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熟讀唐詩絕句,但你未必瞭解絕句的歷史

絕句是唐詩中常見的體裁,四句一首,每句可以是五個字也可以是七個字,特殊情況下還有每句六個字的絕句。絕句能夠在唐代流行,和它形式自由、短小精悍有很大關係。絕句可以單純寫景、也可以抒發情感,還可以情景交融夾敘夾議,有利於詩人表達情感,不受形式的限制。

能夠熟讀唐詩絕句,但你未必瞭解絕句的歷史

絕句這種體裁起源於何時學術界沒有統一的說法。一種觀點認為,絕句的出現晚於律詩,絕句正好是律詩的一半,律詩八句,絕句四句。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絕句的出現早於律詩,漢代的樂府詩是絕句的前身。還有第三種小眾觀點,絕句是由於詩人聯句作詩而出現的,誕生於南北朝時期。每一種觀點的擁躉都有理有據,可以自圓其說。

能夠熟讀唐詩絕句,但你未必瞭解絕句的歷史

那麼絕句到底誕生於何時?第一種觀點有些不靠譜,學術研究是嚴謹的,不能從形式上看著類似,就說兩種體裁有“親緣”關係。古詩除了對字數有限制要求,對格律平仄也有要求。從平仄看,一首詩最少要有四句才能形成完整的格律。由此可以推測,絕句的起源應該早於律詩,畢竟事物一般發展規律是從簡單到複雜,文學創作也不例外。剩下的兩種觀點還要交給專家繼續考證,看看絕句到底是誕生於漢代還是南北朝時期。

能夠熟讀唐詩絕句,但你未必瞭解絕句的歷史

絕句的創作在唐代達到了高峰,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居歷朝歷代之首,這一點毋庸置疑。絕句按照格律方面的規則又可以分為古體和律體,古體更加自由,不必完全按照格律。律體規矩很多,必須滿足格律上的要求。比如,律體在押韻時只能押平聲,這樣麻煩的規矩,在現代人看來簡直可以“要命”。所以在律體絕句中為了滿足規矩出現了倒裝句式等創作手法。

能夠熟讀唐詩絕句,但你未必瞭解絕句的歷史

對於唐代詩人來講,寫詩彷彿就是讀書人的本能,他們不會在意各種格律規矩,有的時候為了展示非凡的創作才華反而會迎難而上挑戰律體絕句。比如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是一首典型的律體七言絕句,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絲毫沒有拗口的感覺。這才是優秀的作品,用淺顯直白的語句包裹住嚴謹認真的核心。

能夠熟讀唐詩絕句,但你未必瞭解絕句的歷史

唐詩絕句能夠流傳千年和只有四句有很大關係。設想一下如果是長篇大論,一定會影響傳播。四句話,20個字或者28個字,反覆讀幾遍就記住了。當我們盼著回家的時候會說,“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當我們看到夏日荷塘美景的時候會說,“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當我們試圖分析主觀與客觀的辯證關係的時候會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就是詩的魅力,它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能夠熟讀唐詩絕句,但你未必瞭解絕句的歷史

中國是歷史文明古國,當我們感動時,驚喜時,期盼時,都可以從古人的創作中擷取精彩片段為我所用。這種文化上的驕傲感,簡直太給力了

拓展閱讀

臨仿董源畫風,細筆淡染畫江南秋色,顧大申繪《秋山訪友》

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在哪裡,為什麼至今沒有發現陽關遺址

運用寫意技法,注重線條的表現力,清代畫家李鱓繪《忠孝圖》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和《史記》

TAG: 絕句律體格律律詩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