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文脈·傳世非遺】茶坑石雕刻技藝:恩州山中出奇石 精巧雕刻奪天工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卓棟 彭紀寧 馬勇 通訊員 江宣 李淵深 譚耀廣

億萬年前的地質運動,造就了獨特的凝灰質板岩,在江門恩平形成茶坑石。清朝中期開始,茶坑石被當地能工巧匠雕刻成墨硯等物,因色澤瑰麗被稱為“恩州奇石”。

昔日雕刻茶坑石的技藝,如今成為恩平著名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創造出一件件精緻巧妙的工藝品。

地殼運動造就奇石

距離恩平城區大約二十公里,有一處名為“墨硯坑”的山溝,溝內亂石密佈,崎嶇難行,平日裡少有遊人蹤跡。但茶坑石雕刻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林志明每個月都要來這裡“尋寶”。因為溝內石頭便是茶坑石原石。

據清代文獻《端硯記》記載:“恩平坑,石出恩平,色類龍尾坑,又名茶坑,茶山所產也。”

經過現代地質考察與研究,科研人員判斷,在5億年前的一次地殼運動中,地球發生了火山爆發,演變出橫貫恩平的火山岩斷裂帶,從而形成極其豐富的岩石資源。其中,藏於當地寒武系地層的凝灰質板岩,經過歲月洗禮,部分裸露於地表。古籍有云:“嶺南縣南二十餘里,溪盡處,入山又二十餘里,有巖曰茶坑,產石。”

古代恩平先民發現,這種岩石質地柔韌、縝密,溫潤、細膩,紋理清晰豐富、色澤多姿多彩,或黃如霜葉,或紅如榴皮,或綠如蕉葉;有的岩石藏有生動的天然圖案,有的則通透耀目,是雕刻工藝品的絕佳材料,於是把這種岩石稱為“茶坑石”。

【五邑文脈·傳世非遺】茶坑石雕刻技藝:恩州山中出奇石 精巧雕刻奪天工

茶坑石雕刻的墨硯 通訊員供圖

茶坑綠石堪比端硯

從清朝嘉慶年間起,恩平當地就有采集、雕刻茶坑石的記載。根據《恩平茶坑硯石記》等文獻記錄:“嘉慶初,山民始掘之。”自此,茶坑石嶄露頭角。由於茶坑石產自恩平,恩平古稱“恩州”,因而又被譽為“恩州奇石”。

據悉,當時用茶坑石製作的墨硯,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清代文獻《履園叢話》記載:“近日阮雲臺宮保在粵東,又得恩平茶坑石,甚發墨,五色俱有,較端州新坑為優,此前人之所未見。”其中記載的“阮雲臺”,是清朝乾、嘉、道三朝著名的學問大家阮元。

阮元,字伯元,史載其治學涉獵甚廣,在金石方面造詣極高。他曾收藏由茶坑石製作的墨硯,並極為珍愛。據《端硯記》記錄:“(茶坑石)石璞外層五色斕斑,阮伯元制命工刻為硯山,有霜林一幅,丹黃相間,極為工緻。”阮元所寫的其中一首硯銘描述:“此恩平茶坑綠石,質潤而堅,有黃龍氣,與端溪北石之綠端,枯而無氣不同”。得到學問大家如此禮讚,茶坑石“身價百倍”,據傳此後還被定為貢品。

精雕細琢流程繁複

而從製作墨硯開始,恩平能工巧匠根據茶坑石的紋理特點,逐漸摸索出一套獨特的雕刻技藝。而且茶坑石可用於製作硯雕、印章雕刻和擺件等多種工藝作品,因此技藝與作品相得益彰,成就了恩平獨特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記者瞭解到,茶坑石雕刻主要有片雕、鏤雕、浮雕、磨刻等。其中片雕是半圓雕或立體雕,是恩平茶坑石雕刻技藝中的基本;浮雕又分為淺浮雕、高深雕;磨刻是從浮雕中結合恩平茶坑石獨特的材體逐漸衍變形成的。

