不倒”的,只有區區8%

。剩下的92%,要麼損毀,要麼怕是連遺蹟也看不清了。

保護長城的工作,慢且艱鉅。

長城,之於華夏民族,

意味著什麼?

長城的歷史,幾乎和華夏民族的歷史是同步的。

最早修長城的記錄,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北方的燕、趙、魏、秦等國,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分別修築了具有軍事意義的長城。秦始皇橫掃六合之後,將“各自為戰”的長城相連,形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然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卻是另一條更靠南的長城。在經過北魏、北齊、北周、隋、唐、明等多個朝代的努力之後,一條西起嘉峪關,東到遼寧虎山,綿延萬餘里的明長城呈現在當代人眼前。

明長城人工牆體長度約6259。6公里,目前儲存較好的僅佔8%,已消失的(指地面遺蹟不存)佔到31%。更不用提年代更久遠的那些夯土城牆。

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遼寧葫蘆島市小紅螺山口敵樓,來自攝影師連達|騰訊

很多野長城的牆體、城磚鬆動,瀕臨垮塌。

如果不加以保護,或許在某個不經意的日子裡,這些野長城會轟然倒塌,頹萎在荒山野草中,甚至會影響到村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天津薊縣,來自攝影師尚珩|騰訊

有的早已成了斷壁殘垣,失去往日橫貫天地的英姿。

長城不僅是最強的人造防禦工事。不少長城所在地逐漸成為了重要的區域交流中心,極大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交流和各民族的發展繁榮,已經成為一個在中華文明的血脈中流動的文化符號。

對長城保護和修復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止。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陽泉市平定縣新關村八百名守關將士的後人,耗費20年,修復破損長城6000餘米。後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硬是修出了固關長城景區。這些人的祖先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就遷居於此,鎮守邊關,一代代傳下來,竟“守”到了21世紀,一時傳為美談。

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山西固關長城|圖蟲

2016年,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保護長城,加我一個”公募專案,為長城保護募集資金。騰訊攜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天津大學長城研究團隊合作,先後捐贈了3500萬元,用於5年時間支援修繕箭扣及喜峰口長城。

正因為長期參與其中的原因,騰訊在這場直播直接去到了長城,向大家展示了沉寂多年的水下長城,和長城的修復工作。

修長城,要在不損傷它原有的歷史風貌基礎上修,保留它獨特的“野味”,做到文化保護的“最小干預”。

比如,能繼續使用的老磚全部“再就業”,儘量順著原本的坡度、拐彎、紋理繼續加固,實在不行,再啟用新磚。

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喜峰口長城,新舊磚塊同時出現在牆體上|騰訊

修補的手法遵照原有的傳統老工藝。

比如,砌牆用的漿,可不是水泥砂漿,而是白灰加水製成的灰漿。因為長城是用手工做的青磚修葺,和白灰混合,它後期的強度會增長,越來越堅固。

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鑑於長城地區地形複雜,大型機械無法進入,其修復的方式幾千年來未曾有過本質變化:依靠工人的肩膀把石料運上長城,費時費力。

喜峰口西潘家口這一段1005米的長城,整整修了4年,終於在2021年完成了主體的修繕。

古蹟修復,是一種無休止的與大自然之間的“躲貓貓”遊戲。

一次修復的結束,意味著新一輪侵蝕的開始。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保護文化遺產的正規化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數字化,讓文物真正成為永恆

有一座巴黎聖母院永遠不需要修復,這就是藏在硬盤裡的70T資料。

即便有一天地球不存在了,其他文明依然有可能從那些二進位制資訊中將其復原出來。

藝術歷史學家和歷史建模師安德魯·塔隆(Andrew Tallon)博士從2011年起,對巴黎聖母院進行了全方位的測量與研究,建立了它的數字檔案。藉助無人機、鐳射掃描器,他記錄了超過

10億個資料點

,資料精細到牆面的凹坑與裂縫。其生成的巴黎聖母院數字模型,

誤差只有5毫米

2018年11月,塔隆博士病逝。命運總愛與人開玩笑,不到半年後,2019年4月,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整體建築損毀嚴重,木結構屋頂完全燒燬。重建的希望就在塔隆博士的硬盤裡——巴黎聖母院有望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開幕之前重新與世人見面。

這項工作在中國,同樣已經起步。直播中,以長城和敦煌為例,介紹了許多數字化是“文物保護”的方式。

“記錄長城,趁它還沒消失之前”——長城的數字化,早在2016就開始了。

騰訊的地圖團隊,從16年開始為長城拍攝360度全景寫真。

數字化不是簡單的拍照,尤其對於長城而言,其數字化至少有兩個難點:一方面是記載不明確,很多野長城,只記錄“某某村的某個方向幾公里處”,這需要查閱大量史料,進行實地考察才能確認;

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另一方面,長城數字化不同於巴黎聖母院數字化,前者規模龐大,需要攝影師扛著裝置深入到野外進行拍攝,可能一小段長城要耗費近一年時間。

將巴黎聖母院數字化,塔隆博士用了近5年時間。如果將萬里長城裝入硬碟,需要的時間和工作量不可估計,畢竟僅是測量長城的長度,國家文物局就用了整整6年。

但這項工作值得。

相比於與自然界的拉鋸戰——侵蝕、修復,再侵蝕,再修復,數字化可以將長城文化保留下去。

長城,不僅屬於中國,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屬於全體人類。

同樣在被記錄的,還有敦煌莫高窟。

說起莫高窟,就不得不提起頗具爭議的“王道士”。1900年,他與助手發現了莫高窟的藏經洞,洞內有從十六國到北宋年間文物5萬多件。後人指責他將經書賤賣給附近村民,當做符咒致病。更多的文物則是賣給了西方探險家,由此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散落海外的文物或許可以找回,而剝落的壁畫卻是極難修復。敦煌石窟有超過4。5萬平方米的壁畫,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研究人員僅成功修復了其中5000多平方米。

