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正劇怎麼拍?汪海林、吳鉤聯手劇評人線上支招

宋朝正劇怎麼拍?汪海林、吳鉤聯手劇評人線上支招

文 洞照

宋朝這座有待影視人開採的富礦地質脆弱,若盲目砸錢亂挖而不得其法,便會引起塌陷乃至崩壞。

宋朝正劇怎麼拍?汪海林、吳鉤聯手劇評人線上支招

涉案劇被迫撤出黃金檔之後,古裝探案題材開始升溫。/《大宋提刑官》劇照

很久以後,人們依然記得十幾年前的一紙禁令。2004年4月19日,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下發《關於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這是涉案劇撤出黃金檔的一次倉皇告別。

一個月後,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該“禁令”對涉案劇並非“一刀切”。可是,沒人有精力在危險的邊緣試探。電視人或掉頭轉向,或“曲線救國”,把對刑偵和懸疑的熱忱,傾注進一個更安全的外殼當中——古裝探案題材劇急劇升溫,並在一年後攀至沸點。

2005年5月27日,講述法醫鼻祖宋慈破案故事的電視劇《大宋提刑官》在CCTV-1播出。據央視索福瑞統計,其播出第二週的平均收視率超過了《新聞聯播》,高達7。85%。與紅極一時的《少年包青天》系列相比,其調性更為嚴肅恢宏,悲憫氣質在同類型劇作中實屬珍罕,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宋朝劇巔峰,對於劇評人楊文山和宋史研究者、知名歷史作家吳鉤來說,也不例外。

兩年後,明朝正劇的巔峰之作《大明王朝1566》問世。又過兩年,大秦系列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播出。自此,戰國、漢、三國、唐、明、清等朝都收穫了自己的代表正劇,時常與唐並駕齊驅的宋,卻直到2015年才等來一部帶有戲說色彩的正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

宋朝正劇怎麼拍?汪海林、吳鉤聯手劇評人線上支招

2015年,《大宋傳奇之趙匡胤》在豆瓣的評分只有5。7。

很可惜,它沒能在國產歷史劇的瀚海里激起足夠的水花。影視圈渴宋朝正劇久矣,可觀眾們似乎興味索然。

繞開

的宋朝

何為歷史正劇?其中包含歷史劇和正劇兩個概念。

歷史劇是古裝劇的一種,武俠劇和神話劇與之並列。“歷史劇基本上就是廟堂邏輯,武俠劇是江湖邏輯,後來加了仙俠玄幻元素,那應該算是神話劇。”楊文山認為,“所謂神話劇,如果它著重神仙打架,那就是武俠;如果是根據歷史想象出的神仙世界,那本質還是歷史劇。”

歷史劇又可以分為歷史正劇和戲說劇,隨著“戲說”概念的貶義化,戲說劇的說法被“傳奇劇”和“歷史傳奇劇”取代。常見的“宮廷劇”其實是一種基於故事場景的叫法,它的分類跟歷史劇相同。需要指出的是,以包拯、宋慈、楊家將等人物為核心的宋朝劇,即使有廟堂出現,也不屬於歷史正劇,因為是民間視角的故事,所以更接近歷史傳奇劇。

宋朝正劇怎麼拍?汪海林、吳鉤聯手劇評人線上支招

以民間人物為視角的歷史劇更多被稱為“歷史傳奇劇”。/《少年包青天》劇照

五千年文明史燦若星河,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問“你想穿越回哪個朝代”,國人的歷史情愫可見一斑。難怪即便官方多次下發“限古令”,也沒能阻止觀眾對古裝戲的熱情。不過,限令還是撼動了文藝創作的大環境,“架空歷史劇”便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產物。

編劇在創作歷史劇本時刻意模糊時代背景,等開拍前再決定作品所要參照的朝代和風格。

“哪個朝代好看,我們就定哪個朝代。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說,你就參照唐朝的風格。有時候會看,比如最近各種古裝戲都有,但是沒有宋朝的,我們選它是不是會有新鮮感?那就來一個。”編劇、監製、製片人汪海林覺得,對於宋朝的選擇有一定偶然性,“一段時間內編的幾個宋的戲沒爆,從市場選擇上來講,就會使後面的投資方等各方有顧慮,如果劇本是架空的,宋也行,唐也行,那我不如就拍唐了,就繞開宋了。我覺得宋看上去不知道什麼原因,好像被詛咒了一樣,就都繞著它。”

這勢必影響投資者和市場的心理,汪海林說:“有時候是因為平臺無法用專業眼光判斷一個劇的好壞,他會用這些來判斷,覺得宋朝戲不行,我不要。他不覺得是內容的問題,他覺得是這個朝代的問題。”

然而,在面臨選擇時,任何不被選擇的朝代都不是無辜的。楊文山認為,宋朝被“嫌棄”的原因有兩個:“首先,人們對朝代、朝廷的選擇,其實也有一個類似於IP的概念,比如秦皇漢武,都是IP皇帝。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拍三國呢?因為三國的東西大家耳熟能詳,這就是IP。但整個北宋是我們很低調甚至憋屈的一個王朝吧,我覺得它不足以成為一個IP,大眾熟悉度不夠。”

