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良渚文化玉器作為物質和技術的結晶,它承續崧澤文化晚期玉器蓬勃發展的勢頭,到其早期晚段與中期早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玉器群。它不僅數量眾多、器形豐富、工藝先進、紋飾精美、功能複雜、影響深遠,而且滲透著宗教、政治、軍事、禮制等諸方面的重要內容,與中國文明起源階段社會等級的分野、集中權力的形成、禮制的規範化等息息相關。它所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為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

讓我們來看其中幾個: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錐形器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鳥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龍首紋玉鐲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牌飾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良渚玉器紋飾的雕刻十分精細,有淺浮雕、鏤雕、微雕等多種方式。以良渚神徽為例,這是良渚玉器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形象,即神人獸面像。它由頭戴羽毛冠帽的神人,以及圓眼獠牙的猛獸結合在一起組成:上部是頭戴羽冠的神人,下部是圓眼獠牙的猛獸。通常同時使用浮雕、透雕、陰刻等多種不同的技法進行雕刻,紋飾十分細緻精美。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反山12號墓玉鉞王

良渚神徽遍佈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所有良渚文化遺址中,輻射範圍達數百公里。它形態固定,在玉器上位於核心位置,說明良渚神徽是良渚王國先民共同崇拜、尊敬的最高乃至唯一的神祇,反映了當時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的這一區域性國家存在著高度一致的統一信仰。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琮:

為良渚文化首創,是良渚文化最具典型意義的器物和神聖標誌,其形制一般為內圓外方的柱體,象徵天圓地方,並以四角為中軸線向左右兩側的凸面上雕刻或繁或簡的獸面影象。玉琮被認為是巫師祭祀用的法器,代表著神權。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璧:

是良渚文化中出現的新生事物,為良渚文化玉器乃至中國玉器的典型代表之一,由扁圓形玉瑗或玉環沿著邊寬變大、孔徑變小的趨勢演變而來。玉璧是最為盛行的良渚重器,出土時一般覆於墓主人胸腹以下直至腳端的部位。玉璧一般被認為是祭天用的禮器,也有學者認為是財富的象徵。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梳背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璜

良渚文化玉實用器:不少器類具有人體裝飾物或日用器具的功能,一般出土於平民墓葬,這是良渚文化用玉製度的一大特色。這類玉器造型各異、數量眾多、體量大小不一,不僅有璜、鐲、環、筒形器、玉珠、玉管、玦等以裝飾作用為主的器類,還有玉匕、玉刀、玉匙等日用具。它們或素面,或琢刻神人獸面影象,雕刻工藝精湛,在良渚文化玉器中顯得非常出挑,已超越了單純追求美感的範疇。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環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玦

玉器製作業是良渚時期最重要的手工業門類。從良渚文化各種玉器的工藝和精緻程度來看,當時應已有專業的治玉隊伍,他們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技術條件下,以柔性線鋸、硬性片鋸、石鑽具、竹管、解玉砂、礪石和石英或燧石質雕刻器等有限工具,採用按組合設計、成組加工的系列化生產方式,大型的制玉工坊還可能採取流水作業。良渚文化玉器從玉璞到雕琢成器,一般需經過開玉解料、磋切成坯、設計打樣、鑽孔、琢紋、研磨、拋光等多道工序。良渚文化玉器所體現的極為高超的工藝水平,均為同時期其他地區無與倫比的,也代表著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製作和使用的最高成就。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韓城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劍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蟬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韘

中華民族愛玉和用玉的傳統歷史悠久,併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之一。玉器是唯一未曾中斷,並延續至今的一種材質。

