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非遺】一瓣心香

此行我們前往了雨花非遺館的真馨香堂,一進門,我就感受到了撲鼻而來的淡淡馨香,隨後映入眼簾的便是高雅的環境,精美的香具和香囊都吸引著我們的目光。

香道組

《一瓣心香》

【遇見非遺】一瓣心香

小物件

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製作出了一個小小的香牌。

【遇見非遺】一瓣心香

【遇見非遺】一瓣心香

香道起源

【遇見非遺】一瓣心香

香文化在我國有著綿延數千年的歷史,

從商周時期便開始用於祭祀,

到南北朝時期薰衣燎室,

隋唐時期禮佛參拜,

宋元時期發展至頂峰,

文人墨客,研習香事、參禪悟道。

【遇見非遺】一瓣心香

始於春秋

被石蘭兮帶杜衡 折芳馨兮遺所思

殷商時代的精神文化多為尚鬼敬神,以及對大自然的崇拜。

其中先秦名篇“詩經”和“楚辭”中便有大量關於香的記載,這也是一個花草焚香的時代,傳唱千古的浪漫愛情。

成長於漢

博山爐中沉香火 雙煙一氣凌紫霞

【遇見非遺】一瓣心香

在漢代,各式各樣的香料沿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傳入長安城,包括很多隻需要稍微加熱就能散發出濃郁、持久香氣的西域奇香。

為了方便點香,燻爐就應運而生。人們在香霧籠罩下,祈禱祝福;後來,薰香在貴族中流行起來。

上圖這尊鎏金銀竹節銅燻爐的主人是“九五至尊”的天子——漢武帝劉徹。

它的爐體華美絕倫,展示君主尊貴的身份地位,爐蓋就絕世巧思。遠看類似“劍鋒”的爐蓋,其實是綿延不絕的層巒疊嶂,也就是漢代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博山爐就是在這種風氣影響下產生的,它因山巒層疊狀的爐蓋而得名,並在漢代廣為流行。它代表了漢代精湛的工藝技術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完備於唐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遇見非遺】一瓣心香

據說這枚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是楊貴妃用過的。

它的結構獨特,外壁為銀質,整體呈圓球形,通體鏤空。

最巧妙的部件,就是藏在球體裡面的兩層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無論球體如何滾動,金香盂總能保持平衡,裡面的香料不致灑落。

巧手的工匠還將其外部鏤空成了葡萄花鳥的圖案,象徵著多子多福、吉祥富貴。

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香囊具有華麗精美的時代審美特點,體現了開放的唐代社會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

雖然它只是一件皇家貴族的高貴玩物,但其所蘊含的科學原理卻推動了人類歷史程序的發展。

鼎盛於宋

玉爐香篆 沉水博山

【遇見非遺】一瓣心香

在宋代,無論是皇帝貴族,還是文人士大夫,都不可一日無香,這折射出香文化悠久的發展歷史,也讓人們看到宋時期的社會面貌。

與香有關的典籍、詩詞、畫作種類繁多,如《天香傳》、《香十德》、《清明上河圖》等等,可見當時用香之普遍。

琴棋書畫合成為文人的四大雅趣,

點茶、焚香、插花、掛畫,又有文人四大閒趣之說。

這些古人創造的生活藝術延續至今,稱為中國人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也在無形之中,傳承著古老的文化和哲學思想。

大家的感悟

程冰冰

香道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藝術,透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名貴香料進行全身心的鑑賞和感悟。

雷雨濃

此次香道之旅,我感受到品香與品茶、讀書一樣,都是形而上的,是關乎精神上的喜愛與陶冶情操。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將焚香視為雅事。

香道文化的價值不僅僅在於香本身,更多的是焚香於我們生活而言是一個儀式感的問題,人生總是需要你留下一段空白時間靜下來思考。

我認為薰香還有助於提神醒腦、消除疲勞,自己浮躁的心也會變得踏實,讓我們可以認真生活。

肖凌薇

第一次到香道館,感覺特別奇妙,透過香事,我感悟生活的寧靜,感悟心靈的自由。在沉檀香氣的繚繞中,明心見性, 創造一角空靈虛靜的心境。與香友對品,體悟到君子之交的冰清玉潔、明月在懷。

王淇

開始覺得香是個非常高大上的東西,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不能觸碰。但是去了非遺館後,覺得其實香道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該多去接觸、多去了解,儘自己微薄之力去傳承!

屈微

第一次嘗試做香牌,真的太好玩了。看著手裡的一小坨香泥經過揉,按壓,捏之後,慢慢的形成了你想要的模樣,很有成就感呢。

關濤

我一直就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古典文化十分感興趣,此次我們小組研究的香道正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體現,我也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來把香道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End-

文 案 | 香道組

排 版 | 香道組

校 對 | 鍵 哥

我們一起看世界

TAG: 香道我們感悟文化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