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讀書】歷史人生的精神書寫富順人物隨筆兩種讀後感鍾

【青?讀書】歷史人生的精神書寫富順人物隨筆兩種讀後感鍾

歷史人生的精神書寫

——“富順人物隨筆兩種”讀後感

鍾永新|文

前言

2003年寓居成都,餘開始蒐集巴蜀文獻以來,先後輾轉四川、上海、北京等地,因緣際會共計收藏三千餘種書籍,今大部份捐陳於自貢市圖書館地方文獻閱覽室,其中人物類約幾百冊,如《巴蜀歷代文化名人辭典》《宋代蜀人著作存佚錄》《清代蜀人著述總目》等,雖未全閱,撫讀之際,倍感歷代蜀人歷經風雲各顯作為,書寫出四川歷史畫卷裡輝煌奪目的文化篇章。

同時本人也已尋訪巴蜀地區兩百多位歷史人物故里,透過實地考察與蒐集資料,每每為巴蜀大地古今湧現的傑出人物激動不已。行走間,頗感古語“蜀中多才子”誠非虛言。最近幾年裡又涉足區域史研究,陸續完成多篇文作。並得獲鄉邦文獻書籍數種,其間先後得閱劉安龍和高仁斌先生“富順人物”為題出版的著作。茲有所感,述記如下:

【青?讀書】歷史人生的精神書寫富順人物隨筆兩種讀後感鍾

(上)富順往事人物隨筆

以“往事”命名的書籍影視類作品等往往具有特定的時空感與感染力,如電影《美國往事》、小說《城南舊事》、散文《北大往事》、文史《四川往事》等。

至2012年左右,偶然關注到一本《富順往事》,系人物隨筆集,頗感新意,作者劉安龍先生曾在富順西湖茶園見面敘談,其以散文見長,作品題材帶有鮮明的川南文化地理氣息。以前讀過其作品的印象以《富順文學》為主,而後在報紙網路看到劉安龍先生以富順人物創作的文章,視角有些獨特,再彙集出版,知悉後曾網購一本,並將宋育仁篇收錄到拙作《富順才子宋育仁及研究》的評介部分。

2020年再推薦給近代史研究知名學者、《宋育仁文集》(影印本)主編董凌鋒博士,董先生回覆想收藏該書,搜尋網站未見有售,於是聯絡安龍先生,告知尚有存書。等幾天,赴富順縣文廣旅局辦公樓拿到贈書,又閱之,有所感懷,特作簡評。

一、富順題材書寫的新視野

十多年來,本人先後遊歷全國上百座古縣名城,確感各地風俗、歷史地理及地方人物卓異不同。在四川,川南富順具有鮮明的城市人文個性,以之為題的文章著述非常豐富,有套“富順文化系列叢書”就有十多本。。當代不少富順籍文化人也經常出版個人文集或回憶錄,讀之不經意間收穫甚多,如《懷遠號紀事》。

富順縣現在有三張名片:鹽之源、才子鄉、豆花城。排在第一的才子話題成為經久不息的家鄉龍門陣話題。此外,時不時還可看到以前罔聞人物的介紹報道。

近年劉安龍先生推出的人物隨筆堪稱“為富順才子列傳”。相比志書軼聞體而言,其傳記體方式書寫突破意義較大,可謂鮮明彰顯出富順精神與文脈的精華所在。

讀罷這些人物的傳奇經歷,自然而然產生諸多共鳴,青年學子從中也可受到不少啟示,進而激勵保持地方人才的美譽度。

二、安龍文學風格的新貢獻

劉安龍是廣義上的老富順趙化區人士。趙化鎮乃富順文化淵藪與才子名士彙集之地,在富順縣場鎮裡地理文化特點十分突出,其相關掌故可參考劉建斌先生著作《趙化筆記》。

故而承續家鄉文氣的安龍作品,首先體現在抒情與靈思相結合,用語行文暢意曠逸,擬題分類十分考究,令人一讀有所會心,感悟到文史融匯於筆間,讀來輕鬆且多回味。

人物類的題材寫作不同於風物漫記,要從濃縮的一兩千字文章裡簡潔勾勒出人物幾十年間的事功作為,必須捕捉到人物成長細節,展現出個體風貌心態,由此方可證實何以存史入書的緣由,這和其微信公眾號取名“劉安龍的莊稼”不謀而合,若以經營莊稼的意識精心創作,焉不成功也?

