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葳:從金火匠人看晉城古堡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與傳承

近日,太行古堡研究與發展研討會暨太行古堡校地合作啟動儀式在位於科學出版社內的貝子弘旿府召開,會議由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社長閆向東主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張劍葳出席活動並發表演講,全文如下。

張劍葳:從金火匠人看晉城古堡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與傳承

尊敬的梁市長,各位專家,剛才閆社長介紹我是研究古建築的,但是我想講的題目可能和古建築有一定關係,但不完全侷限在建築。說實話,我們經常去晉城做調研,而且我還在北大建了一個數據庫,裡面就有晉城、高平國保單位的很多古建資料。但是我今天想講的題目是《從金火匠人看晉城古堡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與傳承》。

張劍葳:從金火匠人看晉城古堡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與傳承

首先,建築作為民間社會的紀念碑的作用,這一點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因為它的身上承載了很多具體的歷史文化方面的功能。當然從名義上講這個功能是為了神而設定的,但是具體組織這些事情的卻還是人。比如,晉城陽城縣潤城鎮的東嶽廟,它作為當地的信仰中心記載了非常豐富的資訊。我們剛才說紀念碑的作用要透過人來完成,也就是透過一個一個的社,這個社就是由人群組成的,它是承擔一些公共事務、社會運作功能的單位。這裡跟神相關的,首先帶頭的要是會首。然後才是具體的一個一個人,也就是信眾。另外還有和建築、古堡、神廟、神像相關的那些工匠。

我舉一個陝西咸陽的例子,它是一座鐵塔(圖1),建於明萬曆三十八年。我們可以看一下它所處的地點,在西安附近,同時,我們也可以在這張圖上看到陽城的位置,相距不是很遠。

張劍葳:從金火匠人看晉城古堡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與傳承

圖1

這座塔在建築史上的地位比較獨特,剛才閆社長介紹我是研究金屬建築的,在我看來它是鐵塔發展史上比較獨特的一座。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中間是磚芯的,但是整座塔像穿了鐵衣服一樣,所以看起來是一個鐵塔,但是人又可以進到內部,所以是建築史上的傑作。如果我們看一下中國古代鐵塔的發展史就可以明白,這已經是鐵塔發展的最高峰的階段:內部空間可以用,而外部鐵的工藝也非常好。

我們來看一下圖(圖2),這是底層,有天王像,二至三層,有格子門、斗栱,裡面露出了磚,每層小佛像旁邊都有佛的名稱,上面的資訊很豐富。這是一座九層的鐵塔。

張劍葳:從金火匠人看晉城古堡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與傳承

圖2

為什麼我要講這座鐵塔?因為建塔的工匠就是山西澤州陽城縣小城鎮的金火匠人,他姓慄。陽城縣小城鎮(今天的潤城鎮)有一個叫慄景誠的金火大匠,他的第12代孫(後世子孫已經搬到了山西相鄰的其他縣),組織了這麼一夥人,他們被請到咸陽造了這麼一座鐵塔。這裡我們可以分出他的世代,12代、11代、10代……

為什麼咸陽人要到陽城去請工匠?因為潤城鎮在冶鐵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這個地方曾經一度叫鐵冶鎮,這位慄景誠就是當時最著名的一個金火大匠。金火匠就是冶煉、鑄造都會的匠人。所以我們看《隋書》《澤州府志》記得很清楚,北齊的時候澤州就是七大冶鐵局之一。宋代開了益國冶,專門管理這項工作。到了明代,益國冶的起初產量非常高,志書說這個地方鐵非常多,甚至鐵比泥還賤,已經發展到了這樣的程度。

我們看這張地圖(圖3),上面有澤州,有咸陽,還有武當山和附近的當陽,為什麼我要指出這個地區?因為這座塔的主要出資人是一位退休的大太監,叫杜茂,當時是官位最高的太監。他就是咸陽人,所以他退休回家之後建了這座塔。他長期在湖北當陽這個地方管理當地的鐵礦。

張劍葳:從金火匠人看晉城古堡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與傳承

圖3

這是他的墓誌(圖4),這個墓誌現存於海淀博物館,說得很詳細,比如他是怎麼入宮等等。但是他做官的經歷很可能促使他告老還鄉時也要蓋一座鐵塔,因為他做官的這個地方,也就是當陽有一座宋代的著名鐵塔,而且他平時自己又管冶鐵的事務(他是管收礦稅的),所以很有可能他自己回去以後,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也想建一座鐵塔。然後就專門到黃河對岸的山西把慄氏匠人請了過來。

張劍葳:從金火匠人看晉城古堡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與傳承

圖4

我們可以看一下鐵塔捐造信眾在空間上的分佈,基本是在鐵塔周邊十公里以內的圈子裡,也就是我們說的“十里八村”的範圍裡找的。雖然咸陽鐵塔的影響範圍基本是在本地,但是卻不影響他從黃河對岸的山西請來冶鐵匠人,說明這組工匠在當時是非常有名的。