陝西韓城梁帶村兩週芮國遺址中27號墓共出土了249件玉器,主要分為禮玉和佩玉兩種。

其中禮玉有23件,包括玉戈、玉璧、玉琮、玉璜、玉圭等。佩玉,主要有七璜聯珠組玉佩、梯形牌組佩、人物形佩、動物形佩、幾何形配等。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周禮》中記載:“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玉璧是六器中出現最早,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玉器。璧“圜形象天”,是一種用來祭祀天的重要禮器。玉璧也是一種佩飾,也可作為饋贈之物。成語“價值連城”中所指的和氏璧便是這種玉器。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象徵著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是一種用來禮地的重要器物。中間的圓孔,也傳達了一種“貫通天地”的含義。從器型看,這件玉琮屬於齊家文化,換言之,就是一件傳世品。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戈,它結合了美玉高貴、潤澤的秉性和武器威嚴、殺伐的氣息。顯然它不是一種實用性的兵器,而是一種專用的禮器,並且是與軍事、爭奪、殺伐等相關的,與存亡、權力、地位相聯屬的重要用器。在祭祀活動中,祈求力量與勝利;在社會活動中,彰顯威嚴與等級。

七璜聯珠組玉佩

古人佩玉,到西周時期,作為一種禮制,“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是貴族佩戴玉器的真實寫照。在社會生活中,一套比較完善的用玉製度逐漸形成。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七璜聯珠組玉佩(M27):七璜聯珠組玉佩出土於墓主胸、腹部。由七件玉璜、一件圓形玉牌和數百顆瑪瑙珠分三排串聯而成。仔細看去,它的上部,由1件圓形玉佩總貫項飾樞紐,下部由7件玉璜與數百顆瑪瑙珠相互串聯而成。璜為半圓形或弧形,自上而下按璜的大小順序排列。圓形玉牌位於頸後,應起集束作用。七件玉璜自上而下大小遞減,其中六件帶有紋飾。每件璜兩端各有三個並排穿孔,用於穿縛連線;此外還有數量不等的穿孔,這些穿孔可能用於穿縛其他種類裝飾物。自上而下第三件璜,青玉,豆青色,質地細膩,微透明,區域性受沁有灰白色斑紋。璜體較窄,正背面均留有兩週旋切痕。一端琢有龍紋,“臣”字眼,有龍角,龍身僅琢制一組重環紋,另一端在外緣切一缺口。自上而下第四件璜,白玉,冰青色,潤澤細膩,半透明。單面飾高冠雙鳳鳥紋,翎尾,勾轉相交。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者,其所佩組佩的結構越複雜,長度越長。在梁帶村墓地中,27號墓主人考證為芮國國君,是七鼎大墓,所佩璜件數為七璜。這印證了《周禮》中的記載“侯伯七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為七節。”芮國國君組玉佩應當遵循的是侯伯七命之禮。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七璜聯珠組玉佩(M26)

:見過了27號芮公大墓出土的七璜聯珠組佩,我們再來看26號墓出土的同樣的一組玉器。這組七璜聯珠組佩由一件圓形玉佩、七件玉璜和數百顆瑪瑙珠組成,出土時佩戴於墓主胸前。仔細看這些玉璜,璜身呈弧形或者半圓形,兩邊分別有對穿三孔,應該是由三排瑪瑙珠透過各璜兩端的穿孔串聯而成。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穿孔,這些穿孔應該是穿縛其他型別的裝飾物。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七件玉璜自上而下大小遞減,我們在其中的六件玉璜上都可以清晰的看到有紋飾,在玉璜發中間有眼孔,孔周圍的線條極類似於甲骨文中的“臣”字。在璜的兩邊還琢有龍頭和龍尾,龍身上面裝飾著羽毛形的紋飾。下端兩璜是七璜中最精美的,成型對開,通透的玉質上下各有首尾相向的龍紋,龍身雕琢有羽紋以及龍鱗,十分精美。

人龍形玉飾(M27)

這件玉飾出土於墓主的右肩上,青白玉材質,玉質細膩潤澤,全身因受沁呈棕黑色。最令人稱奇的是它上面的紋飾,小小的一件玉器上竟能雕刻出如此繁縟的紋樣!玉飾呈龍形,龍尾勾轉,龍體扁薄,正反兩面紋飾相同。中部為一個蹲踞狀側視人形,其頭部、腹部各飾有一俯視龍首,尖角,橢圓形眼,卷鼻,吐舌。上端龍首的龍角有一圓形穿孔,可繫繩佩戴。

