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物裡的長江故事

長江,

古老中國的母親河之一,

它從唐古拉山奔騰而來,

萬流歸宗最終匯入浩瀚大海,

與黃河一起

共同孕育出了璀璨的中華文明。

1921年,在黃河之濱的河南三門峽,對仰韶文化遺址的考察,開啟了中國考古學的百年征程。不久之後,在中國南方的長江流域,隨著三星堆、大溪等文化遺址的發現,長江考古也拉開了帷幕。

一處處文化遺址、一個個考古發現、一件件出土文物,不斷重新整理著人們對中華文明歷史源流的認知:

中華民族燦若繁星、多元一體的文化血脈亙古天成,華光永續。

南京文物裡的長江故事

日前由中國文物報社、南京博物院、張家港市人民政府、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聯合主辦的主題展覽

“考古裡的長江文明”

在張家港博物館拉開帷幕,五件由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借出的文物也講述了南京這座古城的長江記憶。

南京文物裡的長江故事

這五件南京文物都來自丁奉家族墓。

2020年下半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北郊幕府山南麓五佰村地塊發掘了丁奉及其家族墓共4座,出土了釉陶騎馬鼓吹儀仗俑、銅劍等象徵其生前武將身份的陪葬品,青瓷罐、碗、碟、鐎鬥、扁壺、魂瓶、水井、羊圈、磨盤等模型明器,金釵、金環、金步搖上的桃葉形片、金墜件,以及剪刀、鑷子、銅鏡等生活用品。

南京文物裡的長江故事

出土文物中有四件磚地券——這是刻在磚面上的

“土地使用憑證”

,在墓葬建成後墓主人下葬時放入墓室中。這四件磚地券文字均為陰刻。

//

其中三塊文字相同,寫的是:建衡三年八月十六日良月吉日/大男/使持節、左軍師、右大司馬、徐州牧、左護軍、無難右部都督、大將軍、安豐侯/廬江安豐丁奉/今於莫府山立冢宅葬/從天買地、從地買宅/僱錢三百萬/東極甲乙、西極庚辛、北極壬癸、南極丙丁/若有爭地、當詣天帝/若有爭宅、當詣土伯/鐵券為證、如皇帝律令。

另一塊寫的是:太元元年八月廿七日良月吉日/大汝/廬江安豐離妃/今於莫府山立冢宅/從天買地、從地買宅/僱錢三百/東極甲乙、西極庚辛、北極壬癸、南極丙丁/若有爭地、當詣天帝/若有爭宅、當詣土伯/鐵券為證、如皇帝律令。

地券文字中,“建衡三年(公元271年)”與史書記載的丁奉去世時間吻合,且記錄的職位、封號也與史書基本一致。墓地所在“莫府山”就是今日幕府山的古稱。透過磚地券還可以看出,丁奉和夫人是漢末廬江郡安豐縣的同鄉,夫人在太元元年(公元251年)就已去世下葬。

磚地券的用處是說明人們營造墓地是從“天帝”“土伯”手上購置土地的,所花費的“三百萬”“三百”也並非實際的貨幣,作用類似如今人們掃墓時所用的紙錢。用地僅以天干說明大致方位,並沒有嚴格規劃佔地範圍,更多是象徵意義,希望墓主人能安息於此。

不過這磚地券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確定了墓主為三國時孫吳使持節、左軍師、右大司馬、徐州牧、左護軍、無難右部都督、大將軍、安豐侯廬江安豐人丁奉。

這一連串的頭銜足見丁奉生前在孫吳地位之高,不過早年的他可謂籍籍無名。

孫權時代,丁奉先後做過甘寧、陸遜、潘璋等孫吳將領的部下,雖然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剛毅果敢,但只熬到一個八品的副將軍職位。

南京文物裡的長江故事

直到孫亮繼位後,丁奉才升遷為冠軍將軍,並在隨後的東興之戰中迎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三國演義》以“丁奉雪中奮短兵”為標題,用半個章節進行了描寫,《三國志》也進行了詳細介紹。

公元252年,魏國派諸葛誕、胡綜率7萬大軍圍攻吳國東興(今安徽巢縣東南),吳國這邊由諸葛恪率眾迎敵。這一年雪很大,魏軍大概覺得如此天氣雙方均不會動兵,“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辦起酒宴來。