三、書寫歷史人生的新啟示

往事雖已遠去,卻未如煙散去。書封上有近代史上四位富順人的繪圖或照片,分別是劉光第、宋育仁、李宗吾、陳銓。各在文化學術方面成就顯赫,又分別捲入不同時期的風雲事件,經歷坎坷,命運起伏,讓人感概頗為契合書名“往事”。他們走出故土在外有所行識的個人際遇,讓後世的家鄉人不禁產生共鳴,進而重拾記憶再次書寫,藉此嘗試總結出富順古史或謂蜀學傳統的某些特質。

而今置身新徵程的歷史時期,同樣需要廣大的川人精英積極參與推動,若讀讀本書幾十位人物的故事,相信能夠得到諸多啟迪。亦正如富順人、知名作家聶作平的序言標題《追懷先人就是牢記自己》,一句概括出本書的意義旨在承前啟後、再立新功。

後記裡提出“富順是座金礦”同樣令人讚許。古縣雖小,內蘊深厚,筆者在多元關注蒐集資料時,常有鄉邦文獻意外驚喜的發現,甚感或許從一座小城的人文歷史演變,可以折射出中國文化地方個案的一個縮影。

【青?讀書】歷史人生的精神書寫富順人物隨筆兩種讀後感鍾

(下)川南富順歷史人物隨筆

千年古縣文風昌盛,當代以來賡續承傳。筆者所結識交往的富順文人也多有文采,如高仁斌先生便是其中一位虔誠創作、矢志追求的人士。數年前便贈予其著作《富順:另一種閱讀方式》和《豆花:一座城市的浪漫主義》,選題不錯,行文亦雅,不愧是位才氣與悟性兼具的作家。

2020年11月,高仁斌被選舉為自貢市作家協會新一屆主席,上任以後身體力行,聯合推廣,展現出新時代新文學“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勢頭前景。工作之餘,其選取質樸鮮活的原鄉故事不斷創作,深情講述出川南丘陵地帶的種種生存記憶與生活場景事件。

前幾年以四川和富順歷史人物為題,寫出數十篇散文隨筆,讀後讚歎其為人物寫作帶來不少蓬勃氣息,體現出日益成熟的高氏散文風格,採用網路傳播後又得到較大關注,至2020年底彙集正式出版,可謂是高仁斌“富順三部曲”(城市、特產、人物)的順利完成。閱後感懷,略述如下。

一、文學歷史創作的新綜合

翻讀高仁斌先生的新著,既有“文的風味”,又有“史的韻唱”,每篇人物隨筆融匯豐富史料,文末特別註明參考列表,可見確實花費大量時間閱讀寫作,具有一定真實可信的歷史依據。

學術研究強調“史學即史料學”,文學寫作也應該具有史料意識。當下追求文學與歷史的融合已是作家創作成功的指引之一,人物類作品也甚受歡迎。高仁斌的書寫著重將歷史人物放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思考詮釋,從而取得新的突破建樹,假以時日,作品沉澱下去還會發揮更久遠的文化價值。

二、活態人物印記的新閃光

關於本書27位人物的寫作緣起可參閱後記,說明有所追求的有識之士仍在全力踐行前輩的囑託期盼,亦正是鄉賢精神給予他們強勁的支援動力。

作為當代四川作家的一員,高仁斌先生的創作題材廣泛,包括詩歌、小說、散文、隨筆、調研報告等,不同文體經驗與社會考察使其寫作能力複合全面。書中有詩意語言,也有曲折情節,善於選取人物軼事的閃光處,還有哲思警句,題目凝練,一語到位,如評價宋育仁為“實踐家”、認為李宗吾“被誤讀”等,都以新視角分析探討。

三、人物寫作比較的新感召

談及富順人物隨筆寫作,筆者印象裡較早出現的是劉安龍先生的系列文章,其從“往事”角度復現不同人物的時代印記。高仁斌先生則採用“歷史”視野,題目帶有史感文思,且多參考學術論著,從而賦予歷史深度,兼具史傳的厚重感。

雖然對本書為何取名《遠去的雲彩》不大清楚,因為讓人一下聯想起徐志摩詩句“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其中一定有若干寄意。而筆者所開展的巴蜀人物故里尋訪記,以遺蹟見聞為主,附錄圖文史料,與高仁斌、劉安龍先生的作品相比,乃“文獻”形式的補充。但我們共同的目的都是相同相通的,即努力為弘揚鄉邦人物的優秀事蹟做些綿薄之力,期以文化精神的力量感召新世紀人才繼續湧現,這也是人物隨筆題材寫作依然值得期待的方向原則。

結語

值得再述的是,高仁斌書前特意將已故巴蜀文化名家伍松喬先生寫於2014年的力作《尋找川南意義:地域·文化·文學》代序,而劉安龍作品出版於2012年,高仁斌作品出版於2020年,三個時間節點的文學書寫代表著21世紀前20年富順研究階段性的文化成果。

由此昭示,關注“人物精神”的文化研究、文學創作及學術著述等將會是傳統文化學習傳承的重要方式,其中富順文化群體的經驗值得參考。因為富順人物的精英意識與歷史貢獻,正體現出中國文脈在地方文化土壤生根發芽、生生不息的根基所在。

2021年1月17日初稿,2月21日修訂

TAG: 富順人物安龍高仁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