神人鳳紋玉柄形器( M27)

玉器出土於27號大墓,整體呈一種長條形扁平體,上端圓順,下端略窄平齊,一側呈齒牙狀,一側打磨平整。玉器兩面都刻有人、鳳合紋,人的頭髮、耳部、眼睛和嘴唇清晰可見,人的背部還可以看到羽翅。玉器上還有一隻鳳鳥,鳥喙內勾,戴著華麗的束冠,蹲立在羽人頭頂端。

玉匕形佩(M26)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這件玉匕形佩出土於墓主腰下右側。它的玉質細膩溫潤,造型看上去像是一把匕首,但由於是玉質的,所以它應該不是一種防衛的武器。細看玉匕柄首的部位,上面裝飾有鏤空的“S”形紋飾。再仔細看上去,這原來是兩條共用一副軀體的龍。龍的鼻子是捲起的,下面突出了鋒利的獠牙。再看龍眼的部位,會發現用工具雕刻出的線體,形狀很像是一個字。這個字類似於金文中的“臣”字。在龍的嘴角邊和匕首的柄端都有小的穿孔,應該是主人佩戴時所用。

玉牛形佩(M26:)

玉牛,屬於較為少見的圓雕作品。小牛的形象很安靜,能把牛雕琢的如此傳神,高超的技藝令人讚歎。

梯形牌組佩(M26)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這件梯形牌組佩的一面雕有紋飾,其上端對穿9個牛鼻穿與玉珠、瑪瑙管、料珠、玉方管、圓形玉牌依次相間穿聯成封閉狀,佩戴於墓主人頸部;其下端對穿有11個牛鼻穿與玻璃管、料珠、玉珠、玉龜、玉方管、瑪瑙管相間穿聯而成。這件梯形牌組佩所用的元件都來源於不同時期,其中梯形玉牌屬於春秋早期,其他元件是來自西周中期、晚期的玉飾。可以說這件組佩是墓主人收集不同時代的作品重新串結而成的。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在仲姜的腰右側,我們發現了玉戚。它是一種由兵器演變而來的重要儀仗用器,是在先秦時期君王兵權的象徵。這件玉戚是梁帶村遺址中發現的唯一一件帶有刻字的玉器,其邊側上有“小臣系獻”四個字樣,與河南三門峽虢國墓所出土玉璧上銘文的內容、字型風格、結構完全相同,應該是出自一人之手 “小臣”一詞可能是指某一級貴族,“系”在這裡指人名,意思是說這件玉戚是名叫系的貴族進獻給商王的。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璜

大多呈弧形的扁平狀,兩端有穿孔。《周禮》中記載“以玄璜禮北方”,說明玉璜是古人祭祀天地時使用禮器之一。玉璜多出現在人的胸腹部,作為掛系的一種佩飾或是組玉佩飾中的佩件出現。

玉柄形器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柄形器是夏商周時期出土數量較多的玉器種類之一,並多出現於貴族墓葬中。梁帶村遺址中也出土了多件玉柄形器。

玉耳勺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它是用上等的白玉製成的,並且各部分形制都符合耳勺的實用功能。它是被放置在仲姜左手掌的位置。

殮玉一組:玉琀、玉牙託、玉握、發笄、腳踝飾玉

殮玉也被稱為葬玉,這種玉器與一般裝飾性、實用性的隨葬玉器不同。它是古人專門為儲存屍體而製造的玉器,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梁帶村墓葬中發現的葬玉主要有玉琀、玉握、牙託、腳踝飾玉等。其中,玉琀是含於死者口內的玉器。古人使用玉琀,其用意是不願讓死者空口而去。梁帶村墓葬中發現的玉琀造型各異,不僅有做成玉蠶、玉管等造型的,還有用一些體形較小的玉件充當玉琀的。玉握,又稱“握玉”,是握於死者手中的玉器。古人認為,人死後不能空手而去,所以便在死者手中放上一些代表財富與權力的東西,稱為“握”。