據介紹,茶坑石雕刻技藝的工藝流程有采礦、養料、選材、設計、勾圖、除浮、大雕、精修、拋光、捺蠟等,每個流程各有要求和特點。

其中,在設計環節有“敲、觀、描、定、修”5個步驟,即“敲擊聞聲防裂變、觀顏察紋量身裁、描龍繪鳳腹中空、氣定神閒見山水、修身養性顯真章”。

到了大雕環節,需要用到茶坑石雕刻技藝的獨特工具“肩鏟”,其使用的鏟法主要包括推(波)、刨(平)、犁(深)、轉(角)等。

而精修環節,則是用手工刻刀將細節精雕細琢,加強觀感和美感。據悉,茶坑石雕刻的刀法融匯了南北石雕、玉雕的刀法,主要技法有鏤、戳、角、刺、挑、磨等。

不少雕刻專家表示,茶坑石的設計、雕刻重視石材的皮層。因茶坑石皮層有多重黃色,並隨著雕刻的深度不同而層次分明,雕刻藝人們善於用其表現古幣的鏽跡、霜染的樹林、遠山秋色、大漠風沙、穀穗的金黃、衣襟的黃緞、黃土的暗紅、宮廷的華麗、動物的毛色等。

【五邑文脈·傳世非遺】茶坑石雕刻技藝:恩州山中出奇石 精巧雕刻奪天工

用茶坑石雕刻而成的工藝品 通訊員供圖

精湛技藝頑強傳承

茶坑石雕刻技藝以工藝美術表現豐富、工具獨特、重皮順紋俏色、因皮因紋因色施藝等特點而為業界所讚譽,2013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這種獨特的技藝在上世紀曾經歷一段幾乎失傳的蒙塵歲月。

據介紹,經歷清中期的輝煌後,當時仍以墨硯為主要產品的茶坑石雕刻,因各種原因退出珍品行列。在清末和民國期間,茶坑石雕刻技藝雖然一直在民間流傳,但不斷式微。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恩平舊的石硯廠因經營不善而停產,其中師傅等相關人員被遣散。在市場上,因現代化工藝品對傳統工藝品形成衝擊,茶坑石雕刻工藝品生存空間不斷萎縮;加上茶坑石雕刻技藝學藝週期較長,對從業者的文化修養要求較高,年輕人不願學藝,人才呈現斷檔的趨勢,種種因素讓茶坑石雕刻技藝一度被埋沒。

所幸在改革開放後,時任廣東省地質局704隊地質工程師的鄭纘濃被調回恩平。鄭纘濃作為茶坑石雕刻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師承姑父梁文。為保護茶坑石雕刻技藝不被失傳,鄭纘濃成立恩州公司經營茶坑石雕刻工藝品,並動員鼓勵親屬學習茶坑石雕刻技藝。跟隨學藝者中,就有其外甥林志明。

而在鄭纘濃去世後,林志明將這門手藝發揚光大。目前,林志明已成長為茶坑石雕刻技藝中流砥柱式的人物。他創作的《君子》和《文明再現》等作品更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

【五邑文脈·傳世非遺】茶坑石雕刻技藝:恩州山中出奇石 精巧雕刻奪天工

工匠對茶坑石原石進行設計 通訊員供圖

【對話“傳承人”】

林志明:“傳承一門手藝必須緊跟時代”

記者:很多同行都稱您為“一鏟明”,這其中有什麼緣故?

林志明:學習茶坑石雕刻,要學會用肩鏟,這是我們獨有的雕刻工具。它依靠肩膀,發動全身的力量對茶坑石進行打磨和剷平,同時還要在石頭上進行圖案雕刻。而發力的力度多少和雕刻的深淺掌控,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嫻熟掌握的,需要不斷地重複練習,所以我覺得使用肩鏟雕刻特別不容易。有些人練習幾個小時後,回家連抓筷子的力氣都沒有。雖然我每次用肩鏟都大汗淋漓、肩膀痠痛,但用得多、練得多,就比較熟練,能夠用同一把肩鏟雕琢整件作品,所以同行便叫我“一鏟明”。

記者:跟茶坑石打了這麼久的交道,您覺得茶坑石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林志明:茶坑石最難得的就是豐富的石品,能夠給我們創作者無限的空間,無限的想象力,例如田園風光,飛禽走獸等主題,可以令整個主題作品表現得非常豐富、非常完美。另外,茶坑石既可以作為文房硯、印之石料,又可以成為擺件、首飾、把玩件的原材,還可以成為製作茶壺、茶杯、茶臺等茶具。這是很多珍貴石材都沒有的特點。

記者:正因為這些特點,所以您近年來創作、開發了很多不同的作品和產品。

林志明:我認為雕刻技藝作為一門手藝,除了傳承好技能外,還需要適應時代,不能總侷限在以往的創作題材內打轉,也要不斷探索創新。最重要的是要緊跟時代,緊貼市場,這樣除了產生經濟效益外,也可以讓茶坑石雕刻藝術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TAG: 坑石雕刻恩平技藝墨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