另外,還有一組是咸陽本地的匠人,姓陳,歷史上也有記載。陳氏匠人技藝也不錯,他們是陝西的匠人,也有一些作品傳世。但是慄氏匠人更有影響,我們從一些細節來看,這是鐵塔一層的斗拱(圖5),這是二層的斗拱,這是三層的斗拱,區別就在於斗拱底下的櫨鬥,這是一個瓜楞鬥,像南瓜一樣。

張劍葳:從金火匠人看晉城古堡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與傳承

圖5

瓜楞鬥和斜拱相組合的形式是晉東南常見的形式,我了一些澤州的照片方便大家觀看。剛過黃河的韓城也有一些這樣的情況,但是我們會發現瓜楞鬥還有,但是它上邊的斜拱沒有了,所以瓜楞鬥加斜拱這種組合形式是從晉東南地區傳過來的,那麼是誰傳過來的?從鐵塔來看,可能是慄氏匠人帶過去的。

我舉這個小例子想說明什麼問題呢?我們經常談地方建築的問題,其實它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因為匠人是活動的。剛才王麗局長介紹說晉城古堡可能影響到福建土樓,那個我們暫且不論,至少我們看這個鐵塔的例子,是可以看到這種工匠的傳承帶來的傳播影響,這是一個切實的例子。

這是我最近做的一個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專案的研究,我在追尋慄氏匠人,以及包括他們在內的華北其他金火匠人,並透過他們的作品,追溯考證他們的世系。

比如這些鐵人,這是慄氏第10代的作品(圖6),他的第12代、第9代的作品在這裡,是鐵獅子。

張劍葳:從金火匠人看晉城古堡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與傳承

圖6

這個是潤城鎮東嶽廟的一個鐵鐘(圖7)。

張劍葳:從金火匠人看晉城古堡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與傳承

圖7

出了山西,就是洛陽,這也是慄氏匠人做的。

這是海外的一些作品,海外收藏家知道我在追這個,就給我寫信說看看這個是不是慄氏的作品?確實是的,下面有銘文。

我們現在說回古堡的問題。這是砥洎城(圖8),砥洎城這個地方冶鐵業非常繁盛,所以坩堝非常多,坩堝的特點是堅硬無比,因為是用冶鐵做的,所以拿它來築城。圖上這群建築是潤城鎮,北邊水裡突出來的像小城一樣的就是砥洎城,這裡有很多晉城的古堡式建築。

張劍葳:從金火匠人看晉城古堡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與傳承

圖8

這座東嶽廟就在潤城鎮中間,它為什麼重要?因為這裡有一塊碑記載了整個潤城鎮的幾個坊,其中一個坊叫做鑄佛坊。鑄佛坊的會首姓慄。裡面有好多姓慄的人,為什麼?我們剛才看到的大匠他就住在這裡,就是鑄佛坊的人。所以我透過這個把歷史人物和地方空間聯絡了起來。

不僅是歷史,從這裡我們還可以定位到慄家的房子。我透過調查也找到了,這是一個活的傳承。慄氏家族自己已經沒有工匠傳承,現在剩下一個70歲的老師傅,他就是一位金火匠,但是他不姓慄,他姓石,他的父親向最後一代慄氏傳人學了藝。其他姓慄的族人還有很多,但是他們已經不做這行了。這個老先生本身不是國家級傳人,但是我幫助他呼籲過幾次,包括到文化部說明情況,所以他對我比較信任。對我來講,我能找到一個從明永樂開始的六百年的活的傳承,該有多麼高興。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章丘鐵鍋在電視節目中播出以後賣出了很多,而如果是一個活的金火大匠的傳承,說得通俗一些,他創作的鐵製品,其商業價值又該如何估量?

我今天講的是學術問題,從神的功能、人組成的社,到地方性、民間的這種空間,以及它們的集合。那麼是誰把它串在一起的?主要還是人。因此,我關注的這個角度,是一個透物見人的角度。

在今天的會議上,我看到晉城的決心非常大。比如,剛才這位70歲的金火大匠,老人有時候會找我抱怨,說自己不是傳承人,想報名晉城的工藝比賽,人家不認識他,不讓他報名,他因此非常苦惱,於是打電話跟我說這件事。我馬上找到張建軍院長,建軍院長反應非常快,去做了實地調查後,就給他報上了名。而且不僅報上了名,這位老人還拿了獎。之後,便有了慄氏金火匠人的拜師儀式,老先生真的有傳人了。

所以,事情要非常高效地運轉起來。我今天透過一些小故事,以及一組匠人的故事,來說明對於晉城古堡,我們需要做什麼樣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我們當然要保護這些建築本身,我自己也是學古建築專業的,但是我們更要關注其中活的歷史,當然也包括人物,他們是怎樣把古堡空間的文化傳承下去的。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END

TAG: 鐵塔匠人慄氏晉城古堡