玉戈形佩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戈中出現了類似於玉佩的器型,我們稱其為玉戈形佩。這件玉戈形佩的戈身彎曲,援頭略尖,整體造型很像玉璜,應該是一件可以佩戴的玉器。

龍紋玉佩、龍形玉佩

遺址中發現了各種龍紋玉佩或龍形玉佩,造型各異。如35號龍紋玉佩上雕刻的是一條銜尾卷體龍,而另一件20號龍形玉佩則被雕成了一條蟠龍的模樣,方眼,尖尾,形象生動。

回首鳳鳥佩( M26)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在26號墓墓主人的右肩外側,發現了一枚靈動的回首鳳鳥佩。玉佩上的鳳鳥有著圓圓的眼睛和下彎的勾喙,並回首望後,彷彿在看著自己那上卷的羽翅和長長的羽尾。這件回首鳳鳥佩體現出了西周中期玉器造型流動性強的時代特點。

立鳥玉佩、花蕾鳳鳥佩、玉鳥(M502)

“這件立鳥玉佩出土於墓主面部左前方。青白色玉,質地細膩。兩面均有紋飾,正面造型像一隻正在站立的鸚鵡。背面雕有龍紋圖案。鳥的尾、足部,從另一側看上去如同張口的龍首。紋飾具有殷墟玉器的特點,推測是一件商代的玉器。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花蕾鳳鳥佩。藉助兩瓣花朵,在上面雕刻出了兩隻鳥的頭部。在中間的那朵花瓣上古人又雕飾出了花冠,兩隻鳥共用一個花冠,這是兩隻鳳鳥!在花冠下端有一個近似於方形的凸起,上面有圓形的穿孔,可以系在主人的身上。另外五件玉鳥出土時位於墓主胸部。

玉鴞(M502)

在墓主人的左腳踝部,我們發現了一件雕琢的非常可愛的玉鴞。鴞就是貓頭鷹。這件玉器整體呈圓形片狀,玉鴞的形象完整,有著尖喙,圓形翅和外分為兩岔的短尾。

玉魚形佩(M26)

我們看到的這件玉魚形佩,兩面紋飾相同,首、尾各有一穿孔,可系佩。在魚的頭下我們可以看見裝飾有足爪,與真實的魚不同,似為一種神化了的崇拜物。

玉獸面、雙獸面玉飾(M27)

遺址中出土的玉獸面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小玉獸面,它們多為組成串飾的元件。另一類是大玉獸面,可單獨成器。這些玉獸面中有三件出土於梁帶村27號大墓。其中編號250的是用青白玉雕琢而成。獸面栩栩如生,整體呈扇形,琢制獸面紋,獸眼圓瞪,不怒自威。編號256的獸面出土於墓主頭部,玉質細膩,可以看到它整體呈黃白色,外形近似於正方形,中間有一對穿孔,背面略有弧度。編號249的玉獸面區域性白化,整體呈褐色並有雜斑,外形近似正方形,作獸面造型,獸角為側面龍首,額間有一穿孔,獸目圓睜,獸鼻凸卷。

除此之外,27號墓還出土了一件雙獸面玉飾,其造型較為少見。這件玉器是相連的兩個獸面,獸面形制相同,從正面看都是雙角上翹,彎眉大眼,獸鼻凸卷。它的背部也有紋飾,但其風格與正面紋飾稍有不同,可以推測這是一件從前代玉器所改的玉飾。

玉神人

每一件古玉——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恩賜!

玉神人出土於墓主右手下側。青白玉,半透明,略呈黃色。這件玉器圓雕了一位神人形象,呈站立狀,高鼻、大耳、深目,口微張,髮髻高豎環繞至後頸,雙臂收於胸前,彷彿正在默默地進行祈禱。玉神人的足部被雕成臺狀,可能是插立在某種器物之上,用於某種祭祀活動的。

TAG: 玉器良渚獸面玉璜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