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李木匠的老手藝

作者:周慎寶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舊村改造,有些具有古老建築文化儲存價值的村落,變成了現代氣派的高樓大廈,但由於村民對長期相守的古宅充滿愛戀之情,鋼城區不少村子保留了部分古建築和古傢俱,儲存完好的如瀾頭村、大官莊、小官莊的古樓,肖馬莊、胡家宅村、金水河村的廳房。這些建築之所以不減當年的氣派,除了設計講究外,一個最大的特點都是以磚雕、石雕、木雕作為藝術裝飾和點綴,使古老的建築產生文化韻味濃厚的藝術效果。欣賞這些雕刻藝術的同時,不得不讚嘆那些民間工匠藝人的精到技藝。

民間堅持老手藝的人少之又少,在建築上裝飾磚雕、石雕、木雕的宅院幾乎沒有。一個偶然機會,發現顏莊鎮桑梓峪村還有一位老木匠,名叫李陽功。他生於1948年2月,是石雕木雕世家,從李陽功先生的太老老爺李志美到他父親李文界,七輩子從事石雕工藝,並且技藝精湛,尤其以做石雕牌坊、壽墳最為聞名。李家世代搞石雕,與石塊打交道,都是硬碰硬,沒有大氣力難以完成一件作品。前輩讓李陽功先生學習石雕時,可他怎麼也不肯,他說石匠雕刻下來的廢棄物是石渣,沒用處;而木匠雕刻下來的是碎木頭,還能生火做飯。木頭是軟的,比石頭雕刻相對容易一些。於是他在20歲開始自學木匠。

李氏幾輩子做石雕,都有點美術基礎,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李陽功先生也能繪製一些圖案,他把石匠用的圖案搬到木匠製圖上,如龍頭碑帽上的二龍戲珠浮雕圖、宅子影壁上八仙過海浮雕圖,都運用到雕刻龍椅、屏風和門窗、木柱上。他心領神會,善於模仿,由一些諸如木裝屋、打板凳之類的粗活,逐漸在歲月的磨礪過程中鑽研平面木雕、鏤孔的細活,實現了從匠人到藝人的重大轉變。

木雕工作是一項極其精細的木活,一刀一剪、一錘一斧、一刨一鑽,來不得半點馬虎,都事關木雕的成敗。他從相貌看,老實厚道,言辭樸實,不像懷揣絕技的藝人,但他內心豐富,心靈手巧,見啥會啥,雕啥像啥。一塊木頭經他雕刻點化,就有了生命、有了靈性。有些木雕工作量大得驚人,有的工期需要數月,有的需要一年。他所雕刻的一套大小四件的龍椅要花幾個月時間。原來顏莊供銷社龍椅廠所銷售的實木龍椅都出自他和他的徒弟之手。

平面工藝木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強烈的民族傳統色彩,講究精雕細鏤、巧奪天工,是浮雕和鏤孔有機結合的綜合圖。在木板上用鋼絲鋸條搜割空洞,一般要經過繪圖、搜空、鑿粗坯、修光、細飾等一系列工序而成,因為它有比較勻稱的空洞,能使人醒目地看出雕刻的圖案花紋,視線不受障礙,畫面玲瓏剔透而有強烈的雕刻藝術風格。他除了以雕刻龍椅見長外,還有一些反映現實生活,有思想意義的作品。受清末文人畫的造型風格和線條影響,刀法純樸圓潤、結構虛實相生,有詩情畫意的特色。

李陽功先生的藝術木雕構思精巧內涵深刻,有獨創性,作品能反映其審美觀、藝術方法和藝術技巧。他能始終貫穿並把握創作的意念與追求。其創作方法是用形體來表現客觀世界的人和物,或寫實、或誇張、或抽象。作品表現手法豐富且不拘一格,有的大刀闊斧、粗獷有力;有的精雕細刻、線條流暢;有的簡潔概括,巧用自然之美。他的藝術木雕不僅是心靈手巧的產物,而且也是裝飾、美化環境、陶冶性情、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藏品,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就用於裝飾建築物室內牆面或門窗等固定空間的浮雕而言,他的浮雕通常採用高、低、鏤、透、通等多種手法來表現。他說,雕像略微突出的稱作低浮雕;雕像在底面上十分突出的稱作高浮雕;浮雕的周圍被鏤空使雕像如剪紙般顯出清晰的影象效果被稱為鏤空雕;雕像的構圖層次多,一層一層雕進去,除了最後的背景,前面部分與底面沒有關係的又被稱為透通雕。透通雕的特點主要融合各種雕法在一個畫面上,是表現多層次的作微俯立體型的全面鏤空雕刻,作品有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主要用於傳統的古建築木雕裝飾上,就是把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獸蟲魚和各種圖案集中在一個畫面上,並以“之”形與“S”形的徑路來區分不同的情節和場面,鏤通層次一般在二至六層,雕工細緻已近於牙雕,層次豐富,立體感強,在狹小的面積上,表現出廣闊的空間。

李陽功先生雕刻的龍鳳呈祥、福祿壽喜、麒麟送子、耕讀漁樵、花草蟲鳥等作品,無一不是從心靈深處放射出的藝術瑰寶,以一種藝術文化散落民間。他的木雕作品,給人們帶來的享受不只是作品精美的外表,還有它內在的文化底蘊和他的精益求精不懈努力的奮鬥精神。

作者周慎寶,濟南鋼城區人,退休幹部,作家協會會員。

壹點號 遺忘時光

TAG: 木雕雕刻李陽功石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