壁畫的脆弱遠超人們的想象。在莫高窟內是禁止拍照的,這不是害怕洩露什麼機密,而是閃光燈光線裡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會破壞文物表明的色彩,造成纖維斷裂與結構斷裂。

可以說,

每一次公開展出壁畫,或多或少都會對其造成傷害。

早在1993年,敦煌研究院就啟動了數字化程序。2017年,敦煌研究院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2020年2月,微信小程式“雲遊敦煌”推出。

大眾可以足不出戶欣賞敦煌的精美壁畫,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既能保護壁畫,也能提升使用者體驗:如果說現場只可“遠觀”,那數字展覽卻能放在眼前“把玩”。

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雲遊敦煌|騰訊

截止2021年年底,已經有近6000萬人次參與“雲遊敦煌”小程式上的創意互動、線上遊覽敦煌。

這個數字是過去兩年裡實際能夠到達敦煌莫高窟參觀的線下游客人數的近20倍。現在,敦煌的文物可以在網際網路上供全世界欣賞、研究。

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去年5月,敦煌決定繼續提高文物的數字化程度。敦煌研究院與法國吉美國立亞洲博物館以及騰訊聯合啟動

“數字藏經洞”專案

。該專案能夠讓更多人透過數字渠道欣賞莫高窟字畫、雕刻和經文等珍寶。

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數字藏經洞|騰訊

其實,騰訊依靠在數字化科技上的優勢,近幾年做了相當多的“文物數字化”專案,比如

“數字故宮”

。去年8月“數字故宮”小程式上線,憑藉這一入口,公眾可以線上遊故宮、逛建築、看展覽,甚至看文物。

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數字故宮|騰訊

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基於數字化的故宮沉浸式體驗|騰訊

數字化技術除了可以永久儲存已經有的文物,還能把歷史中消失的文物還原出來。

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微軟“重建”古奧林匹亞|微軟官網

2021年11月,希臘政府與科技巨頭微軟一起,以數字化方式對希臘古奧林匹亞進行重建。其目的就是,“讓遊客回到過去,回到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地,身臨其境的探索2000多年前的古奧林匹亞”。

萬里長城,到底剩下多少裡?

數字技術再現古奧林匹亞 |微軟官網

微軟與一家專門從事3D模擬歷史古蹟的公司(Iconem)合作,使用攝像頭和無人機拍攝了數十萬張照片,進而用微軟AI進行建模,最終還原了古代奧林匹亞遺址的27座建築。

以上,只是數字技術應用的冰山一角。

今年中國館主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和機遇”,展示文物保護和數字傳承,也可以看出國家對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視。而騰訊被邀請到了迪拜世博會中國館,深入展示數字化在文化保護方面的應用,這也是騰訊極少被公眾認知的一面。

數字化會成為

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後一張拼圖?

文化遺產消失是全人類面臨難題。首先,一些珍貴的文物、古蹟,在大自然與時間的沖刷下,乃至人為破壞下,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失;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伴隨著傳承者的逝去,越來越難以找回。

一直以來,文化傳承的方式並沒有改變:文字相傳、口耳相傳以至於代代相傳。

這樣的模式雖然被賦予了一些浪漫主義色彩,但也無法掩蓋它的脆弱性。如今,數字化成為了最後一張拼圖。它讓文化、文物變得更有趣、更“浪漫”,更重要的是,更安全以至於在時間上成為了“永恆”。

幸運的是,我們的後代不必如此了。數字技術讓敦煌壁畫會動會唱歌,讓古代帝王有了表情,讓故宮裡的文物成了360度實景VR。美國蓋蒂中心記錄的中國近代史1500張老照片、中國國家圖書館2274。5TB資源、梵蒂岡圖書館裡的7。5萬冊抄本和110萬冊藏書,以及大英圖書館的570幅達·芬奇手稿——

它們是文物,它們也是資料,現在觸手可得。

這場直播後,我們向騰訊的工作人員瞭解到:為了吸引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以長城為例,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和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推出了科普繪本《長城繪》;微信與中國文化保護基金會共同創作小遊戲《一起修長城》;就連手遊《王者榮耀》,也推出了“長城守衛軍”系列遊戲英雄。

未來三年,故宮博物院計劃與騰訊深化合作,完成10萬件文物的高畫質影像採集。

故宮數字化、長城數字化、敦煌數字化……這是騰訊和許多中國科技公司的方式。依靠科技的力量,以一種獨有的方式,將珍貴的文物永久儲存在了“二進位制”數字當中。

參考資料

[1]https://news。microsoft。com/2021/11/10/hellenic-ministry-of-culture-and-sport-and-microsoft-partner-to-digitally-preserve-ancient-site-of-olympia/

[2]https://mp。weixin。qq。com/s/ni8XJhymNQmt97qr-nPU5w

[3]https://mp。weixin。qq。com/s/2YcszXVaVWdcGW8vlXakWQ

[4]https://newsroom。intel。com/news/intel-technology-aids-preserving-great-wall-china/

[5]https://www。tencent。com/zh-cn/articles/2100003。html

[6]https://mp。weixin。qq。com/s/lck_wie5RcD-6V0Lk2XXgA

TAG: 長城數字化騰訊文物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