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微塾】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下)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詩詞微塾】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下)

詩詞微塾

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

想要更好地認識、體會古詩詞所表現的情感內容,就必須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辭手法、意象等知識,一起來看看古詩詞中這些常見的修辭手法吧。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例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讚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例如:“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蟾宮曲》)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例如:“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例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淨沙 秋思》)純用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渲染孤寂,悽清的氣氛,烘托遊子的哀愁。

疊詞

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竹枝詞·其一》劉禹錫)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聲聲慢》李清照)

有些擬聲詞就屬於疊詞,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列錦

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影象,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

如宋代詩人邵康節的《花鄉村景》:“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煙村”、“人家”、“亭臺”、“鮮花”既各自獨立成景,又共同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創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給人的情趣和詩味是濃醇、深長的。上句是視覺畫面——秋夜星空一隻孤飛的雁,下句是聽覺意象——千家萬戶的砧杵之聲,上下句的串聯迭合,不但鮮明準確地描繪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徵,而且構造了一幽怨悽清的意境。

點化

點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創作方法。

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 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就是點化了范仲淹的《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的句子。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點化了韋應物的“西施且一笑,眾人安所妍”詩句的意境。

本文轉載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修辭手法設問點化意境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