宋朝正劇怎麼拍?汪海林、吳鉤聯手劇評人線上支招

宋朝疆域圖。

其次,對於宋朝正劇而言,近年的創作環境不是十分友好。“宋朝涉及的很多問題,比如民族,相對來說都比較難處理。倒不是說不能拍,就是你要拍的話,需要消耗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各方斡旋,很多人就直接繞道了。”哪怕沒有繞開,也會轉向民間傳奇故事,導致宋朝正劇少之又少,《大宋傳奇之趙匡胤》5年後,才出了一部具有正劇品相的《清平樂》。

汪海林持同樣觀點:“北宋的情況是階級鬥爭,南宋是民族戰爭,這兩大社會主要矛盾在我們影視的表現上來講,有一定的限制,要拍的話挺費勁的,你看唐季禮為了拍岳飛花了多少年時間,最後也不是很成功。”他說,宋朝本是一座歷史富礦,但因好多地方不讓採,挖掘以後限制頗多,反而成了雞肋。

身為“圈外人”,吳鉤試著揣摩影視人的心理:“我覺得可能是宋朝的場景、佈景、服裝沒有那麼成熟,他們可能要從成本角度考慮;可能還有創作上的困難讓編劇不願意嘗試,因為宋朝歷史整體比較平淡,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可能不好創作曲折的情節。”

宋朝正劇怎麼拍?汪海林、吳鉤聯手劇評人線上支招

《清平樂》劇照。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大眾審美風向轉變,人們不再追求宮鬥和狗血,而是希望看到美好優雅的生活方式。吳鉤說,對於宋朝而言,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好時機。

只有好故事才能留住觀眾

對於一部歷史正劇而言,符合時代背景的生活細節處理是保分項,而且不難解決。故事性、思想性,則是歷史正劇的加分項。

三位受訪者一致認為,《清平樂》和《大宋宮詞》這兩部準宋朝正劇所欠缺的,都是故事性。同時,作為觀眾和歷史學者,吳鉤強調,歷史正劇的故事情節是需要虛構的:“不會要求劇情必須符合歷史,希望能自圓其說,體現合理性。”缺乏戲劇衝突的影視作品是無法引人觀看的,再現歷史的盡頭是紀錄片而非影視。

楊文山認為,優秀的歷史正劇大多以思想性見長,並且注重跟美感的結合。戲劇性也就是故事性,應當處於統領位置,“因為戲劇性是大家能把這個深沉的劇看下去的最核心”。觀眾或許無法專業而全面地將一部歷史劇的失敗歸納為戲劇性的欠缺,但觀察後不難發現,大多數評論實際上與這一觀點非常接近。

“我覺得這個跟目前歷史劇的源頭有關。以前更多是一些原創劇,像劉和平和其他很多老編劇,他們本身是有中國戲曲的背景的。中國傳統上是一個農業文明國家,戲曲是中國歷史在民間最重要的傳承載體,只不過這個載體到了當代換成了電視劇。劇作家又融入一些影視表現技巧,形成了中國歷史劇的優良傳統。但是現在我們完全把這個傳統拋棄了,然後用網路小說改,所以就是完全不一樣。”

宋朝正劇怎麼拍?汪海林、吳鉤聯手劇評人線上支招

宋劇《大宋宮詞》劇照。

以《清平樂》和《大宋宮詞》為例,二者的品質和製作在業界都處於極高水準,影像化風格引人入勝。然而,網路小說的劇本源頭,直接影響了劇作的故事性和可看性。

汪海林表示:“我覺得它們選的網文文學基礎比較弱,故事性弱,不像馬伯庸的幾個小說,既有文學性又適合影視化。很多IP改編劇的成本都過億,但是故事特別差。我覺得在故事上沒有進行投入,主要還是IP思維造成的。”

服化道、美術、攝影的精良,是時代與行業的優點,正如楊文山所言:“錢多了。”但是觀眾並不傻。“你服化道各方面很好,他可以看一集、兩集,你讓他看幾十集、七八十集,憑什麼?能看七八十集的戲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被劇情和人物吸引了。”汪海林說,“劇情和人物是一個創作者和一個編劇的核心生產力,這種情況下,業餘創作的人,比如好多IP作者,他們跟專業創作者間巨大的差距就出現了。”

劇本創作是一項複雜的智力勞動,執行人必須經過專業訓練。汪海林反覆強調:“我們需要兩種人才,一種是創意人才,一種是創作人才。這些年所謂的IP其實就是有了一個創意,這個創意有些好有些不好,無所謂,但是你的創作要強。”

宋朝正劇怎麼拍?汪海林、吳鉤聯手劇評人線上支招

想要拍好歷史劇,服化道是一個方面,創作是另一個方面。/《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照