而丁奉認為此時正是突襲的好機會,率領三千人馬,讓將士們脫掉盔甲、赤膊上陣、短兵相接,並高呼“取封侯賞爵,就在今日”!魏軍一看這群人連軍事裝備都沒有,完全沒當一回事。隨後吳軍一舉擊潰無備且輕敵的魏軍。憑藉東林之戰的突出表現,丁奉逐漸得到重用,並在接下來與魏國的戰事中,依然發揮著他勇武的一面,官職也一路高升,擔任左將軍一職。

南京文物裡的長江故事

丁奉歷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位吳國君主,一生統兵與北方政權交戰,維護吳國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刀光劍影中親身見證了三國的興衰存亡,堪稱“孫吳長城”。

本次展覽除了展出丁奉墓中的磚地券外,還有魂瓶、青瓷灶、青瓷盒和青瓷槅四件文物。

南京文物裡的長江故事

魂瓶是冥器,又稱“堆塑罐”,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三國兩晉時期墓葬中特有的隨葬品。

//

其中一件魂瓶是兩層,上面是五聯罐,下面是敞口罐,雕刻了亭臺樓閣、飛鳥走獸、家禽牲畜等元素,非常精美。這反映了長江以南地區人們當時的三重宇宙觀,雕刻的分別是地下、人間和天上三個世界,反映時人祈求靈魂昇天的觀念。

南京文物裡的長江故事

青瓷灶、青瓷盒並不少見,展覽中展出的青瓷槅卻是流行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長江以南的餐具。其時宴飲之風盛行,貴族們常遊宴于山水,陶槅因分格分割槽方便易攜而備受青睞。

當時在丁奉墓中,

還出土了16件精美陶俑,

組成了一支鼓吹儀仗隊。

專家認為,早在三國時期我國很可能就已經出現了軍樂隊。

值得一提的是,陶俑的眼睛非常大且深,在嘴的周圍有一圈絡腮鬍,這是胡人的形象。由此可見在三國時期,即使是地處東南的吳國,也能與西北地區保持密切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其中一件陶俑還出現了三角形狀的馬鐙,這或許是中國最早的馬鐙形象。但這件馬鐙只有左面一側有,騎手的腳也並沒有踏在馬鐙裡,可能只是便於上馬的一個裝置,稱為單邊鐙。

南京文物裡的長江故事

南京是歷史上發揮整合凝聚長江流域文化作用的城市,也是推動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互動融匯的城市。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曾說過,公元3-6世紀的六朝和明代早期,南京作為長江之濱的都城,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方面推動了長江流域的整體發展和文化進步。東晉、南朝、明代三個歷史時期,南京先後承接了黃河流域的西晉文化,南朝時期與黃河文化交流,明朝早期發揮了統一國家都城的綜合性作用。

南京文物裡的長江故事

通江達海,南京就此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

六朝時期,南京成就了西北內陸與東南沿海的融合,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不再僅限於一隅,而是深入內陸,並與陸上絲路連線。

除了南京故事,

“考古裡的長江文明”展覽還有很多精彩。

“我們向長江流域各博物館、考古所借展了近60件(套)文物,而這些文物均出土於三星堆遺址、馬王堆漢墓、良渚遺址、海昏侯漢墓、大雲山漢墓等重量級考古遺址,絕大多數是首次來張家港展覽。”策展人戴瑩介紹,其中珍貴一級文物共有7件(套),其他遺址的二級文物13件(套),而這些重量級文物也將帶領觀眾探尋考古發展脈絡,感受長江文化之魂。

南京文物裡的長江故事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商青銅人頭像、湖北棗陽郭家廟墓地的春秋編鈕鍾、湖南馬王堆遺址的西漢雲紋漆鍅、江西海昏侯遺址的金餅、江蘇盱眙大雲山西漢王陵的銅編鐘座……走進展覽,國寶雲集,百餘件帶著歷史餘溫的古文物,見證了長江文明的形成和發展。

南京文物裡的長江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還提供了穿越千年的沉浸式體驗。遺址、河道、方橋、銘文磚……《風起黃泗浦》以黃泗浦考古為主題,創意性地復原了當下黃泗浦考古工地及唐宋黃泗浦港口,同時精心設計瞭解謎劇本遊戲,讓觀眾透過沉浸式邏輯推理遊戲,感受考古魅力,瞭解與黃泗浦遺址有關的歷史知識。

END

TAG: 丁奉考古文物遺址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