尤其是長劇,他堅信能讓觀眾看下去的一定是創作,而不是創意,這一點與迷你劇或電影有所差別。“這個也是我們如果想要拍好,不只是宋朝劇,而是任何戲最關鍵的問題。”

如果說故事和人物是吸引觀眾對歷史正劇一見鍾情的皮囊,那麼精神核心,即歷史觀,就是延續這種心動的靈魂。“歷史劇說是寫歷史,其實是在寫現實。如果在歷史劇裡,你沒有發現真正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對今天沒有什麼啟迪,也沒有什麼現實含義或積極影響,只是借歷史故事來表達現實裡一些庸俗的慾望,那就是失敗的。”汪海林如是說。

拍好宋朝正劇,不是創作者一人之事

一部好的歷史正劇,要有歷史的評判,講述歷史的規律,幫助觀眾認清歷史。“歷史的悲劇性在哪兒,故事悲劇性在哪兒,歷史令人振奮的地方在哪兒,要真正讓觀眾看到。不光是在美學上,也在認知上。”汪海林解釋,文藝創作原本有三大功能——教育、認識和審美娛樂,在當前的環境下,影視作品可能只剩下審美娛樂功能了。

一個全民不思考、去文化、碎片化、淺薄化的文藝世界,自然無法孕育一部高分歷史正劇。始作俑者的黑鍋,不該只由創作者揹負。

宋朝正劇怎麼拍?汪海林、吳鉤聯手劇評人線上支招

《韓熙載夜宴圖》(區域性)。

《大宋宮詞》開篇的《韓熙載夜宴圖》影視化,將拍攝團隊的專業性展現得淋漓盡致。汪海林感嘆:“真人跟古畫之間的呈現,這個不是一般人拍得出來的。”但編劇的專業水平,卻沒有得到體現,混亂乏味的劇情讓一些網友賭氣似的在豆瓣上打出1-2星差評。

不少觀眾質疑,既然願花大價錢大力氣還原一幅畫,那為何不在其他地方多下點功夫?“其他地方”的中心是劇本,這也是汪海林的看法:“包括《上陽賦》什麼的,那幾個戲都是一個問題,演員也是特好的演員,美術都很好,就捨不得在劇本上花錢,或者說他不懂,不知道在劇本上怎麼花錢。他鑑別不出來,還老嫌人家貴。他不懂一部劇想要成功,其實核心的東西人家不是看你那些美術和造型的,人家是去看故事的,這個最要花錢。”

影視行業不缺錢,甚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錢,但不知道該怎麼把錢花好的“掌櫃”大有人在。更有甚者,他們的字典裡沒有“吃一塹長一智”,汪海林覺得這種情況就是活該。

在花錢上沒有話語權的一線創作者,還有機會挽尊嗎?也許,商業性的提高是一條可行出路。比較電影行業,汪海林指出,許多優秀的國產片是沒有現成IP的,如《你好,李煥英》和《唐人街探案》系列。

宋朝正劇怎麼拍?汪海林、吳鉤聯手劇評人線上支招

IP對於觀眾來說沒有意義,劇好看才會有人來看。/《唐人街探案》劇照

“電影也不依賴這個所謂的IP,因為電影的市場化、商業化最充分,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你行了,就有人買票看,因為觀眾不管你是不是IP,觀眾就是‘我要看好電影’。其實劇也是這樣,IP對觀眾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你的劇好看他們才看。”

想要採好宋朝這座寶礦,在創作內外有必要形成合力。

對外,汪海林希望管理上能進一步規範化,讓相關政策要更具延續性,並適當放寬宋朝劇的選題範圍:“我們可以更自信一點,能夠用一個歷史的眼光來看待當時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戰爭,因為這裡面依然能夠挖掘出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這些內容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東西。所以我覺得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再一個要適應現在的形勢,要直面這個問題。”

至於平臺、投資人等能夠左右錢怎麼花的各方,汪海林希望大家能更加理智,別跟著一個爆款蜂擁而上,“自己有意識地控制一下自己,別變成全世界都是了”。

宋朝正劇怎麼拍?汪海林、吳鉤聯手劇評人線上支招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對內,創作者自身要善於捕捉和提煉宋史中適合影視化的內容,將宋朝廟堂文氣太重的劣勢,轉化成區別於其他朝代正劇的優勢。“宋代的朝堂更文明,比如清廷,就算說不上黑暗,也是充滿勾心鬥角的,但是你看《清平樂》,這些皇帝真就是仁厚、有抱負的。所以宋朝是比較光明、正能量的朝堂,其他王朝可能黑暗面更多。”吳鉤的評述不失為一個啟發。

又或者,在型別和風格上多做創新。楊文山注意到,《長安十二時辰》激起了一股歷史劇城市化的浪潮,包括籌拍中的《汴京》和《清明上河圖密碼》,都極有可能是對宋朝城市的再現,在弱化廟堂的同時,增加大量的型別和文化元素,凸顯細節。

在這些動向裡,埋著拍好宋朝正劇的線索。

TAG: 正劇宋朝IP海林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